水利基础设施
搜索文档
五中全会绘就发展“导航图”产业、安全、内需三大主线值得关注
西部证券· 2025-10-28 21:04
政策框架与总体变化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字数较“十四五”公报大幅减少约1000字,但新增当前经济形势与党的建设部分,凸显重点[13] -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公报更加重视风险与挑战,强调国际风险应对,对战略机遇期提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14] - 安全成为重要主线,涵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军队、社会治理、民生就业四个方面[15] 产业发展与投资主线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12项具体工作部署中排序第一,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体系[17][20] - 对外开放排序从第九项大幅提升至第五项,民生从第十项提升至第九项,凸显重要性提升[19][20] - 消费内需部分新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说法,“可靠性”凸显内需的战略支撑作用[23][25] - “十五五”规划发布会指出,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29]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32]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可能受规划衔接、地方执行、经济运行等因素影响,导致效果不及预期[33] - 地缘政治冲突、国际“黑天鹅”事件、贸易保护主义等超预期因素可能扰动国内政策[33]
适应解决方案:气候韧性中的投资机遇
Refinitiv路孚特· 2025-09-11 14:02
文章核心观点 - 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日益严重,推动了对气候适应和韧性的需求,由此催生了一个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机遇 [1][5][6] - 伦敦证交所集团的分析显示,全球有约2100家公司从气候适应相关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收入,2024年该部分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绿色经济的五分之一 [6][7] - 除了股票市场,绿色债券市场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气候适应主题的渠道,2024年相关债券发行量达到1600亿美元 [12] 气候变化的现实影响与适应需求 - 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巨大,例如2024年1月洛杉矶野火造成1500亿美元经济损失,过去十年气候相关天气事件总损失约2万亿美元 [1] - 即使全球减排努力成功,气候变暖的惯性仍将导致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严重,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数百年 [1] - 到2025年,全球GDP的11-14%可能因气候变暖而面临风险,已有企业如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因气候影响破产 [1] 全球适应行动的进展 - 全球171个国家已制定至少一项国家适应政策、战略或计划,19个G20国家政府已制定国家适应计划 [2] - 富时环球指数中34%的企业披露了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正在进行的适应活动 [2] - 企业最常见的适应措施集中在防洪、提高用水效率、风暴防范和提高能源效率 [5] 气候适应经济的规模与增长 - 伦敦证交所集团绿色收入分类系统定义了133项绿色经济活动,其中35个为气候适应做出贡献 [6] - 气候适应相关收入在过去十年稳步增长,自2016年以来复合年增长率达5.1% [6][7] - 在适应经济细分领域中,绿色建筑收入最高,达4240亿美元,其次是水利基础设施,专门的适应领域如防洪收入为170亿美元,土地侵蚀收入为10亿美元 [10] 投资渠道与工具 - 投资者可通过规模达2.9万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市场参与气候适应主题,其中四分之一的绿色债券与适应性和韧性投资相关 [12] - 市场存在具体适应主题债券案例,如荷兰政府为防洪发行的绿色债券、英国绿色金边债券计划以及斐济2018年发行的绿色债券 [13] - 开发银行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发行了气候韧性和适应债券 [13] 绿色经济整体背景 - 绿色经济规模庞大,占到全球上市公司市值的7.1%,带来5.46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20] - 绿色经济的发展由公共和私人投资共同推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