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建筑
icon
搜索文档
绿建开启万亿蓝海
华尔街见闻· 2025-09-24 18:45
行业范式转变 - 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已从跟随者转变为全球前沿,德国被动房研究院执行院长指出中国企业发展超越德国[1] - 房地产行业评判标准从地段和面积转变为空气品质、舒适度和绿色节能等全新价值标尺[1] - 行业竞争核心从建造更多房子转向为居住者提供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5] 市场规模与机遇 - “十四五”期间绿色建筑标准带来的直接增量市场规模约为1.76万亿元[1] - 至2025年末,存量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规模最高可达2150亿元[1] - 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赛道市场潜力预计在2030年突破万亿元[2] - 绿色建材、节能系统到数字化管理服务等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千亿级机会[4] 市场驱动因素 - 政策驱动包括超低能耗建筑强制性标准推广和对既有建筑改造的财政补贴加码[4] - 需求驱动包括后疫情时代对健康的关注以及老龄化社会让智慧健康住宅从改善型需求变为核心刚需[4] - 行业头部企业如保利、中海、华润等相继发布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的“好房子”战略[5]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 朗诗将绿建技术打包成高附加值服务向全行业输出,业务毛利率维持大两位数水平[5] - 奥润顺达将飞机、太空舱生命保障技术与医疗科技融入建筑,推出可在极端环境下实现能源、水源自给的“太空房”[5] - 未来领先企业必须是高品质建筑、智能系统和健康管理三重结合体,从开发商转变为“终身生活服务商”[6]
绿色智慧健康建筑,重新定义未来居住形态
36氪· 2025-09-24 18:24
产品发布与核心特点 - 公司于2025年9月20日面向全球发布自主研发的绿色智慧健康建筑集成系统及两大创新产品“健康房”与“太空房” [1] - “健康房”作为固定建筑,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洁”的居住环境,并采用活性锰离子高效除甲醛和负氧离子释放技术,打造“五恒两康”的健康环境 [3] - “太空房”为移动装配式建筑,采用高强度特殊钢材和航空级铝型材,能抵抗超强台风和剧烈地震,并通过多层复合防护墙板系统隔绝电磁辐射,防生化 [3] - “太空房”无需外部能源,通过可伸缩式光伏系统发电,利用氢能储能技术可支持10天至7个月的生活用电 [5] - “太空房”采用航天膜技术净化饮用水,外置雨水雪水收集系统,舱底储水箱可保障10至30天应急用水,并可增设蔬菜无土栽培等系统 [5] 技术集成与行业应用 - 绿色智慧健康建筑集成系统包含“十大核心黑科技”,包括五恒两康系统、远程会诊系统、适老康养系统等 [6] - 公司与航天太空科技中心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将航天级生命保障技术应用于民用建筑 [6] - “健康房”已在高碑店列车新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海南中兴生态智慧总部基地等数百个绿色建筑工程中应用 [6] - 产品配备远程健康监测系统,可实时跟踪心率、血氧、血压等指标,并提供一键报警功能 [8] - 公司总部大数据中心配有24小时值班医生和管家团队,能连接上百名著名中西医专家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8] 市场前景与公司战略 - 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产业在中国具备万亿级有效消费潜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朝阳产业 [9] -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海量的既有建筑存量,每年新增绿色建筑规模持续扩大,为产业带来巨大市场潜力 [9] - 公司已建成12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与7个中外联合实验室,其系统已应用于全国数百个实践项目中 [9] - 公司已与蒙古、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行业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全球市场布局 [9] - 公司未来将依托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国际化绿建产业基地与海南三亚基地,在全球快速推广绿色智慧健康建筑的应用 [9] 行业影响与产业联动 - 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代表了建筑工业化制造的新形态,融合了数以千项的尖端科技 [1] - 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将能源效率与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推向新高度 [8] - 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产业的崛起,将带动从材料科学、智能制造到健康服务等数十个关联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11]
太白湖新区跻身山东绿色低碳试点,为城市发展注入“绿色引擎”
齐鲁晚报网· 2025-09-24 17:53
核心观点 - 太白湖新区凭借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卓越实践和突出成果 成功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城市试点名单 成为济宁市唯一入选的城区 [1] 规划与政策支持 - 坚持规划先行 强化顶层设计 依据《济宁市国土空间规划》将绿色低碳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战略 构建"1+N"规划体系 [3] - 出台相关政策 在土地、规划、审批、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为试点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3] 具体实践与成果 -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打造多个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典范项目 累计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项目约266.3万平方米 [3] - 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鸿顺观邸住宅小区获评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运行标识认证 [3] - 济宁市文化中心群艺馆等多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 [3] -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省、市表扬 济宁市文化产业园的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作为经典范例在全省推广 [3] 未来发展规划 -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动新建建筑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迈进 [5] - 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执行高星级标准 大力推广超低能耗、低碳建筑 积极发展装配化装修 [5] - 开展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建立能耗监测管理系统 降低能源成本 [5] - 以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 科学推进各项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 为全市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5]
十位先锋获颁2025“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
新京报· 2025-09-22 14:23
十位榜样人物的事迹涵盖绿色发展多个关键领域:徐伟、李莹莹、綦玖竑等绿色技术创新先锋,分别在 绿色建筑、新蛋白生物研发制造、绿色金融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转化应用,为绿色发展筑牢技术根 基;马兰、张剑辉、刘波等绿色产业实践者,深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型储能系统集成、合成生物 技术赛道,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皮猛、李文宇等城市治理参与者,通过研发运营固体废物 处理系统、推进温榆河生态修复工程,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与市民绿色福祉;柳学信搭建环境社会治 理(ESG)推广体系,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蓝艳主笔《"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等政策研 究报告,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户北京。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9月22日,2025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举行,2025"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名单正式 发布,徐伟、李莹莹等十位深耕绿色发展领域的优秀代表获此殊荣。他们既有技术突破者、产业革新 者、城市建设者,也有绿色价值传播者、全球合作推动者。 本次评选活动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承办。据悉,"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 物"选树宣传活动是首次举办,未来将每年组织评选"北京绿色发展榜样人物"。 评 ...
2025中国(高碑店)国际绿色智慧健康建筑大会开幕
中国青年报· 2025-09-21 15:45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曲琦在致辞中表示,绿色智慧健康建筑集成系统,通过建筑工业化制造方式 进行建造,代表了未来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全国多地的试点项目,证明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不仅节 能减碳,还能满足健康居住的高品质需求。绿色智慧健康建筑正在成为推动行业变革、实现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高碑店市委书记贾伟斌表示,近年来,高碑店市锚定"国际绿建之都"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强化产业聚 集,拓展应用场景,举办高端展会,建成了世界领先的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产业基地,产业发展不断向高 端化、集群化、健康化迈进。 当天来自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 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产业伙伴,参观了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化绿建产业基地,并走进全新一 代"太空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洪园)9月20日,2025中国(高碑店)国际绿色智慧健康建 筑大会在河北高碑店市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等参加。 本次大会聚焦技术展示、产品推介、学术研讨,举办1场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大会面向全球发布了 奥润顺达绿色智慧健 ...
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将举办
北京晚报· 2025-09-16 13:42
论坛概况 - 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于9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 包含19场专项活动[1] - 专项活动包括1场绿色产业博览会 5场绿色发展会客厅及13场平行论坛[1] 论坛定位与目标 - 论坛以"绿色北京新航程 绿色经济新标杆"为主题 打造五大平台:政策成果发布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产业发展赋能平台 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及城市形象传播平台[2] - 为北京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新助力 为京津冀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提供新动能[2] - 邀请北京城市副中心 中新天津生态城及河北雄安新区交流绿色发展经验[2] 参与主体与活动安排 - 邀请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房山区 平谷区举办城市会客厅 共同开展推介活动[3] - 联合18家社会机构开展平行论坛 绿色科普及低碳生活等系列活动[3] - 系统发布北京市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重大成果 举办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揭牌仪式[3] - 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和《北京绿色经济发展蓝皮书(2025)》[3] 绿色产业博览会 - 绿色产业博览会在户外环形走廊带举办 展示七大绿色产业发展方向[4] - 博览会面积约1.2万平方米 是去年面积的3倍 预计日均参观量达1万人次[4] - 外地企业参展数量占比超过30% 覆盖七大绿色产业方向[4] - 北京绿色交易所 北京ESG研究院等绿色专业服务机构亮相博览会[4] - 华夏银行 邮储银行 民生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分享绿色金融转型实践[4] - 北投集团展示绿色建筑 绿色能源等技术应用[4]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
新京报· 2025-09-13 16:38
绿色建筑发展 - 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16.9亿平方米 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高达97.9% [1][2] 能源结构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底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 占总装机容量比例60.9% [2] - 天然气生产和利用量稳步提升 煤电行业通过"三改联动"淘汰落后产能 [2] 新能源汽车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十四五"以来光伏组件产量增长3.7倍以上 锂电池产量增长6.4倍以上 [2] 碳市场建设 - 全国碳市场完成首次扩围 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 覆盖全国碳排放量超60% [2] - 截至2025年6月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亿吨 累计成交额459.3亿元 [2] 政策法规推进 - 将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法律 [3] - 加快出台生态环境法典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 气候适应体系 - 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3] - 气候系统监测向多圈层拓展 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持续提升 [3] 目标管理机制 -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4] - 持续开展形势分析和调度提醒 全力落实"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目标 [4]
智绿融合助力低碳未来——来自2025年服贸会的观察
新华网· 2025-09-13 00:22
服贸会绿色低碳趋势 - 2025年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突出新能源与能源低碳服务、环境生态服务与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数字化技术与服务三大核心内容 [1] - 科技创新特别是智慧化、数字化新技术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智”促“绿”、智绿融合趋势凸显 [1] 循环经济与智能回收 - “爱回收”智能回收机24小时运行,主要回收纸类、塑料、金属和织物4大类可回收物,按每公斤0.6元加随机红包结算以鼓励居民回收习惯 [1] - 废弃物通过智能回收可转化为雨伞、丝巾、背包、飞盘等再生产品,例如丝巾由9个塑料包装纸再生制造 [1] 企业绿色解决方案 - 内蒙古森工集团借助森林资源为客户提供碳汇项目开发、碳交易咨询等综合解决方案 [2] - 中建智地将绿色低碳作为新建“好房子”核心理念,应用高效照明、分区用水、雨水回收系统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以提升资源效率并降低能耗 [2] - 垃圾焚烧企业运用AI智慧焚烧系统,街道环卫采用小型智能清扫机器人,零碳园区方案馆构建全要素、全流程零碳解决方案体系 [2] 绿色科技产业生态 - 第四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重点关注技术迭代和场景创新,涉及提升碳捕集技术效率、AI赋能大气成分遥感技术、零碳智慧园区建设等领域 [2] - 2024年中国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碳汇交易推动“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转变,环保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 [3] - 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不可替代作用,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以应对全球绿色科技竞争 [3]
适应解决方案:气候韧性中的投资机遇
Refinitiv路孚特· 2025-09-11 14:02
文章核心观点 - 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日益严重,推动了对气候适应和韧性的需求,由此催生了一个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机遇 [1][5][6] - 伦敦证交所集团的分析显示,全球有约2100家公司从气候适应相关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收入,2024年该部分收入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绿色经济的五分之一 [6][7] - 除了股票市场,绿色债券市场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气候适应主题的渠道,2024年相关债券发行量达到1600亿美元 [12] 气候变化的现实影响与适应需求 - 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巨大,例如2024年1月洛杉矶野火造成1500亿美元经济损失,过去十年气候相关天气事件总损失约2万亿美元 [1] - 即使全球减排努力成功,气候变暖的惯性仍将导致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事件更频繁严重,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数百年 [1] - 到2025年,全球GDP的11-14%可能因气候变暖而面临风险,已有企业如太平洋天然气和电力公司因气候影响破产 [1] 全球适应行动的进展 - 全球171个国家已制定至少一项国家适应政策、战略或计划,19个G20国家政府已制定国家适应计划 [2] - 富时环球指数中34%的企业披露了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正在进行的适应活动 [2] - 企业最常见的适应措施集中在防洪、提高用水效率、风暴防范和提高能源效率 [5] 气候适应经济的规模与增长 - 伦敦证交所集团绿色收入分类系统定义了133项绿色经济活动,其中35个为气候适应做出贡献 [6] - 气候适应相关收入在过去十年稳步增长,自2016年以来复合年增长率达5.1% [6][7] - 在适应经济细分领域中,绿色建筑收入最高,达4240亿美元,其次是水利基础设施,专门的适应领域如防洪收入为170亿美元,土地侵蚀收入为10亿美元 [10] 投资渠道与工具 - 投资者可通过规模达2.9万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市场参与气候适应主题,其中四分之一的绿色债券与适应性和韧性投资相关 [12] - 市场存在具体适应主题债券案例,如荷兰政府为防洪发行的绿色债券、英国绿色金边债券计划以及斐济2018年发行的绿色债券 [13] - 开发银行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发行了气候韧性和适应债券 [13] 绿色经济整体背景 - 绿色经济规模庞大,占到全球上市公司市值的7.1%,带来5.46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20] - 绿色经济的发展由公共和私人投资共同推动 [2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成效显著
科技日报· 2025-09-11 08:54
可再生能源体系 - 构建全球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新能源产业链 [1] - 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 占总装机容量比例609%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清洁能源发展 - 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 [1] - 光伏组件产量增长37倍 锂电池产量增长64倍以上 [1] 绿色建筑与交通运输 - 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 [2] - 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约70% [2] - 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发展绿色建造 [2] 生态建设与碳汇能力 - 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2] - 贡献全球四分之一新增绿色面积 [1] - 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1] 科技创新体系 - 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 - 建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 强化低碳零碳基础研究 [2] - 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2]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新能源发展和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2] - 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编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