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执法
icon
搜索文档
陕西生态环境执法有“新招”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09:37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 陕西省通过数智化执法体系提升执法精准性、规范涉企检查、打击数据造假,推动生态环境执法数智化转型 [2][12] - 整合国、省、市三级24个信息化系统,打通底层污染因子数据库,搭建全省非现场信息化执法平台 [3][13] - 平台对近5万家排污企业实现24小时信息化监管,通过AI算法动态画像,以红黄绿三色码分级管控 [3][14] 非现场执法平台成效 - 平台试运行后精准评定绿码企业4.8万家、黄码企业631家、红码企业127家 [3][14] - 累计下发预警2550次,推动企业自查1279次、学法39069次,完成闭环133次 [4][14] - 建立覆盖在线监控等11类提醒服务规则,开通学法积分等企业服务功能 [3][14] 锚点体系创新 - 以排污许可证信息为依据,确定10大类物理实体为执法关键"锚点" [6][15] - 通过数据建模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导航,使执法过程可规划、可记录、可复现 [6][15][17] - 研发污染源非现场监管电子取证系统,通过超高频数据采集打击数据造假 [6][16] 技术应用拓展 - 研发VR执法教学系统搭建虚拟执法场景,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 [6][16] - 未来将继续拓展执法应用场景,强化感知数据汇聚接入 [6][16] - 通过物联感知和模型输出线索,实现高效精准执法 [6][16]
紧贴需求、科技赋能、严格规范,天津以严执法优服务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22 08:19
天津市生态环境执法创新举措 普法宣传创新 - 组建22名执法业务骨干的生态环境专业普法讲师团 设计29个普法宣传方向 开展7期专题培训 将专业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 [1] - 联合9家行业协会推行"执法人员+行业专家"联动模式 覆盖石油化工 钢铁水泥 汽车制造等特殊行业1115家企业 [1] - 通过日常检查收集企业共性问题 制作普法明白纸和技术指南 提供上门答疑服务 [2] 科技执法应用 - 整合移动执法系统与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构建"在线监测-实时分析-智能研判-异常预警-执法核实"全链条闭环 [2] - 运用无人机 走航车 红外扫描仪等装备建立"空中+地面"立体巡查模式 2025年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侦查+水指纹追踪"技术破获监测数据造假案 [2] - 建立7种执法文书模型库 标准化现场检查笔录 调查报告等文书制作流程 [3] 执法规范管理 - 全面推行涉企"双随机 一公开"检查机制 实现一次性全面核查 [3] - 出台整改承诺机制指引 上半年对87起首次轻微违法案件免罚 免罚金额达3801万元 [3] - 重点打击危险废物犯罪和第三方机构造假行为 上半年查处17起涉刑案件 [4]
【省生态环境厅】陕西以智慧监管推进生态环境执法体系现代化
陕西日报· 2025-07-21 07:37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 陕西整合国家、省、市三级24个信息化系统,打通底层污染因子数据库,搭建升级版全省非现场信息化执法平台 [1] - 新平台对全省近5万家排污企业实现24小时信息化监管,通过AI算法动态画像并以红黄绿三色码分级管控 [1] - 平台精准输出违法线索,降低涉企现场检查频次,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1] 锚点体系与数智化转型 - 以排污许可证为基础,将企业生产设施、治污设施等十大类物理实体确定为执法关键"锚点" [2] - 通过数据建模将锚点嵌入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导航,辅助执法人员精准发现问题 [2] - 体系在全国首创移动执法全要素数字化呈现,减少企业管理人员陪同需求,做到无事不扰 [2] VR执法教学系统 - 陕西研发高仿真虚拟执法场景,帮助执法人员反复练习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应用 [2] - 系统模拟多种执法场景流程,有效提升现场执法能力 [2]
宿迁以流程再造为抓手,构建生态环境全链条执法体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6-24 11:18
生态环境执法流程规范化 - 江苏省宿迁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细化日常检查、个案检查与专项检查三类执法程序,构建全链条执法体系,实现常态监管精准化、问题处置靶向化、重点治理高效化 [1] - 该体系既筑牢环境监管底线,又优化执法服务,为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1] 日常检查流程 - 日常检查作为基础防线,依托双随机机制(每月抽取任务)确保检查随机性与公正性,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1] - 查前研判与非现场检查优先,通过数据筛查锁定问题,必要时转为现场检查并严格审批,避免执法随意性 [1] - 污染源监测实行多部门协同计划制定、三级联审与报备,保障数据真实可靠,强化监管数据支撑 [1] 个案检查流程 - 个案检查聚焦中央/省级督察转办、群众投诉、数据预警、突发事件或企业绿色帮扶等线索,统一细化处理流程 [2] - 通过检查计划制定、三级联审、系统报备确保案件处理及时规范,应急检查采用先行动后补手续机制 [2] - 精准化流程快速解决环境问题,同时通过预约式帮扶提升企业环保能力,实现监管与服务结合 [2] 专项检查流程 - 专项检查针对特定时期或领域,年度计划经多级审批及双平台公示,确保公开透明且程序规范 [3] - 严格控制年度检查数量以减轻企业负担,灵活处理上级部署任务,兼顾监管效果与效率 [3] - 集中力量解决区域性、行业性难题,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并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方向 [3]
全国县级第二!浙江永康第五次获生态环境部表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09:53
执法能力建设 - 永康分局2024年第五次荣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全国县级第二)并累计获表现突出个人4人次[1] - 2024年选派执法骨干参加省市交叉执法16人次、大气监督帮扶6人次并有两名队员获全国监督帮扶表现突出人员[2] - 建立"师徒结对+案例教学+实战带教"培养模式覆盖全部新兵 2024年95后年轻干部主办案件占比达55.8%[5] 执法成效数据 - 2024年查处"两打"及第三方造假案件18起 行政处罚总额1015.6万元居金华第一[2] - PM2.5浓度同比下降4.7% 部门联合抽查任务实施率84.6% 移送公安案件15起居金华第一[2] - 运用模块化流程办理五金涂装等行业案件91起 连续3年保持行政复议零纠错[4] 科技执法应用 - 累计投资520万元配置走航车、无人机等设备 建立"空中+地面"立体监管模式[3] - 环境智慧平台整合13个系统、66个监测站点 实现455家企业用电监控和100家VOCs工况实时监管[3] - 工业固废平台推送"三预警"信息 办理跨区域危废案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3人[3] 跨区域协作机制 - 与丽水缙云等县市连续10年签订执法协议 2024年查处跨区域案件7起[2] - 生态警务平台实现部门数据共享 两起危废案件入选部级典型案例[3] - 建立"一方发现 联动响应"机制破解永武缙边界治理难题[2] 行业专项治理 - 针对五金涂装、电镀行业制定三位一体执法模板 2024年查处相关行业案件52起[4][5] - 开展行业实景演练3次 问题发现能力和科学办案能力显著提升[5] - "绿剑"系列专项行动结合零点行动强化空气质量保障[2]
宜昌探索“1234”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执法质效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18:04
生态环境执法机制 -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推出"1234"工作机制,包括一个执法计划、两张清单、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和四书同达制度,旨在提升执法质效和优化营商环境 [1][2] - 2025年执法计划统筹合并检查事项,避免多头重复入企,并重点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 [1] 执法清单管理 - 正面清单纳入60家环境守法企业,采用在线监控、无人机等非现场执法方式进行监管 [1] - 不予处罚清单明确15项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覆盖建设项目、水污染防治等8个领域 [1] 三位一体执法模式 - 事前开展普法培训,组织300多家重点排污单位参与,发放合规指导手册并与200余家企业签订守法承诺书 [2] - 事中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初次轻微违法不予处罚,非主观故意违法从轻处罚,经济困难企业可分期缴纳罚款 [2] - 事后通过"回头看"和回访教育加强帮扶指导,确保环境问题解决 [2] 四书同达制度 - 对60余家违法企业同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合规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和信用合规建议书 [2] - 该制度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整改方向和信用修复指导 [2]
涉企行政执法重在“规范”二字
中国环境报· 2025-05-16 07:29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开展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取得初步效果 [1] - 部分地方存在机械化、教条化执行文件要求的问题,认为是在"限制"执法,这些做法不利于规范执法的落实 [1]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要规范涉企执法,遏制乱检查,减轻企业负担 [1] - 生态环境执法有其特殊性,既要加强执法巩固治理成果,又要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 [1] 规范执法频次和手段 - 部分地方简单将每季度现场执法天数压减至10天以内,脱离监管实际 [2] - 规范执法不是简单压减次数,而是结合实际需要,适当降低频次,对长期守法企业可实行免检 [2] - 部分地方推行合并检查等方式但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操作性差,流于形式 [2] - 应从实际出发,提高统筹匹配度,多采用点穴式、定向化执法 [2] - 现场检查仍是最可行可靠的执法方式,可辅以现代化手段 [2] 规范执法导向 - 部分地方制定不可更改的年度执法计划,要求"一把手"审批,给执法"加码" [3] - 此类做法不符合执法内在规律,损害执法有效性和权威性,牺牲效率 [3] - 规范执法应能为生态环境执法"减负",不能随意"上螺丝" [3] - 以"规范"为目的改进执法理念和行为,助推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