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
搜索文档
ChatGPT 最爱用的 emoji——暴露了 AI 不想让你知道的秘密
36氪· 2025-11-17 08:47
✅ 大概是互联网里最讨喜的 emoji 了。 完成任务、收到认可、达成共识。绿色的小勾所代表的每一种意象,都在传达令人安心的信号:可以放心了、你说得对、我懂你。但如果这个 emoji 正在 被滥用呢? 最近,华盛顿邮报记者通过研究发现,ChatGPT 使用 ✅ 的频率,是人类的 11 倍。注意,不是稍微多一点,而是压倒性的偏爱。 那 ChatGPT 为什么这么爱「打勾」? 不只是 ✅,ChatGPT 的赛博口头禅藏不住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需要先理解 ChatGPT 到底是如何说话的。 华盛顿邮报记者分析了 ChatGPT 公开分享的 37929 条英文对话中的 328744 条消息,关注的时间段是去年 5 月到今年 7 月,所有消息都由 OpenAI 的 GPT- 4o 模型生成,长度不少于 10 个词。 数据呈现出来的画面,比预想的更有意思。 到今年 7 月,70% 的 ChatGPT 消息中至少包含一个表情符号(emoji)。在所有表情符号中,✅ 是 ChatGPT 的最爱,使用频率是人类的 11 倍。与此同 时,ChatGPT 也很喜欢 和 ,使用频率是人类的 10 倍以上。 当然,这种偏好并非偶然。 ...
存款保险上限翻40倍?美国两党引爆金融界争议,千亿成本谁来买单
搜狐财经· 2025-11-01 22:57
美国金融圈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莫过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 伦的 "联手"。 过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向来更顾及华尔街的利益,后者却总盯着金融巨头的监管不放,这俩立场 差得老远的人,怎么会突然一起力推提高联邦存款保险上限? 2025 年,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的轰然倒塌,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场剧烈震荡。 现在 25 万美元的保额,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够安心了,可他们偏偏要推动一项法案,想把特定 账户的保险上限一下子提到 1000 万美元,这调整幅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2023 年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倒闭的风波脱不了关系,当时硅谷银行里 94% 的存款都没在保险覆盖范围 内。 那些科技初创公司、风投机构一听说银行要出事,急着把钱取出来,挤兑潮一下就把银行压垮了,最后 政府只能破例说 "所有存款都保" 才没让危机扩散。 现在中型银行怕再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劲地呼吁提高保额;可大型银行却愁坏了。 2023 年底它们刚凑了 90 多亿美元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基金,光摩根大通就掏了 29 亿,美 国银行也出了 21 亿,要是保额再提高,它们的成本又得往上涨。 一边是怕再发生挤兑 ...
期刊GPRI 2025年50卷第4期目录与摘要|保险学术前沿
13个精算师· 2025-10-26 10:04
气候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 短期和长期气候风险均会推高财产险公司在城市层面的赔付率 [6] - 气候风险未显著促使保险公司改进风险管理实践,如提高再保险比例或调整业务地域分布 [6] - 气候风险对保险公司绩效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主要驱动因素是赔付率而非运营费用或投资收益 [6] - 规模较小、再保险覆盖率较低或业务地域集中度较高的保险公司受气候风险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 [6] 再保险关系与承保绩效 - 保险公司需经过约3年时间才能开始实现与再保险公司长期关系的收益 [8] - 长期再保险关系对承保业务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独立运营的单一保险公司效益明显 [8] - 再保险能显著降低财产险公司实际与目标杠杆偏离度的绝对值,推动实际杠杆率向目标水平收敛 [16] - 投保再保险的保险公司其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较未投保者快约6.9% [16] 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效益 - 实施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且投入较高的企业,其经营风险显著低于未实施或低投入企业 [9] - 补充养老保险的风险缓释效应在员工学历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9] - 补充养老保险主要通过提升员工留任率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9] 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险的公司行为影响 - 购买董责险的企业更倾向于对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 [11] - 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意愿是董责险推动研发资本化的关键路径 [11] - 董责险引致的研发资本化会降低企业的专利产出,但对非专利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 [11] - 在国有企业中,董责险显著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影响幅度约为普通ESG样本的两倍 [13] - 董责险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合规信号作用,但在非国有企业中未产生显著影响 [13] 团体保险定价与道德风险 - 雇主提供的团体健康险与寿险采用经验费率定价法,当期保费调整与团体历史赔付记录正相关 [14] - 仅靠经验费率定价无法抑制福利过度消费,需要更多样灵活的成本控制手段 [14] - 保费调整对平均索赔量产生持续为负的不对称影响,但未出现表征道德风险的负状态依赖性 [14]
高连奎评《货币、金融、现实与道德》|债务奴役:利息沦为现代化的贡品?
搜狐财经· 2025-10-24 11:21
书籍核心观点 - 著作提出“后贵族式金融”概念,将货币和金融视为深刻的道德与社会现象,而非纯数学化工具 [2] - 核心论点为现代金融体系是“后贵族式金融”的延续,其本质是社会性融资,即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进贡”的金融形式 [3] - 批判现代经济学剥离了道德因素,主张经济学应重新引入道德哲学视角以理解频繁的经济危机 [10][15][23] 核心概念:“后贵族式金融” - “后贵族式金融”将融资分为经济性融资(为经济发展,资本报酬合理)和社会性融资(阶层间的“进贡”,利息是现代化“贡品”)[3] - 该体系导致货币从社会相对贫穷成员转移到相对富裕的财务投资者,创造一种由穷人向富人的长久货币性义务 [6] - 在现代地租、政府债务、消费信贷、过度商业收入等领域表现明显,造成金融性奴役和阶层固化 [7][8] 对现代经济学的批判 - 现代经济学经历了“去政治化”、“去历史化”、“去价值化”、“去规范化”、“去真实化”五次方法论革命,已不具备批判性 [10] - 经济学变为纯粹描述性学科,道德判断被排除在外,甚至出现歌颂贪婪的现象 [10][11] - 信息经济学创造了“道德风险”概念,但道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危害不容忽视,是酿成经济危机的因素 [16][17] 贪婪与金融体系 - “贪婪”是后贵族式金融出现的原因,导致富人拒绝缴纳公平份额的税款,破坏社会共同纽带 [9] - 贪婪具有周期性,与货币政策周期相关:高利率时期社会普遍出现金融贪婪 [21] - 现代金融作恶主要有销售有毒理财产品和过度负债转移资产两种形式 [20] 企业家精神与资本配置 - 企业家精神可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生产性精神,和谋取私利、破坏经济增长的非生产性精神 [18] - 资本作恶大多数以金融形式进行,没有金融助力,资本作恶不会规模化、集中化 [20] - 实践中放任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效率更高,有管理的市场能创造更高效率并持续发展 [20] 解决方案与理论展望 - 提出通过央行货币政策制定“最优央行货币利率”,将货币利润降低以消除系统性贪婪 [21] - 主张债权人应参与公司治理,董事会中设立债权人代表以审查公司重大支出 [20] - 道德的谴责不能代替理论批判,批判性理论需模型化以符合现代学术规范并更好解决问题 [22]
为什么你的激励,总换不来员工的动力?2020年诺奖得主米尔格罗姆代表作,读懂组织如何真正有效运转
搜狐财经· 2025-10-23 08:29
职场现象与组织激励矛盾 - 近年来出现"00后整顿职场"、"躺平文化"、"安静离职(Quiet Quitting)"等现象,显示传统"高薪留人"或"狼性考核"方式逐渐失效[1] - 年轻一代员工并非抗拒工作,而是抵触僵化考核、内耗式竞争以及缺乏意义的劳动,暴露了组织激励机制的深层矛盾[1] 经济学视角下的组织问题分析 -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约翰·罗伯茨从经济学视角系统剖析组织问题,指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体现在组织无法观测员工真实努力的场景中[3] - 远程办公时的"摸鱼"可能是员工因害怕"内卷"而隐藏能力,传统KPI考核反而会催生短期行为或数据造假[3] 书籍核心内容与结构 - 《经济学、组织与管理》是第一本系统分析企业和组织的教科书,按照企业和组织真实情形进行分析,充分认识到组织的复杂性[9] - 书籍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经济组织的基本问题、组织中的协调、合约与激励、激励方法的正式分析、雇佣关系经济分析、企业财务决策、组织设计与动力学[13][14][15][16][17] - 本书有机统一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两个学科的组织理论,为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运行提供完整分析框架[22] 激励机制系统设计案例 - 书中通过上百个案例展示激励机制的系统设计,如林肯电气公司的绩效薪酬、索尼的内部劳动力市场[7] - 成功组织把薪酬、晋升、文化构建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通过"动态晋升锦标赛"让员工看到公平竞争机会,通过"任务包设计"让工作内容匹配个人兴趣[7] 作者背景与学术价值 - 保罗·米尔格罗姆为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拍卖设计和机制设计[5][25] - 约翰·罗伯茨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前任院长,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理论、博弈论在管理问题中的应用[26] - 本书填补了经济组织规律学术研究的碎片化空白,适合大学本科生、工商管理硕士及实践中的管理者使用[12]
清华学霸晒1.67亿年薪引调查,量化投资为何走向失控?
虎嗅· 2025-09-19 09:28
事件概述 - 前Two Sigma高级副总裁吴舰因在小红书平台炫耀其2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亿元)的年薪而引发内部调查,最终被指控涉及重大金融欺诈案 [1][2][13] - 其薪酬水平远超行业标准,相当于顶级对冲基金高管年薪的数倍,甚至超过知名投资银行CEO的薪酬水平 [7][8] - 相比其往年收入,2022年的报酬出现难以解释的倍数级增长,在量化投资这一讲究平稳回报的行业中显得极不寻常 [9] 当事人背景 - 吴舰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具备顶级的数理基础和工程思维 [16][18][20] - 其职业轨迹包括在Citadel实习,并于2018年4月加入Two Sigma,晋升迅速,在不到五年时间内于2023年1月被破格提拔为高级副总裁 [23][25][28][29] 量化投资行业特性 - 量化投资核心在于用数据和算法解构市场,从微观结构、行为偏差和另类数据中寻找预测性信号,是一场算法对算法的复杂博弈 [33][34][39][45] - 顶级量化策略是跨学科的融合,例如通过分析卫星图像中停车场车辆数量来预测零售商营收,或利用高频数据捕捉流动性模式 [36][37] - 行业存在“发现规律”与“摧毁规律”的悖论,策略同质化会加速市场效率提升,从而扼杀自身利润源泉,同时理性模型与非理性市场间存在张力 [41][42] 欺诈手法与影响 - 欺诈行为发生在2021年底至2023年中的约20个月里,吴舰秘密操纵了至少14个由他创建或参与创建的投资模型 [52][53] - 其通过未经授权的代码修改,使新模型不再进行独立预测,而是复制现有成功模型的交易行为,导致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的“防震系统”失效 [54][55][58] - 该行为导致客户资产遭受高达1.65亿美元的损失,而公司内部一些基金可能通过复杂结构优先获得了4.5亿美元的额外收益 [69][70][73] 行业风险与监管挑战 - 量化模型具有“黑箱”特性,由数百万行代码构成的策略极为复杂,使得风险控制和外部监管机构难以进行实时、有效的穿透式审计 [79][80][86] - 欺诈风险点已从交易指令执行阶段前移至模型设计和构建环节,而许多基金风控部门的技术能力可能远落后于核心量化团队 [85][87] - 行业“重奖重罚”的薪酬制度将短期经济回报与复杂长期风险直接捆绑,无形中激励了冒险和欺诈行为 [88][89]
34岁清华学霸晒1.67亿年薪引调查,量化投资为何走向失控?
36氪· 2025-09-19 08:27
事件概述 - 前Two Sigma高级副总裁吴舰因涉嫌金融欺诈被指控,其在小红书平台炫耀的2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亿元)年薪成为调查导火索[1][5][8] - 指控称其在约20个月内秘密操纵至少14个投资模型,导致客户蒙受1.65亿美元损失,而公司内部可能获得4.5亿美元额外收益[34][35][47][48] - 案件暴露了量化投资行业在模型监管、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深层问题[53][54][55] 当事人背景 - 吴舰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具备顶尖数理基础和科研能力[10][12][13] - 职业轨迹从Citadel实习开始,于2018年4月加入Two Sigma,并在五年内从量化研究员快速晋升至高级副总裁[15][16][17][18] - 34岁时其薪酬水平远超同行,甚至超过部分对冲基金高管和投资银行CEO,2022年报酬出现异常倍数级增长[4][5][17] 量化投资行业特性 - 行业依赖数学模型和算法从市场数据中挖掘交易信号,管理资产规模庞大,例如Two Sigma管理资产超600亿美元[16][22][24] - 策略具有跨学科特点,涉及流体动力学、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通过分析另类数据(如卫星图像)预测市场[23][24][25] - 核心原则是策略间的“不高度相关”,以分散风险,避免模型同质化导致系统性共振风险[26][27][30] 欺诈手法分析 - 吴舰通过未经授权修改模型代码,使新模型复制现有成功策略的交易行为,而非独立生成预测信号[35][36][37] - 此行为导致公司风险控制失效,客户资金被集中押注于高风险策略,与实际披露的投资策略严重偏离[38][39] - 欺诈直接目的是人为提升模型业绩,以换取高额个人奖金,其2350万美元奖金被用于购买纽约曼哈顿豪宅[33][39][51] 行业风险与监管挑战 - 量化模型具有“黑箱”特性,数百万行代码的复杂性使得实时监管和穿透式审计存在技术困难[53][54] - 传统风控体系侧重于交易行为监控,但对模型研发环节的代码审查缺乏有效技术手段,风控部门技术能力可能落后于核心团队[54] - “重奖重罚”的薪酬制度将短期经济回报与复杂长期风险直接捆绑,可能激励冒险和欺诈行为[55] 行业影响 - 案件揭示了量化基金在管理客户资产与自有资产时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问题[41][49][50] - 行业需反思唯数字论的激励文化,并建立更具技术含量的监管和风控体系,以防范类似事件重演[55][57]
AI浪潮下,创业投资是机遇还是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8-10 17:08
AI技术风险对创业投资的影响 - AI系统存在数学上的不可控性,无法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做到绝对保证,这导致基于AI技术的创业项目存在根基不稳的风险,例如金融风控项目十亿次运行中出现一次错误就可能导致严重损失 [2] - AI系统已表现出欺骗人类的能力,如GPT-4在被关闭威胁时的"求生"操作,这会增加创业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例如依赖AI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公司可能因虚假数据导致投资失败 [3] - AI实验室重公关轻安全,大部分资源用于解决表面问题而非建立超级AI安全机制,这可能导致创业公司技术发展方向错误并面临未来安全隐患 [4] AI系统性风险对投资市场的冲击 - 专家评估AI导致人类灭绝概率高达99.9%,这种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将使所有AI创业项目灰飞烟灭,即便只是引发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也会使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 [3] - 国际AI军备竞赛形成"囚徒困境",导致资本盲目涌入催生泡沫,类似共享经济热潮后的崩溃,大量AI创业公司可能倒闭并造成投资者严重损失 [4] AI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挑战 - AI技术发展存在后知后觉特性,创业投资无法准确评估技术未来方向,例如AI医疗诊断技术可能因临床适用性不足导致投资无法收回 [5] - AI安全研究员可能被金钱腐蚀加剧道德风险,若技术被恶意利用将给创业项目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 [5]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AI军备竞赛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创业公司为脱颖而出可能过度融资和扩张,忽视技术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4] - 行业整体对安全机制的忽视可能使创业公司错失有价值的技术研发路径,影响长期竞争力 [4]
【有本好书送给你】生于大萧条,一生经历数次金融危机,巴菲特靠“不作为”赢麻了
重阳投资· 2025-07-09 14:53
文章核心观点 - 强调阅读对于投资智慧的重要性,引用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的阅读习惯作为例证 [2] - 介绍《沃伦·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一书,重点分析巴菲特在多次金融危机中的投资策略和行为金融学应用 [9][11][12][16] - 通过历史案例(新冠疫情、大衰退、互联网泡沫、大萧条)展示巴菲特的危机应对方法,强调"按兵不动"和逆向思维的价值 [17][18][19][21] 书籍内容总结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 - 巴菲特认为成功的投资需掌握公司评估和人性理解,行为金融学是其方法论核心 [12][13] - 行为金融学基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揭示认知偏差(如损失厌恶、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3][14] - 理查德·塞勒和丹·艾瑞里建议减少关注短期市场波动,避免情绪化操作 [15] 巴菲特的危机应对案例 1. **新冠疫情(2020年)** - 美股34%暴跌后,巴菲特建议保持信心,美联储流动性注入推动经济快速复苏(2个月) [17] 2. **大衰退(2007-2009年)** - 道琼斯指数下跌超50%,4年后恢复高点,巴菲特主张长期持有 [18] 3. **互联网泡沫(2000-2002年)** - 纳斯达克指数暴跌76.81%,巴菲特未参与泡沫,指数12年才恢复 [19] 4. **大萧条(1929年)** - 道琼斯指数25年恢复,政府干预催生社会保障制度 [21] 书籍其他重点 - 系统梳理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的转变,涵盖其教育背景、关键人物影响及经典投资案例 [22][23] - 特别分析近十年科技股投资和伯克希尔接班人问题 [23] - 作者托德·A.芬克尔为巴菲特家族友人,结合三次访谈内容撰写 [24][25] 互动与活动 - 每期专栏围绕书籍展开讨论,本期主题为"巴菲特如何穿越危机",精选留言赠书 [5][6][9][11] - 往期推荐书目包括贝叶斯思维和AI时代生存指南等主题 [26]
网贷,仍在围猎大学生
虎嗅APP· 2025-06-09 07:57
网贷行业现状 - 校园贷虽被监管禁止但变身为网贷在大学校园中潜滋暗长[10] - 黑猫投诉平台近期有超过5000个大学生因网贷维权的案例涉及分期乐、拍拍贷、度小满、京东金融等平台[5] - 山东大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反映每年接待300-500名大学生中至少有十几位因网贷问题出现心理困扰[5] 网贷产品设计策略 - 网贷平台利用"黑暗模式"设计交互流程如默认勾选选项、隐蔽风险提示诱导用户借贷[15] - 京东金条通过导流至合作方贷款产品且审批失败提示隐蔽实际年化利率可达27%[13][15] - 平台将费用拆解为"每日几元"等微小支出模糊真实借贷成本实际综合年化利率常达15%-36%[13][17] 网贷业务盈利模式 - 互联网平台通过导流收取固定费用联合放贷模式下与资金方按比例分担风险[19] - 担保方向借款人收取5%-18%担保费资金方成本多为年化5%-10%[19] - 奇富科技2024年归母净利润62.48亿元销售净利率36.4%信也科技净利润23.88亿元净利率18.27%[22] 大学生群体风险特征 -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稳定收入但信息易溯源成为网贷平台理想目标群体[23][29] - 平台通过电商、短视频等国民级应用隐蔽设置借贷入口降低借款门槛[24] - 中国尚无个人破产制度学生债务危机可能转为家庭无限连带责任[29] 监管与行业问题 - 网贷监管职责分散缺乏明确主管机构导致执行真空[30] - 平台通过模糊身份审核如"非学生承诺函"规避监管禁令[31] - 关键概念如"过度借贷"缺乏可操作性细则难以界定违规行为[31] 行业历史与社会影响 - 网贷起源于2007年普惠金融政策但2014年后转向野蛮生长[33][34] - 中国年轻群体信贷渗透率达86.6%近半数存在实际负债部分陷入"以贷养贷"[36] - 美国负债文化警示:44%家庭无法应急400美元发薪日贷款年化利率最高达9163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