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

搜索文档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招商清单:长光卫星、中国卫星、中科星图等最新投资动向【附关键企业名录】
前瞻网· 2025-07-05 14:48
政策支持与行业定位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包括商业航天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码[1] - 商业遥感卫星是我国航空航天体系的重要分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1] - 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遥感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营,推动行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1] 产业链结构 - 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分为上游(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中游(卫星运营商)、下游(应用领域)三个关键环节[3] - 上游承担卫星硬件设施生产与搭建,中游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服务,下游涵盖气象、国土、海洋等广泛领域[3] 应用场景 - 政府运营中应用场景广泛多元,包括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灾害防控等8大领域[6] - 具体应用包括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自然资源部门)、环境污染监测(生态环境部)、农作物生长监测(农业农村部)等[8] - 遥感技术为各领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如应急管理部利用遥感数据快速评估灾情、制定救灾计划[8] 主要企业 - 行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如长光卫星、东方红卫星、中科星图等[9][10] - 长光卫星发射的商业遥感卫星占比达26%,位居行业第一[11] - 代表性企业注册资本从数百万到数十亿不等,如长光卫星(19.7亿)、东方红卫星(11.8亿)、航天时代电子(27.2亿)[10] 龙头企业分析 - 长光卫星成立于2014年,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由吉林省政府、长春光机所等共同组建[13] - 公司拥有"吉林一号"星座,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117颗在轨卫星,全球每天23-25次重访能力[15] - 2025年实现全国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双月度更新,覆盖率超99.4%,完成100Gbps星间激光通信试验[16] 商业模式 - 主要商业模式包括数据即服务(DaaS)、增值服务与定制化、卫星即服务(SaaS)[16] - DaaS通过云平台或API提供数据,增值服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SaaS提供整套卫星解决方案[16] 投融资与市场前景 - 2016-2024年行业总投资超200亿元,2024年达120亿元(19件)[18] - 预计2022-2027年行业保持15%增速,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19] - 专家认为商业航天是大国博弈战略高地,需坚持自主创新,开拓国际市场[22]
2025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现状 产业链上游环节逐步完善【组图】
前瞻网· 2025-06-19 12:13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上游环节概况 - 上游环节包括卫星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发与认证、卫星制造与集成、地面系统与设施等 [1] - 卫星系统设计涵盖有效载荷设计、平台设计、轨道设计 [1] - 卫星制造与集成包括结构件制造、载荷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兼容性测试等 [1] - 地面系统与设施包括测控站网、数据处理中心等 [1]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制造与发射环节 市场概述 - 原材料涉及金属材料、结构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固/液推进剂、芯片、半导体、电源等产品 [3] - 航天电子系统正朝着标准化、开放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3] - 制造、发射和运营遥感卫星资本开支较大,政府主导项目更具资金优势 [3] - 商业模式以型号任务为牵引,采取研发式或订单式生产,需多次试验验证 [3] 卫星分类与趋势 - 按重量分为大卫星、中型卫星、微小卫星、纳卫星、皮卫星与微卫星 [4] - 中国卫星专注于1000公斤以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产品包括CAST100、CAST968、CAST2000等平台 [4] - 小卫星星座代替大卫星成为航天领域趋势 [4] 企业竞争 - 国际微小卫星发射价格约3万—5万美元/公斤,中国发射价格在1.5万—2万美元/公斤 [5] - 关键企业包括中国航空和中国东方红卫星,具备中大型卫星制造与发射能力 [5] - 民营企业如重庆零壹空间专注微小卫星发射,垣信卫星、航宇微等侧重制造或发射 [5]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环节 市场概述 - 地面站负责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卫星数据,由天伺馈系统、信道收发系统、数据记录系统等组成 [7][9] - 建设需求受农业、林业、海洋、环保等多领域应用驱动 [10] - 商业卫星市场兴起刺激地面站需求,需满足大数据、AI技术融合应用 [10] 建设情况 -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为国家级核心基础设施,数据分发服务量居世界前四位 [9] - 已形成北京总部+五站组网体系(密云、喀什、三亚、丽江、漠河),覆盖中国全部国土及亚洲70%陆地区域 [11] - 拥有38部大口径接收天线、10余条高速光纤链路,具备S/X/Ka三频段天线运行能力 [11]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23 11:20
产业概况 - 遥感卫星利用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可在轨道运行数年,覆盖指定地域[1] - 卫星本体由平台系统(主平台、散热片、供电单元等)和载荷系统(推力器、GPS天线、存储器等)组成[1] - 按用途分为气象卫星(气象数据搜集)、陆地卫星(地球资源环境信息)和海洋卫星(海洋资源环境信息)[2][4] 产业链剖析 -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金属材料、芯片、电源等)、卫星发射服务(运载火箭研制、在轨交付)和地面设备制造(网络设备、消费设备)[5] -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包括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提供数据产品销售及服务解决方案[6] - 下游应用领域分为B端(政府企业)和C端(消费者),通过卫星系统传递价值[6] - 产业集中度高,上游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主导,中游分自有卫星(中国卫星、欧比特等)和无自有卫星(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两类企业[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4-2017年为政策推动起步期,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遥感,长光卫星成立并发射吉林一号首组卫星[10] - 2015-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民营企业进入,"北京二号"成为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北斗三代升空[11] - 2020年至今为大规模商用期,垣信、星网等企业宣布组网计划,星座建设加速[11] 政策背景 - 2024年8月国务院要求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控[16] - 2024年2月国务院提出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拓展国际合作[16] - 2023年12月国务院鼓励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建设[16] - 2023年5月国务院推进构建民商统筹的卫星遥感系统,加强民用遥感应用[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2年发射105颗遥感卫星首超美国,2023年发射160余颗[17] - 2024年商业卫星发射占比78.2%,其中遥感卫星占39.3%(79颗)[19] - 截至2023年底在轨商业遥感卫星超323颗,数据类型覆盖光学、雷达、高光谱等[22] - 商业化模式分自有卫星运营商(中国卫星、长光卫星等)和无自有卫星运营商(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23] - 2023年遥感卫星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直接效益50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同比+5%)[26][27] 行业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东方红(国有)、长光卫星、航天宏图等,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和核心技术[28] - 第二梯队:二十一世纪、中科星图等,专注卫星制造和运营服务[28] - 第三梯队:亨通华海、天润科技等,主营数据增值和应用方案定制[29] 发展前景与趋势 - 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下,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年增速约10%)[32] - 技术创新方向:小型化星座组网、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SAR雷达、AI数据分析[35] - 场景创新重点:精准农业、气象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海洋监测[35] - 市场竞争趋势:低轨星座竞争加剧、国企与民企博弈、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差异化[35]
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说|推进时空智能 创造万亿级产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新华社· 2025-05-22 10:31
时空智能技术发展 - 高通量通信卫星、光学遥感卫星、雷达卫星、北斗定位卫星等形成通导遥卫星互联网,实现空天地一体化[1] -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测绘遥感技术融合,催生更多科研创新[4] - 时空智能学能自动回答何时、何地、何种目标、有何种变化及其机理与对策,实现空天地海全域一体化时空智能[4] 卫星遥感应用 - 珞珈三号01星、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2星和珞珈四号大健康01星实现对地球表面的全区域、全天候、全天时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5] - "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计划到2030年发射252颗卫星,包括100颗雷达卫星、144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光谱卫星、4颗热红外卫星[5] - 卫星遥感在农业、环保、智慧城市、应急响应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北斗导航与卫星遥感技术赋能智慧农业,监测庄稼长势[6] 产业前景 - 推进人工智能引导下的通导遥一体化的时空智能大众化服务,创造万亿级产业[4] - 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万亿级的产业主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6] - 珞珈三号01星成功发射使卫星遥感从服务政府、行业拓展到服务大众,期待"东方慧眼"星座形成产业联盟[5] 技术创新 - 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多颗卫星,实现全球范围遥感数据从获取到终端应用的分钟级遥感信息服务[5] - 智能化电网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红外探测代替人工巡线,石化企业在不安全场景使用机器人工作[6] - 空天地一体化生态保护感知监测体系24小时记录候鸟360度全景影像,进行野生动物、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6]
又一科创板IPO终止!报告期累计亏损12亿,拟募资26亿
梧桐树下V· 2024-12-05 14:50
公司概况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于2022年12月23日受理,2023年12月4日因公司及保荐机构海通证券撤回申报而终止审核,拟募资26.83亿元 [2] - 公司注册于吉林长春,成立于2014年12月,2022年1月改制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19.7059亿元,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3] - 公司是我国首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业务涵盖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及遥感信息服务,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星座"吉林一号",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72颗在轨卫星(新增19颗,退役1颗) [4] 财务表现 - 2019-2022H1累计亏损12.07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01亿、-4.19亿、-2.51亿、-2.16亿元,同期营收0.85亿、1.04亿、3.12亿、0.36亿元 [6][7]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为负:2019年-83.85%、2020年-69.68%、2021年-9.75%、2022H1恶化至-278.32% [7][8] - 研发投入占比畸高:2019-2022H1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203.47%、179.31%、37.09%、171.36% [7] 业务结构 - 收入构成显著变化: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占比从2019年19.02%升至2022H1 59.24%,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同期从80.98%降至40.76% [5] - 客户集中度高且不稳定: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19-2022H1分别为82.77%、60.13%、72.64%、60.62%,大客户年度重叠率低 [10][12] - 核心客户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21年贡献31.32%收入)、中国电子有限公司(27.01%)等央企,但2022H1前四大客户均为新客户 [12] 治理结构 - 股权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方圆资产持股11.17%,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67.74% [13][14] - 董事长宣明实际控制4.47%股份,通过担保费收取217.37万元(2019-2020年),其团队主导日常经营但无控股权 [14][15][16] 行业定位 - 拥有140项发明专利、376项软件著作权,承担8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 [5] - 选择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估值≥15亿元、最近一年营收≥2亿元、三年研发占比≥15% [8] - 亏损主因卫星星座建设投入大,需承担高额折旧及研发成本,行业处于培育期导致收入规模不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