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

搜索文档
“数智”赋能生态环境保护 “千里眼”“顺风耳”牢牢“管住”每滴可能流入长江的污水
央视网· 2025-08-14 15:17
央视网消息:在万米高空,遥感卫星同样感知着长江水质十年间的变化。您现在看到的是2015年4月拍摄于湖北咸宁段长江干支流的遥感 卫星影像,黄色越深代表主要污染物总磷的浓度越高;而这是10年之后,今年4月同一江段的影像,颜色由黄转青,表明总磷浓度大幅下降。 十年间,长江流域近万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污染源减少的同时,监管排污口的"天网"越织越密。截至2024年底,长江经济带累计排查了 14万公里河湖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18万余个,整治完成率约90%。 工作人员介绍,如果发现某一个断面监测因子超标,或者有异常上升,他们可以远程发送指令,让现场的无人机去上游进行污染的溯源排 查,更精准的识别污染源。 长100多公里的博阳河承接着德安、共青城两地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排入,以前一直是江西省的水质"差生"。今年,江西在这条河流开 展一体化水质监测体系试点。通过布设全天候无人机、智能采样站等设备,博阳河污染溯源精度从公里级提升至百米级。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生态组组长刘敏表示,从采样到出报告,全程无人干预,精准测定总磷、氨氮等19项关键指标。应急响应时间 从原来24小时压缩至4小时,大大提高了效率。 越来越"智慧"的水环境 ...
武汉,一座离月亮很“近”的城市
长江日报· 2025-06-23 08:21
武汉高校科技创新成果 - 武汉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咖啡馆"上岗"、月面国旗同款防火服走上生产线、师生自主研发的遥感卫星多次参与国际救援等 [1] - 武汉被誉为"大学之城"、"青春之城"和"创新之城",拥有澎湃的创新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1] - 武汉高校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体验,如追云逐月、通往星辰大海的探险、带领人形机器人"战队"打擂台等 [1] 月面国旗研发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团队成功研发嫦娥五号登月国旗,解决了抗皱、耐高低温和耐紫外线等技术难题 [2] - 团队经历10次实验9次失败,最终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 武汉纺织大学曹根阳团队研发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成功在月面展开,颜色鲜艳且顺滑平整 [6] - 团队将实验室搬到企业玄武岩熔炉旁,最终从玄武岩中拉出足够柔软、纤细的纤维 [6] - 玄武岩纤维相关材料已在多地实现产业化,正走进日常生活 [6] 模拟月壤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团队从零起步,经历上千次失败实验,配比出10多种100多吨模拟月壤 [2] - 段隆臣教授团队和李大佛教授团队利用模拟月壤完成月面采样工程技术验证 [3] - 团队通过模拟低重力效果优选出螺旋钻进方式,确定了在月球上钻探2米需要的动力储备 [3] 月壤研究与应用 - 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其中200毫克月壤抵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 [5] - 月壤研究使中国行星科学不再受限于其他国家,是中国贡献世界的重要方面 [5] - 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制作的74块模拟月壤砖被送上太空,计划用于未来月球建房 [7] - 团队设想用机器人"月蜘蛛"在月球上用太阳能或激光将月壤烧结成砖,以榫卯结构建造"月壶尊" [7] 高校科研体系建设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国内首个"行星地质与化学"博士点,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8] -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以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力军 [8] - 武汉大学师生研发的"启明星一号"卫星已在太空运行3年,珞珈系列遥感卫星成功发射6颗 [8] - 这些卫星参与了土耳其地震、美国加州山火、加沙冲突等20多场国际救援与维和行动 [8] 未来探月计划 -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2045年前在月球上"安个家"的目标 [9] - 华中科技大学正在进行月面建造相关研究,包括月壶尊、月蜘蛛、月面着陆垫等课题 [7][8]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探月研究,师生共同参与探月四期和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规划 [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产品亮相第55届巴黎航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20: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参展情况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实力 包括长征六号甲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模型首次在国际航展展出 [1] - 展品涵盖长征二号丁 长征三号乙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八号 长征十二号等运载火箭模型及东方红三号E全电推小型通信卫星模型 [1] - 通过视频和多媒体介绍探空火箭 通信卫星 遥感卫星产品及应用 以及北斗导航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深空探测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发展 [1] 新型运载火箭技术特点 -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为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 是中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 可满足卫星多样化密集发射需求 [3] -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采用单芯级串联构型 具有简单可靠和任务通用性好特点 提升太阳同步轨道入轨能力和低轨多星座组网能力 [3] - 长征十二号将单芯级液体火箭运载能力和大整流罩包络提升至新台阶 完善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3]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成果 - 长城公司完成商业发射101次 发射74颗国际商业卫星(含14次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和5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及261颗国内商业卫星 [5] - 提供52次搭载发射服务 将29颗国际载荷(含2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和127颗国内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5] - 公司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平台 整合各类资源 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和更先进的产品与服务 [5] 巴黎航展背景 - 巴黎航展创办于1909年 每两年举办一次 是世界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会之一 [5]
商业航天驶向新高度
经济日报· 2025-06-12 06:01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与趋势 行业整体发展 - 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2024年将有一批商业火箭、卫星升空 [1] - 2015年被定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10年来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应用场景拓宽至应急、环保、农业、能源等领域 [1][3] - 2024年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达537家,较2018年增长2.8倍,年投融资规模超54.7亿元,发射成功率96% [5] - 在轨卫星数量突破900颗,但与美国(190颗高轨+7675颗中低轨)相比仍有差距(中国82颗高轨+908颗中低轨) [6] 技术突破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发的14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试验成功,将用于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大运力火箭 [2] - 极光星通实现5100公里卫星间激光实时通信,带宽和速率优于传统微波技术 [7] - 民营企业格思航天2024年完成两次一箭18星发射,共部署36颗卫星,目标年产600颗卫星 [3] 市场格局 - 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群:北京亦庄集聚70%民营火箭企业,上海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破1000亿元 [4] - 2024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启用,实现星箭制造、发射、数据应用全产业链闭环 [4] - 卫星互联网领域启动3个"万星星座"组网计划,遥感数据单价降幅超80% [3][4]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十五五"末或"十六五"进入产业成熟期 [4][5] - 太空旅游、商业探月等项目或5-10年内实现政策突破 [5] - 全球低轨卫星将达5.7万颗(近地轨道容量约6万颗),中国需加速布局以避免资源枯竭 [6] 企业挑战 - 民营企业面临资金压力(设备投入大)、人才短缺(市场化人才匮乏)、技术转化效率低等困境 [6][7] - 头部企业主导市场,部分企业因技术/资本不足面临淘汰风险 [6] - 建议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卫星数据服务向消费级市场延伸 [7]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23 11:20
产业概况 - 遥感卫星利用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可在轨道运行数年,覆盖指定地域[1] - 卫星本体由平台系统(主平台、散热片、供电单元等)和载荷系统(推力器、GPS天线、存储器等)组成[1] - 按用途分为气象卫星(气象数据搜集)、陆地卫星(地球资源环境信息)和海洋卫星(海洋资源环境信息)[2][4] 产业链剖析 -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金属材料、芯片、电源等)、卫星发射服务(运载火箭研制、在轨交付)和地面设备制造(网络设备、消费设备)[5] -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包括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提供数据产品销售及服务解决方案[6] - 下游应用领域分为B端(政府企业)和C端(消费者),通过卫星系统传递价值[6] - 产业集中度高,上游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主导,中游分自有卫星(中国卫星、欧比特等)和无自有卫星(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两类企业[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4-2017年为政策推动起步期,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遥感,长光卫星成立并发射吉林一号首组卫星[10] - 2015-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民营企业进入,"北京二号"成为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北斗三代升空[11] - 2020年至今为大规模商用期,垣信、星网等企业宣布组网计划,星座建设加速[11] 政策背景 - 2024年8月国务院要求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控[16] - 2024年2月国务院提出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拓展国际合作[16] - 2023年12月国务院鼓励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建设[16] - 2023年5月国务院推进构建民商统筹的卫星遥感系统,加强民用遥感应用[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2年发射105颗遥感卫星首超美国,2023年发射160余颗[17] - 2024年商业卫星发射占比78.2%,其中遥感卫星占39.3%(79颗)[19] - 截至2023年底在轨商业遥感卫星超323颗,数据类型覆盖光学、雷达、高光谱等[22] - 商业化模式分自有卫星运营商(中国卫星、长光卫星等)和无自有卫星运营商(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23] - 2023年遥感卫星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直接效益50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同比+5%)[26][27] 行业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东方红(国有)、长光卫星、航天宏图等,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和核心技术[28] - 第二梯队:二十一世纪、中科星图等,专注卫星制造和运营服务[28] - 第三梯队:亨通华海、天润科技等,主营数据增值和应用方案定制[29] 发展前景与趋势 - 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下,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年增速约10%)[32] - 技术创新方向:小型化星座组网、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SAR雷达、AI数据分析[35] - 场景创新重点:精准农业、气象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海洋监测[35] - 市场竞争趋势:低轨星座竞争加剧、国企与民企博弈、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差异化[35]
WGDC25:商业航天下一个新十年的机遇与挑战|最前线
36氪· 2025-05-23 10:51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 国内外卫星星座计划数量庞大 国内约100个星座计划发射6万余颗卫星 国外约34个星座计划发射5.6万余颗卫星 其中大部分为遥感卫星 [4] - 遥感卫星未来将向"功能性能+效能"方向发展 包括高空间分辨率 高观测精度 高时间分辨率 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分辨率 [4] - 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将逐步AI化 面向应用场景进行优化 [4] 民营火箭公司发展需求 - 需要建设可回收复用火箭的基础支撑设施 包括测试场和发射塔架等 目前试验设施缺乏影响研发进程 [5] - 呼吁建立商业航天认证和管理体系 指导企业建立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5] - 需要"耐心资本"和"技术信仰"支持可回收火箭的长期研发投入 [6] 商业航天产融协同挑战与解决方案 - 行业面临五大困难:产业链长且割裂 星座建设重复浪费 海外市场不熟悉 低成本快速迭代模式难实现 传统场景企业商业化闭环困难 [7] - 解决方案包括GP+LP协同 一二级市场联动 资方协助企业获取政府资源 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关注海外标杆如SpaceX Palantir Anduril等 [7] 2025商业航天产融协同榜单 - 十大影响力城市:北京 上海 西安 成都 广州 深圳 重庆 武汉 合肥 无锡 其中无锡发展最快 [8] - 十大投资机构:经纬创投 元航资本 深创投 顺为资本 中科创星 惠华基金 普华资本 中金资本 方正和生投资 中信建投资本 [8] - 十大产业园区:中关村科学城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文昌国际航天城 梁溪航天产业园 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 重庆两江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园 东方航天港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8]
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在成都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5-09 23:59
品牌日活动 - 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以"魅力天府·品牌力量"为主题,集中发布《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5》、新质生产力产品、托底性帮扶特色品牌等 [1] - 活动设立"川造科技区"展示人形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氢能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遥感卫星等科技创新产品 [3] - 活动设立"39市集"展示来自四川39个县域的超过1100种特色产品 [3] 四川品牌发展报告 - 《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5》系统梳理产业提质升级中的"新势力"品牌,包括人形机器人、载人航空器、智能网联车、天地卫星网、重磅创新药等领域 [1] - 报告分四川根植性产业集群品牌、天府品牌向"新"力、四川企业品牌大摸底等章节,绘制四川品牌发展"全身像" [1] - 报告旨在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建设,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品牌创新生态 [1] 科技创新成果 - 长虹中玖闪光医疗研制出国内首创e-Flash放疗设备,攻克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剂量监测系统工程应用难题 [3] - e-Flash设备使肿瘤放射治疗可在1秒钟内完成,降低30%至80%副作用,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3] 托底性帮扶成效 - 四川省委省政府通过产业和品牌助力39个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 [3] - 凉山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脐橙种植面积从2020年60亩扩展至370亩,预计2028年产量达55万斤以上 [4] 区域品牌建设 - 活动现场发布31个获得"天府名品"品牌标识授权的产品名单 [5] - "天府名品"是四川最高质量水准的区域公共品牌 [5]
揭秘!这些“四川造”将亮相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
搜狐财经· 2025-05-08 18:02
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 - 活动将于5月9日至11日在成都东郊记忆举办,该地点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 [1] - 活动为"四川造"搭建三个平台:"魅力天府品牌之夜"发布平台、"川造科技区"展示平台、"39市集"展销平台 [1] 重磅产品发布 - "魅力天府品牌之夜"将发布三款产品: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国内首创e-Flash放疗设备、自主研发水陆两栖无人机 [1] - 产品发布形式创新,通过品牌故事分享展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1] 科技创新展示 - "川造科技区"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氢能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遥感卫星等高科技产品 [4] - 展示旨在让公众感受四川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提升"四川造"品牌影响力 [4] 县域特色产品 - "39市集"汇集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的上千种特色产品,包括4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占全省15.4%) [4] - 特色产品包括金川雪梨膏、黑水藏香猪午餐肉、道孚松茸牦牛肉酱、色达黑青稞精酿啤酒等 [4] - 39个县域建成7个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4个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4] 产业发展布局 - 四川正推进"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芯片、机器人、无人机等产业 [4] - 前瞻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未来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