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
搜索文档
重大转变!“中国:0→47%,美国:88%→9%”
观察者网· 2025-11-18 08:44
【文/观察者网 柳白】一边是从0到47%的飞跃,另一边是从88%到9%的暴跌,中美遥感研究论文产出 占比的一升一降,见证了中国遥感技术实力从"起跑"到"领跑"的突破。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11月18日发文指出,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中国数十年来国家层面持续的大 规模资金投入,已将地球观测科学的主导权从美国夺走。不仅是相关领域的论文研究,中国在专利方面 同样占据全球主导,且在量子计算等相关新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实现了纳米级空间测距等技术突破。业 内人士表示,除非美国大幅调整政府资金优先级,否则短期内难以重获该领域的创新领导地位。 2015年,纽约大学教授黛布拉·莱弗坐在布鲁克林的办公桌前,审阅着又一叠遥感领域的研究论文。浏 览到作者所属机构时,她愣住了,那些曾经满是美国大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实验室署名 的期刊,如今已开始刊登来自北京、武汉和上海的研究成果。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最初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浪潮,而后演变为一场"海啸"。 文章说,回溯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遥感领域的主导地位,堪比如今硅谷在软件行业的统治力。当时的 美国机构贡献了该领域近90%的研究成果,而中国的相关论文几乎为零。 但到20 ...
战新产业新势力集结 深圳罗湖“2+2+N”产业版图渐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12:17
罗湖区新兴产业增长态势 - 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 [1] - 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0% [1] 低空与空天经济产业布局 - 中科星图将湾区总部签约落地罗湖,布局低空与空天关键技术 [2] - 罗湖已集聚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150家 [6] - 建成111个低空起降设施,常态化运营35条文旅观光、2条空中交通、5条物流航线 [6] - 实现10个街道无人机自动机巢全覆盖 [6] - 空天产业形成"一箭三星"核心布局:蓝箭航天(发射能力)、魔方卫星(低轨卫星制造)、苍宇天基(高、中轨天基信息服务)、中卫汇通(高轨卫星运营) [6] - 苍宇天基将首颗高轨商业中继卫星项目落地罗湖,首颗卫星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发射 [6][7]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产业 - 罗湖已集聚软件信息和人工智能企业126家 [10] - 今年1-8月该领域总营收115.91亿元,同比增长5.51% [10] - 江原科技将总部迁至罗湖,完善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布局 [10] - 芯茂微电子提供全国产化电源控制芯片,实现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解决方案 [10] 生命健康与医药产业 - 中欧创新医药与健康研究中心与Cytiva(思拓凡)达成全面合作,聚焦基因与细胞治疗、抗体药物等前沿领域 [2][11] - 合作内容包括平台运营、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及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打造 [2] - 中欧医药中心专注先进治疗药物、数字健康、长寿医学三大方向 [10] 产业空间与金融支持 - 未来五年罗湖将释放超5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11] - 罗湖区政府累计参投17支产业基金,总规模达550亿元,为重点企业、新兴产业及企业上市提供资金支持 [11]
“太空望远镜” 打开看森林的新视野(唠“科”)
人民日报· 2025-11-08 06:04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发现树种多样性是全球森林光合作用的重要决定因子,其作用强度仅次于温度,树种越丰富的森林光合作用能力越强[3] - 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全球尺度明确揭示树种多样性是促进森林光合作用的关键因子[3] 技术方法与原理 - 借助遥感卫星搭载的高分辨率光谱仪,通过分析太阳光光谱中的“黑线”窗口,捕捉到植物光合作用发出的微弱叶绿素荧光[1][2] - 叶绿素荧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指征,其强弱反映出光合作用的大小,强度仅为太阳光的1%[1][2] - 研究结合了过去20年积累的全球海量数据,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深入挖掘分析,以突破观测壁垒[3] 生物多样性作用机制 - 生物多样性通过两大路径增强光合作用:向上看,丰富了森林冠层的复杂性,使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的树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错开光照需求,确保更多叶片参与光合作用[3] - 向下看,生物多样性让树木能充分吸收土壤中不同层次的营养,有利于提高叶片氮含量,改善叶片生理特性,从而增强光合作用能力[3] 生态修复与应用前景 - 在生态修复和改善中,可模仿天然生态系统种植混交林[4] - 在中国南方地区,提升森林生物多样性对形成碳汇、减轻碳排放压力有显著效果[4] - 在寒冷的中国东北地区,可针对性培养耐寒树种,并通过加强维护管理让更多树种存活[4]
研判2025!全球及中国卫星发射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发展前景展望:卫星发射前景广阔,深度赋能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6 09:13
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核心数据 - 2024年中国卫星发射行业收入为32亿元,自2019年19亿元以来,年复合增长率为10.99%,预计2025年收入将达到41亿元 [1][14] - 2024年中国全年累计入轨各类航天器257颗,其中通信卫星122颗占比47%,遥感卫星117颗占比46% [1][14] - 2024年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共执行发射任务12次,由星河动力、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等公司完成 [1][14] 全球卫星发射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数量为2695颗,同比下降3.09%,其中商业通信卫星2183颗,占总量的81% [10] - 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服务业收入为93亿美元,同比增长30%,美国收入占比65%,同比增长55.48% [11] - 2024年全球卫星发射次数为224次,较2023年190次增长17%,美国政府用户收入占全球发射收入的53% [11] 卫星制造行业支撑 - 中国卫星制造行业收入从2020年78亿元增长至2024年1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4.06%,预计2025年达166亿元 [8] - 卫星制造行业收入的持续增长为卫星发射产业提供稳定而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力 [8]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以美国波音、SpaceX等企业为代表,占据重要地位 [15] - 中国市场呈现国有与民营双轮驱动格局,国有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如星河动力、中科宇航在细分领域快速崛起 [15] 重点企业动态 - 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提供火箭发动机,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下降12.88% [16] -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成功发射5颗小卫星,宇航制造及卫星应用营业收入12.81亿元,同比增长29.39% [16] 行业发展趋势 - 发射服务模式向高频化与灵活响应转型,以满足中小型卫星星座组网需求 [17] - 运载技术路线向可复用与智能控制演进,提升可靠性与降低成本 [18][19] - 产业协同形态向开放融合与生态创新转变,构建一站式太空交通枢纽 [20]
2025第十三届科博会航天国际化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环球网· 2025-09-30 11:30
会议概况 - 第十三届航天国际化发展大会在四川绵阳成功举办,主题为“共商技术合作 共谋产业发展” [1] - 论坛围绕航天国际合作必要性、政策赋能、技术路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展开交流 [1] - 活动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科研院所和航天企业近200名代表参会 [3] 地方政府规划与支持 - 绵阳市制定实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商业火箭、商业卫星、空间飞行器、卫星数据应用与服务“箭星器数”四链同构 [5] - 绵阳市坚决扛起全省航空航天产业链主要承载地的重要使命,加快发展以商业航天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新赛道 [5] 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构建涵盖发射服务、卫星在轨交付、测控设施建设、卫星在轨管理、培训和技术转让等宇航项目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 [7] - 自1988年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以来,中国遥感卫星应用基本形成从卫星研制生产、地面系统建设运营、数据接收处理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发展格局 [9] - 遥感卫星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数据基础设施 [9] 商业航天趋势与政策 - 当前商业航天呈现逆势带动航天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链前端高速增长与后端规模化增长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11] - 商业航天发展需要政府进行战略性引导和规范性管理,确保活动在保障国家安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11] - 中国后续商业航天政策发展重点在于加快行政管理向法制治理转型、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良好生态 [11]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中国积极扩大遥感卫星领域国际合作,先后与几十个国家展开合作与交流,提高了中国卫星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9] -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推动成员国间开展空间科学、技术及应用的多边合作,提高成员国空间能力 [13] - 欧洲航天依托独特的多机构协同模式,聚焦可持续创新,重点推进空间碎片清理、火星探测、月球通信等项目,在保持技术自主的同时寻求全球合作 [15] 企业实践与解决方案 - 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以“环天星座”为核心,星上AI载荷、环天云智算中心为支点的“一核、两翼、三大能力”解决方案 [17] - 卫星数据应用于自然资源、智慧农业、防灾减灾、实景三维等七大场景 [17] - 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愿发挥熟练运用国外宇航出口管制规则的优势,支撑中国商业航天主体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13]
规模暂定5亿,河南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正式签约
搜狐财经· 2025-09-28 20:21
河南商业航天产业基金设立 - 河南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正式签约,规模暂定5亿元,首期认缴2亿元,目前处于设立阶段 [1] - 基金由河南农投联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 [1] - 基金将主要围绕鹤壁市的商业航天上下产业链、火箭制造、地面设备等进行投资,支持当地火箭、卫星装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集群发展 [6] 鹤壁市商业航天产业基础与规划 - 鹤壁市已形成涵盖上游星箭制造及配套、中游卫星测运控及发射组网、下游多个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7] - 成功引进航天宏图等近20家上下游企业,包括天章卫星、航天驭星等 [7] - 高标准建设河南省唯一的卫星产业园区,总投资50亿元,占地563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投用 [7] - 鹤壁市被河南省规划为卫星产业两大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受益于《河南省卫星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支持 [6] 政府投资基金的战略作用 - 政府投资基金被视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发挥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 [8] - 财政部门将利用财政金融工具,通过基金护航产业发展,以资本链带动创新链和产业链 [8] - 目标是从产业链完善、技术迭代、产业生态三个维度,实现“以投促产”的产业培育模式,强化鹤壁市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先发优势 [8]
王坚:人工智能不应在太空缺失,会出现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
贝壳财经· 2025-09-11 15:55
人工智能在太空应用 - 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人工智能不应在太空缺失 并首次提出"计算卫星"概念作为继通讯卫星 导航卫星 遥感卫星后的第四种卫星类型 [1] - 之江实验室于5月14日成功将12颗卫星同时送入太空 组成星座首次实现将完整的地面8B AI模型部署至太空 而非简单算法小程序 [1] - 该卫星星座实现太空全域数据实时处理能力 并首次完成太空卫星间的互联互通 为人工智能在太空应用创造重大机遇 [1] 太空计算发展前景 - 将AI与算力送入太空被视为人类真正走出地球的关键技术支撑 特别在火星探索任务中计算和AI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陪伴作用 [2] - 未来十至二十年被定义为太空计算发展的关键时期 该领域被认为具有高度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 [2]
守护绿水青山 太空“生态哨兵”发挥“星”力量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14:45
航天科技五院遥感卫星技术发展 - 公司推动遥感卫星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入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新阶段[2] - 公司承担多个系列高分卫星抓总研制工作 高分专项使中国获得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2] - 公司研制发射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句芒号" 推动中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3] 卫星应用体系构建 - 中国搭建具有感传智用功能的卫星应用体系 为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水利应急农林交通等行业提供卫星综合应用服务[4] - 公司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实现国家公园全域周期性覆盖监测[4] - 卫星通信提供无信号地区生态监测数据高效传输 卫星导航提供高精度地理定位服务用于执法监察和数据采集[4] 生态价值量化与资源转化 - 公司通过激光雷达技术精准提取森林冠层高度 在2000余平方公里监测区域内实现森林固碳能力评估精度达85%以上[5] - 太空芦竹在矿山修复中首年实现亩产量破万吨 燃烧值达4300大卡左右 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效益双赢[6] - 太空育种成果应用于多地矿区修复 包括广西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水泥废旧矿山和煤矿废旧矿山[6]
“数智”赋能生态环境保护 “千里眼”“顺风耳”牢牢“管住”每滴可能流入长江的污水
央视网· 2025-08-14 15:17
长江水质改善成效 - 湖北咸宁段长江干支流总磷浓度大幅下降 2015年4月影像显示黄色越深代表总磷浓度越高 2024年4月同一江段影像颜色由黄转青[1] - 长江流域近万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污染源减少[4] - 长江经济带累计排查14万公里河湖岸线 查出入河排污口18万余个 整治完成率约90%[4] 智慧监测技术应用 - 九江市生态环境预警应急管控中心电子屏显示85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和611个重点河湖入河排污口 可点击查看排污口位置和污染物关键信息[9] - 无人船探测、无人机巡航和卫星遥感组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 将全市1468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视线[9] - 博阳河开展一体化水质监测体系试点 布设全天候无人机和智能采样站 污染溯源精度从公里级提升至百米级[11] 监测效率提升 - 水质监测从采样到出报告全程无人干预 精准测定总磷、氨氮等19项关键指标[13] - 应急响应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4小时[13] - 长江干流连续5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13] 生态恢复成果 - 2021-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 较禁渔前(2017-2020年)增加36种[15] - 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达到禁渔前2020年的6.2倍[15]
武汉,一座离月亮很“近”的城市
长江日报· 2025-06-23 08:21
武汉高校科技创新成果 - 武汉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咖啡馆"上岗"、月面国旗同款防火服走上生产线、师生自主研发的遥感卫星多次参与国际救援等 [1] - 武汉被誉为"大学之城"、"青春之城"和"创新之城",拥有澎湃的创新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1] - 武汉高校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体验,如追云逐月、通往星辰大海的探险、带领人形机器人"战队"打擂台等 [1] 月面国旗研发 -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团队成功研发嫦娥五号登月国旗,解决了抗皱、耐高低温和耐紫外线等技术难题 [2] - 团队经历10次实验9次失败,最终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 武汉纺织大学曹根阳团队研发的嫦娥六号月面国旗成功在月面展开,颜色鲜艳且顺滑平整 [6] - 团队将实验室搬到企业玄武岩熔炉旁,最终从玄武岩中拉出足够柔软、纤细的纤维 [6] - 玄武岩纤维相关材料已在多地实现产业化,正走进日常生活 [6] 模拟月壤研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团队从零起步,经历上千次失败实验,配比出10多种100多吨模拟月壤 [2] - 段隆臣教授团队和李大佛教授团队利用模拟月壤完成月面采样工程技术验证 [3] - 团队通过模拟低重力效果优选出螺旋钻进方式,确定了在月球上钻探2米需要的动力储备 [3] 月壤研究与应用 - 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其中200毫克月壤抵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 [5] - 月壤研究使中国行星科学不再受限于其他国家,是中国贡献世界的重要方面 [5] - 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制作的74块模拟月壤砖被送上太空,计划用于未来月球建房 [7] - 团队设想用机器人"月蜘蛛"在月球上用太阳能或激光将月壤烧结成砖,以榫卯结构建造"月壶尊" [7] 高校科研体系建设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国内首个"行星地质与化学"博士点,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8] -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以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力军 [8] - 武汉大学师生研发的"启明星一号"卫星已在太空运行3年,珞珈系列遥感卫星成功发射6颗 [8] - 这些卫星参与了土耳其地震、美国加州山火、加沙冲突等20多场国际救援与维和行动 [8] 未来探月计划 -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2045年前在月球上"安个家"的目标 [9] - 华中科技大学正在进行月面建造相关研究,包括月壶尊、月蜘蛛、月面着陆垫等课题 [7][8]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探月研究,师生共同参与探月四期和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规划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