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服务

搜索文档
陪人看病 替人取药 帮人问诊 陪诊行业如何更“职业”
河南日报· 2025-07-08 07:30
行业概况 - 陪诊师行业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而兴起,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等就医不便群体[1] - 陪诊师角色多元,包括"导游""跑腿""临时家属",需掌握医院流程、医疗常识及心理疏导能力[3] - 行业需求旺盛,客户群体不仅限于老年人,中青年因消费观念开放也成为重要客源[5] 市场现状 - 典型陪诊订单收费约200元,价格根据服务要求和陪诊师经验浮动,河南地区价格处于全国较低水平[3] - 2014年以来全国注册陪诊相关企业超1000家,其中2022年后注册占比超70%,显示行业近两年加速发展[7] - 法新社评价中国陪诊服务网络预约模式优于西方,但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信息真假难辨等问题[6] 运营模式 - 从业者既有个人接单模式,也有团队化运营,典型团队配置为全职3-4人加兼职10余人[3] - 医院公益陪诊服务(如河南省人民医院18人导诊团队)因人力有限,难以覆盖全部需求,为职业陪诊师创造市场空间[5] - 部分从业者反映专业机构客源不稳定且抽成高,更倾向自主接单[7] 行业挑战 - 准入门槛低,部分平台培训周期不足1周即可上岗,存在服务质量隐患[6] - 患者担忧隐私泄露风险,包括信息可能被转卖医托等问题[6]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需防范陪诊服务异化为"黄牛"行为等乱象[7] 发展趋势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已开展专业培训,课程涵盖10余门科目,考试合格颁发结业证书[7] - 专家建议制定地方标准(资格认定、机构运营等),推动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支持院校开设相关专业[8] - 从业者期待通过规范化服务提升社会认同度,改变"不入流"的行业形象[8]
破解陪诊师身份之困
经济日报· 2025-06-27 08:19
行业现状 - 老年人"就医难"问题日益突出,陪诊师成为医疗系统与老年群体间的"专业桥梁"[1] - 以上海为例,持证陪诊师已突破千人规模[1] - 行业面临监管标准缺位、身份悬置等问题,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尚未收录陪诊师[1] - 部分机构以陪诊之名行"高级黄牛"之实,扰乱医疗秩序[1] - 从业者以45岁以上转岗人员为主,劳动权益保障不足、职业晋升通道缺乏导致人才结构失衡[1] - 陪诊定价体系初步形成,但老年人自主消费意愿薄弱,市场需求集中在低价区间[1] 发展建议 - 短期要务是推动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全国性服务规范[2] - 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微专业"模式,在职业院校开设老年陪护课程,与医院共建实训基地[2] - 职业保障方面可通过开发专属保险险种、推广补贴政策增强吸引力[2] - 产业发展方面可延伸"陪诊+"产业链,探索与康复辅具租赁、居家照护等服务捆绑的套餐模式[2] - 政府可强化兜底保障,将陪诊服务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通过补贴撬动低收入群体需求[2] - 企业可用"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突破服务规模化瓶颈[2]
陪诊服务需求旺盛,今年前四月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41.83%
企查查· 2025-05-27 18:09
陪诊服务行业现状 - 陪诊服务需求旺盛,主要源于空巢老人就医困难和独居青年就医经验不足 [1] - 国内现存陪诊相关企业858家 [1][2] - 2023年全年注册386家,同比增长60.83%,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 [1][2] 陪诊企业注册情况 - 2024年前四月注册量达82家,同比增长41.83% [1][2] - 今年以来新注册企业多分布在二线城市,贡献率达32.99% [3] - 新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贡献率分别为20.62%和14.43% [3] 陪诊企业地区分布 - 现存陪诊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占比达27.57% [1][4] - 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占比分别为19.86%和17.52% [1][4]
新科技、新产品赋能养老服务 银发经济赛道激活传统行业新增长点
央视网· 2025-05-24 10:12
养老服务业博览会 -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北京闭幕 展示了养老服务领域的新科技和新产品 [1] - 博览会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个政府部门 社会组织 品牌机构参展参会 [5] 老年用品创新 - 专门为老年人研发的面料具有杀菌 消除异味等功能 纺织行业将老年人细分领域需求作为突破口 [4] - 展会上展示了200多种老年用品 包括增加了语音等功能的家电产品 这些产品可享受30%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7] - 除了传统养老用品如轮椅 护理床外 老年人专用的餐具 食品 服装等也一应俱全 [5] 养老机器人 - 养老机器人受到老年人高度关注 包括护理型和陪伴型机器人 [9] - 一款名为小丽的机器人可替代部分家政服务 还能提供亲情陪伴 例如陪老人下围棋 [9] 老年陪诊服务规范 - 博览会发布了我国首个《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 [10][11] - 规范对陪诊机构 陪诊师 陪诊流程等进行了明确要求 包括陪诊师需持有健康证 能有效沟通并记录关键就诊信息 [13] - 规范涵盖了诊前准备 诊中服务和诊后回访等陪诊全过程的关键环节 [14]
陪诊服务行业有了新团标,助推行业标准化发展
新京报· 2025-05-23 09:22
行业规范化发展 -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联合发布《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和《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1] - 《老年陪诊服务规范》涵盖全流程与关键技术要求,22家单位参与起草,旨在建立统一标准、平台、培训和市场 [4] - 中福协陪诊专业委员会成立,启动"启明星"计划,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5] 行业发展历程 - 陪诊服务2006年进入中国,初期模式粗放、标准欠缺,2015年平台化初具规模 [2] - 2017年陪诊企业新增注册量63家,2021年降至16家,2022年反弹至152家,2024年达203家,市场热度回归 [2] - 行业经历资本退潮后,因老龄化加剧、诊疗程序复杂等因素需求复苏 [2] 市场需求与认知 - 45.3%社区受访者完全不了解陪诊服务,51.2%听说过但未使用,仅3.51%有使用经历 [3] - 医院患者中仅4.68%使用过陪诊服务,超七成受访者倾向选择专业培训的陪诊人员 [3] - 潜在需求显著,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乱收费、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制约行业发展 [3] 行业挑战与建议 - 四大挑战:供需矛盾突出、行业标准缺失、公众认知度低、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 [4] -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体系,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构建职业认证与培训体系 [4] - 需提升公众认知度,普及陪诊服务价值,整合分散资源 [4]
下一个黄金职业:有人月赚10万,缺口还很大
36氪· 2025-05-09 09:19
行业概况 - 陪诊行业近年来需求井喷 主要服务对象包括老人 异地就医者 宝妈 产妇 独居白领及抑郁症患者等群体 [1] - 行业直接受老龄化 都市独居 丧偶式育儿等社会问题驱动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4.9% 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2] - 根据企查查数据 现存陪诊相关企业1428家 2021年前年均新增仅20家左右 而近三年年均新增达300家 呈现爆发式增长 [6] 市场需求 - 成都陪诊员反映业务量激增 从被动接单转为主动排期 客户需根据陪诊员时间挂号 [3] - 昆明从业者月均完成200单以上 上海顶级陪诊员单日极限可处理8单 覆盖呼吸科 肿瘤外科 精神科等多科室 [5][6] - 疫情期间代取药需求暴增 从业者创下连续10天日均取药4-5次的记录 50%服务对象为老年人 [6] - 精神类疾病陪诊需求突出 上海从业者95%疫情期间业务来自心理疾病患者 包括医生等高敏感职业人群 [19] 服务内容 - 基础服务包括代挂号 陪诊 取药等流程代办 平均耗时3小时/单 涉及医保报销 处方核对等复杂环节 [13][14] - 专业服务涵盖医疗信息咨询 如科室选择 专家坐诊时间 院区路线规划等 降低患者试错成本 [16] - 情感陪护成为差异化竞争力 需处理患者隐私保护 情绪安抚等需求 包括手术陪同 术后护理等场景 [16][17][23] 从业者生态 - 收入呈现两极分化 新手月入1.2-1.5万元 资深从业者客单价达平均水平3-4倍 但存在业务波动风险 [34] - 人员背景多元 涵盖护士 房地产 旅游等行业转行者 年龄跨度从70后到00后 部分机构全员90后 [34] - 获客渠道依赖抖音 小红书等平台 相关内容点赞过万 但存在夸大收入误导新人的现象 [33] 运营模式 - 服务半径集中于大城市 上海 成都 昆明等地案例显示单城市即可支撑高频需求 [3][5][6] - 存在"临时家人"角色替代 需应对医疗文件签署限制 常以亲属身份与医生沟通 [26] - 疫情期间衍生视频问诊等创新模式 陪诊员持患者医保卡线下对接医生 [6] 行业痛点 - 资质审核缺失 部分从业者仅通过短视频接单 存在服务爽约 垫付资金回收等信用风险 [31] - 灰色地带明显 常被询问黄牛挂号 药品代购等违规业务 行业边界模糊 [31] - 医患信任建立困难 陪诊员需编造人物关系应对医生质疑 影响服务连续性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