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uclear Fusion
icon
搜索文档
人间一年AI一天,替代不可避免,萨顿、王兴兴等回答AI四大终极问题
36氪· 2025-09-11 20:21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前夕,世界十大AI反问人类:有哪些工作需要永远留给人类?AI做出错误决定并造成损害,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如果AI能帮你优 化生命质量,你愿意让渡多少隐私?你会为了自身的能力不退化,而主动屏蔽一些AI的帮助吗?你担心AI幻觉和信息茧房会把人类带到"沟里"吗?人类让 AI变得越来越强大是在"养虎为患"吗…… 与其说这些是AI对人类的提问,不如说这些是人类的自我思考。在"人间一年AI一天"的当下,人类最迫切需要的是答案——关于未来的答案。 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说,他的电话被家长们"打爆",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我的孩子学什么,才能在毕业时不被AI取代? AI不仅把普通人拉进既兴奋又焦虑的情绪里,也给世界各大政治经济体带来焦虑。9月11日,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在外滩大会主旨演讲中表示,外界对AI带来的偏见、失业甚至人类灭绝的恐惧被夸大了,并且是被某些从中获利的组织和个人煽动起来的。 世间一切美好的源泉在哪里?萨顿的答案是,人工智能和人类繁荣将来自去中心化协作。 一问:AI干活怎么样? 王兴兴:AI干活还 ...
“万亿市值潜力”?欧洲核聚变初创企业吸引创记录投资
华尔街见闻· 2025-06-12 08:33
融资里程碑 - 德国初创公司Proxima Fusion获得1.3亿欧元融资,创欧洲核聚变领域最大规模融资纪录,由Cherry Ventures和Balderton Capital领投 [1][2] - 公司两年前成立时仅获700万欧元种子资金,脱胎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2] - 投资方认为该公司有潜力成为万亿美元规模企业,称其代表欧洲解决人类重大挑战的能力 [2] 技术路线差异 - Proxima专注开发"仿星器"聚变装置,与传统主流"托卡马克"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 [3] - 仿星器设计更复杂但等离子体稳定性更强,公司认为更适合商业电厂转化 [3] - 托卡马克路线在美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如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融资18亿美元,Helion融资4.25亿美元 [3] 商业化路径规划 - 融资将用于2027年前建造"恒星器模型线圈"磁铁装置,被视为技术突破关键节点 [4] - 计划2031年前建造10亿欧元示范工厂,部分资金可能来自欧洲政府资助 [4] - 目标在2030年代建成首座商业聚变电站,但承认商业化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4]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核聚变领域尚未实现能量净输出,部分科学家认为商业化还需数十年 [4] - 投资方承认核聚变投资风险与传统软件投资完全不同,但对公司团队和技术能力保持信心 [4]
How the U.S. is losing ground to China in nuclear fusion, as AI power needs surge
CNBC· 2025-03-16 21:00
文章核心观点 中美在电网级核聚变能源领域展开竞赛,美国曾长期领先,但中国正通过加倍投入和快速建设项目追赶,在公共资金、反应堆规模、人力和材料等方面取得优势,美国私营部门在全球私人核聚变投资中占主导 [1][7][8] 分组1:核聚变能源概述 - 核聚变被称为清洁能源的圣杯,每千克燃料产生的能量是传统核裂变的四倍、煤炭燃烧的四百万倍,且无温室气体和长期放射性废物,预计到2050年市场规模至少达1万亿美元 [2] - 核聚变反应是氢原子在极高温度下融合形成等离子体,理论上过程中释放的质量可转化为大量能量,但等离子体难以控制,常用方法有使用强大磁铁在托卡马克装置中控制等离子体和用高能激光压缩燃料丸 [4] 分组2:美国核聚变发展情况 - 美国1952年首次大规模使用核聚变进行氢弹试验,2022年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点火设施实现历史性首次核聚变点火并产生净正能量,此后美国核聚变初创企业的私人投资从2021年的12亿美元激增至超80亿美元,全球80亿美元私人核聚变投资中有60亿美元在美国 [3][5][8] - 传统核裂变能源投资因科技巨头为满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而大幅增加,亚马逊、谷歌和Meta承诺到2050年帮助全球核能产量增至三倍 [6] - 美国核聚变初创企业中,联邦聚变系统筹集近20亿美元,赫利翁筹集10亿美元并与微软达成2028年向电网输送聚变电力的协议,TAE技术公司筹集12亿美元 [10] - 美国联邦政府对核聚变的年均资助约8亿美元,特朗普和拜登执政期间都加大了对核能包括核聚变的支持,2月美国参议员和核聚变专家呼吁提供100亿美元联邦资金以保持领先 [11][12] 分组3:中国核聚变发展情况 - 中国21世纪初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进入核聚变竞赛,虽ITER项目延迟,但中国在新项目建设上领先,目前建设的裂变核电站远超其他国家 [7][8] - 中国每年投入约15亿美元用于核聚变,绵阳有一个似乎包含四个激光舱指向一个足球场大小的 containment dome 的大型核项目,其规模约为美国国家点火聚变设施的两倍,2024年新建的激光聚变场地的 containment dome 也约为美国项目的两倍,可能是聚变 - 裂变混合项目 [11][13][14] - 中国现有国家托卡马克项目EAST在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上屡创纪录,7亿美元的CRAFT项目今年将完工,其中新的托卡马克装置BEST预计2027年完成,有观点认为CRAFT项目借鉴了美国科学家2020年的计划 [15][16] 分组4:人力和材料情况 - 美国主要专注于升级现有老旧机器,而中国快速推出新项目吸引了更多人才,导致美国出现人才流失,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多的核聚变专利和十倍的核聚变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 [18][19] - 核聚变项目需要大量材料,中国正努力控制这些材料的供应链,在先进材料开发上的投资是美国的十倍,上海的能源奇点公司受益于中国高效的供应链,在创纪录的时间内成功产生等离子体 [20][21] 分组5:未来展望 - 赫利翁目标是2028年率先实现电网级商业聚变电力,联邦聚变系统计划2030年代初在弗吉尼亚州使首个聚变发电厂ARC上线,但有观点认为美国不应仅因首批项目可能在美国就感到安心,最终目标是形成成熟的核聚变产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