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upply Chain Finance
icon
搜索文档
【前瞻分析】2025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技术创新及企业竞争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8-28 11:35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 - 怡亚通(002183 SZ)、联易融(09959 HK)、浙江东方(600120 SH)、飞马国际(002210 SZ)、中信证券(600030 SH)、生意宝(002095 SZ)、中科金财(002657 SZ)等 [1] 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现状 - 2023年有57%的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程度较低 几乎没有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的企业占比13% 有一定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系统的企业占比28% [1] - 供应链金融科技创新建设的完善程度是供应链金融落地的关键挑战 [1]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 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最终带来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 [2] - 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融资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 提升支付效率 降低企业成本 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 [2] 市场细分产品格局 - 应收账款融资占比最高达38% 其次是融资租赁占比23% 存货融资为17% 订单融资为12% 票据融资为10% [5] - 应收账款融资比例最高是因为资金方承担较小的市场和违约风险 [5] 平台类型分布 - 核心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占比超过50% 主要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与真实交易数据 整合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 代表企业有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 [6] - 金融机构占比26% 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参与 例如银行通过供应链票据和反向保理拓展业务 [6] - 金融科技类型企业占比23% 提供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支持 如联易融通过区块链实现信用穿透与资产证券化 [6]
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7-14 18:21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 供应链金融总规模超过4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快于GDP增速 [1] - 主要融资供应方为商业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需求方集中于中小微企业(尤其小微工商农企业)[1] - 融资利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金融风险控制良好 [1] - 信息服务方分为三类:数字科技平台、核心企业垂类信息服务公司、金融机构控股的信息服务公司 [1] - 融资方式占比排序:应收账款质押/票据融资(最大)>动产抵质押融资>信用融资>混合融资 [1] 发展驱动因素 - 宏观层面:经济金融稳健运行及全球稳定性提供基础 [2] - 法律保障:《物权法》《民法典》确立应收账款/存货的法定抵质押地位 [2] - 司法支持: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明确动产/权利融资纠纷解决路径 [2] - 登记体系:央行建立全国统一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系统提升便利性 [2] - 政策环境:国务院及部委发布15项供应链金融专项规范文件(如2025年77号文)[2][7] - 技术支撑: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信息收集/风控/线上化流程升级 [4] - 市场需求:中小微企业及外贸增长带动融资需求,银行利差收窄促使业务下沉 [4] 现存问题与挑战 - 核心企事业单位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现象普遍,形成复杂债务链 [5] - 信息服务机构存在治理缺位、经营越界、透明度低等问题 [5] - 债务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影响权益保护效率 [5] - 区块链/稳定币技术带来新机遇但伴随监管不确定性 [5][9] 改进建议 - 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强化ESG评价、专项债支持、欠款信息披露 [6] - 规范信息服务机构治理:推行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加强独立董事监督 [7] - 法律优化:修订债权转让通知规则、简化司法执行程序、完善动产仓储监管法规 [8] - 技术创新试点: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区块链/稳定币应用 [9]
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背后的技术赋能
金融时报· 2025-06-24 11:07
政策支持与行业规模 -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概念 强调要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 [1]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等政策导向 [1] - 2023年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规模达41.3万亿元 同比增长11.9% 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88% [1] 行业发展挑战 - 供应链上部分企业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融资瓶颈问题突出 [1] -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增加风险评估难度 [1] - 供应链复杂多变导致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1]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提高了金融透明度和决策效率 降低风险并改变运作模式 [1] - AI大模型重构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信息流与风控流程 通过NLP技术实现智能化审核 [2] - 在应收账款转让和回款核对环节 AI技术将对账与结算自动化水平提升至92% [2] - 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动产全流程监控与确权 消除金融机构风险顾虑 [2] - AI大模型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评估供应商信用风险 辅助融资决策 [2] - AI技术应用使智能风控与预警分析效率提升至90% 坏账率降低至0.3% [2] 制度保障与规范 - 2025年4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 [3] - 通知要求与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合作需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 - 建立制度化、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是供应链金融安全合规的前提 [3]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治”与“智”
金融时报· 2025-05-21 09:44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 供应链正打破传统边界,以智能化、协同化的全新形态激活实体经济,重塑大众消费模式与生活图景 [1] - 作为贯通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供应链金融迎来蓬勃发展,核心企业崛起成为"新链主" [1] - 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开立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提升中小企业收款保障及融资可得性 [1] 供应链金融风险与挑战 - 核心企业可能通过延长账期、提高保证金比例等方式将资金压力转嫁至中小微企业 [1] - 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数据安全管理漏洞,导致敏感数据泄露风险 [1] - 核心企业存在信用过度扩张风险,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缺乏必要的设立标准和管理规范 [1] 政策与监管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建立覆盖供应链上下游授信企业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 [2] 风险管理策略 - 短期需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强化科技应用化解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隐患 [2] - 长期需构建覆盖全链条、全周期、全主体的风险管理生态系统,实现数据穿透式监管 [2] - 技术深度融合区块链、AI、物联网等技术将进一步提升风控效率 [2] - 标准化建设电子仓单、行业监管等制度需加速完善 [2] 技术赋能与创新 - 科技需赋能供应链金融,搭建高效、透明、安全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供应链交易信息实时共享、多方验证和智能化管理 [4] - 各方正加快将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交易数据、资金流向、物权变动等信息实时上链存证 [4] - 通过对海量交易数据的挖掘,精准识别异常交易模式与潜在风险点,构建动态化风险预警 [4] 多方协同共治 - 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技公司多方协同共治平台是风险防控的基础保障 [5] - 苏州首个市属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风险模型,保证业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6] -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将技术创新的"硬实力"与制度保障的"软实力"相结合,实现"治"与"智"的双轮驱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