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

搜索文档
“因为我也是‘无名之辈’”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电影创作与导演风格 - 导演饶晓志时隔7年再次推出"无名之辈"系列新作《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延续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故事外壳更荒诞但精神内核更紧密 [1] - 新片主角为外贸小老板陈三金,通过真人秀式骗局展现困境与选择,旨在引发观众思考而非仅追求视听刺激 [1] - 创作团队受全球变化和普通人逆境选择启发决定延续该系列,原班人马包括任素汐、章宇等多次讨论续作 [1] 作品题材与艺术手法 - 导演擅长用荒诞形式包装现实命题,黑色幽默反衬现实坚守,如《万里归途》以撤侨事件展现外交人员复杂内心而非口号化叙事 [4] - 戏剧舞台经验滋养电影创作,常从契诃夫作品获取灵感,坚持现实主义但突破表达形式 [4] - "无名之辈"系列新作《意义非凡》将小人物命运置于国际背景,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地球村隐喻 [4] 导演背景与行业影响 - 导演拥有戏剧与电影双领域成就,话剧《你好疯子》获金狮奖最佳导演,电影《万里归途》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2] - 从县城青年到导演的成长经历使其持续关注无名小人物,新作《长夜将尽》首次担任男主角并获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4] - 创作理念强调独立思考价值,反对网络时代将判断外包给评论区的现象 [2]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新华社· 2025-06-21 01:49
电影节概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期10天 展映400多部中外佳作 举办约100场主创见面会 主题为"电影之城 每一帧都是生活" [2] -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 上影节通过新机制孵化新力量 新媒介赋能新表达 持续引领行业风尚 [2] 行业趋势与观众变化 - 观众审美标准显著提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 观众对"高分电影"的评判标准较去年提高15% [4] - 95后成为观影主力 对文化产品认知诉求提升 更关注电影叙事和视听效果 习惯通过"切片"和评论探讨影片内核 [4][5] - 文化消费多元化背景下 电影需强化"好看性"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5] 创作方向与案例 - 行业共识为"重建电影与观众关系" 《破·地狱》创作过程中收集1000名观众意见 剪辑调整至第50版 [6] - 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聚焦小人物叙事 金爵奖参赛片《比如父子》探索中式家庭关系 [6] - 专家强调电影需观照现实与个体生命 平衡"华语巨制"与"小而美"作品的社会责任 [6] 新人扶持体系 - SIFF YOUNG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新增制片人名额 四年来已孵化《万里归途》《孤注一掷》等票房口碑双收作品 [7] - "6+1"阶梯型培育体系推动112个电影项目进入制作 其中77部入选国际影展 74部实现院线上映 [9] - 亚洲新人奖单元21年来发掘曹保平、宁浩、新海诚等导演 形成行业良性循环 [9] 技术创新应用 - 虚拟制作影棚实现即时场景合成 AI技术将传统建模时间缩短50% 水下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酱园弄·悬案》等影片 [10] - "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征集3600部AIGC与竖屏作品 探索创作形态革新 [11] - "未来影院"单元展映16部VR作品 暑期档将推出《龙门金刚》等虚拟现实电影 [12]
破茧、焕新、自信——从第二十届华表奖看中国电影蝶变
新华网· 2025-04-29 06:40
中国电影题材创新 - 新主流电影如《万里归途》《志愿军:雄兵出击》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结合,创作进入与观众深度对话的新阶段 [2] -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如《第二十条》《三大队》聚焦社会现实,展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2] - 主旋律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通过细腻表达提高观众认可度 [2][4] - 主旋律电影从"说教式"转向"共情式"叙事,形成新主流 [4] 电影工业化发展 - 《流浪地球2》采用模块化生产、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效率 [5] - 《长津湖》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规格达到新高度,媲美好莱坞A级制作 [5] - 青岛东方影都、横店影视城等基地提供国际级拍摄支持,产业链日趋完善 [7] - 东方影都吸引希娜魔夫、香港永誉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成为超大型影视基地 [7] 传统文化与国际化 -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0亿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展现中国动画工业实力 [8][10] - 《封神第一部》导演乌尔善通过实地考察和文化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结合 [8] - 《长安三万里》挖掘中华诗词人文精神,获国际电影节奖项并入围奥斯卡 [10] - 《封神第一部》在法国140家影院放映近500场,《哪吒》《长安三万里》在国际市场表现亮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