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孤注一掷》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照相馆》难言“黑马” ,暑期档还要勇于破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7-30 19:06
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 2025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含预售)逾55亿元,截至7月29日14时57分 [2] - 2023年暑期档总票房为206.20亿元,疫情前的2019年暑期档总票房为176.53亿元,今年暑期档过半时票房仅为34.12亿元,低于2023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孤注一掷》单部电影的38.48亿元 [2] - 电影市场不景气不能简单归咎于观众或创作者,佳作出炉后观众热情却无法被点燃,演变成成因更加复杂的新现象 [1][6] 重点影片表现 - 《南京照相馆》上映5天累计票房5.36亿元,预测票房32.46亿元,日均票房1亿出头,单日最高票房1.46亿元(7月27日) [2][3] - 《南京照相馆》豆瓣评分8.6分,但严肃历史题材可能导致部分观众因情感压力(沉重、悲痛)而犹豫,类似《一九四二》(豆瓣8.2分)仅收获3.6亿元票房的先例 [4][5] - 《长安的荔枝》豆瓣评分7.6,预测票房6.60亿元,低于导演前作《热烈的9.33亿元,其品质在2019或2023年暑期档有望成为黑马 [5] 行业深层问题 - 电影供给数量与质量整体优良(如《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但市场反应冷淡,需从居民消费支出分配、公众心理预期、社会整体情绪、娱乐环境变迁等多维度综合考量 [6] - 观众对情绪价值的反应不再灵敏,电影需更精准呼应、理解乃至抚慰观众内心,从业者需提升内功并等待市场回暖契机 [6] - 行业需创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而非仅追求票房黑马,才能赢得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 [7] 档期后续展望 - 暑期档剩余一个月出头时间,目前仅《东极岛》一部大片接棒,因《731》未确定公映 [2] - 《南京照相馆》若想成为真正黑马,需实现票房飞跃式提升(参照《哪吒之魔童降世》单日3.38亿元、《长津湖》4.26亿元等纪录) [3]
《南京照相馆》难言“黑马” ,暑期档还要勇于破局
经济观察网· 2025-07-30 16:57
客观而言,今年暑期档电影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可圈可点,整体水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过去几年同 档期。以大鹏导演的《长安的荔枝》为例,豆瓣评分7.6,是一部品质上佳的商业片,兼具话题性与娱 乐性,受众广泛,很符合合家欢特征,但该片最终预测票房仅为6.60亿元,低于大鹏前作《热烈》的 9.33亿元。以《长安的荔枝》的品质,放在2019年或2023年暑期档,成为黑马并非难事。 韩浩月/文据猫眼平台数据,截至7月29日14时57分,2025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含预售)逾 55亿元。《南京照相馆》上映5天,累计票房5.36亿元,预测票房32.46亿元,被认为有望成为黑马。档 期后半程,因《731》未确定公映,目前看仅有《东极岛》一部大片接棒。 暑期档共计三个月,目前仅剩一个月出头的时间留给院线电影冲击票房。在7月16日暑期档过半的时 候,票房仅为34.12亿元,低于2023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孤注一掷》单部电影的数字(38.48亿元),市场 冷清状况使行业感到巨大压力。要知道,2023年暑期档总票房为206.20亿元,疫情前的2019年暑期档总 票房为176.53亿元,基于此背景,今年暑期档过半时交出的 ...
免费的露天电影来啦!居民自己的社区“电影节”
搜狐财经· 2025-06-23 11:36
文旅活动策划 - 闵行区推出"嗨!闵行"文旅商体综合指南 提供新资讯、新场景和互动体验 包含独家推荐和福利活动 [1] - 古美路街道结合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露天电影放映 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吸引不同年龄段居民参与 [1][3] - 放映活动设置室内外双场地 室内配备专业设备保障观影质量 室外利用自然景观增强沉浸感 遇天气变化可快速转移至室内中庭 [5] 内容运营策略 - 影片选择兼顾主旋律与商业片 包括《我和我的祖国》《疯狂的外星人》等 满足合家欢需求与影迷偏好 [10] - 根据居民个性化需求定制放映内容 如为李奶奶特别安排七八十年代怀旧影片 强化社区情感联结 [12] - 片单设计融合时政热点与口碑作品 如《战狼2》《孤注一掷》 形成"大众审美+小众情怀"的内容矩阵 [10][13] 场景化营销 - 在万源城空地、星宝购物中心等多元场地开展放映 结合七夕节、爵士音乐节打造主题场次 促进文化消费与社区生活融合 [15] - 暑期推出"仲夏光影夜"特别活动 放映《二郎神之深海蛟龙》等影片 同步预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片《酱园弄•悬案》的影院上映计划 [22] - 配套开展"古美杯"职工无人机技能大赛等科技主题活动 形成"文化+科技"的复合体验场景 [23] 社区生态建设 - 露天电影活动改变居民社交方式 从日常问候转向观影交流 推动构建"15分钟文艺生活圈" [17] - 通过观影活动促进代际互动 如老人在现场向儿童讲解电影海报 增强社区文化传承 [19] - 活动形成自传播效应 居民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古美影院今日上映"定位 转化为文化品牌符号 [8]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新华社· 2025-06-21 01:49
电影节概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期10天 展映400多部中外佳作 举办约100场主创见面会 主题为"电影之城 每一帧都是生活" [2] -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 上影节通过新机制孵化新力量 新媒介赋能新表达 持续引领行业风尚 [2] 行业趋势与观众变化 - 观众审美标准显著提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 观众对"高分电影"的评判标准较去年提高15% [4] - 95后成为观影主力 对文化产品认知诉求提升 更关注电影叙事和视听效果 习惯通过"切片"和评论探讨影片内核 [4][5] - 文化消费多元化背景下 电影需强化"好看性"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5] 创作方向与案例 - 行业共识为"重建电影与观众关系" 《破·地狱》创作过程中收集1000名观众意见 剪辑调整至第50版 [6] - 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聚焦小人物叙事 金爵奖参赛片《比如父子》探索中式家庭关系 [6] - 专家强调电影需观照现实与个体生命 平衡"华语巨制"与"小而美"作品的社会责任 [6] 新人扶持体系 - SIFF YOUNG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新增制片人名额 四年来已孵化《万里归途》《孤注一掷》等票房口碑双收作品 [7] - "6+1"阶梯型培育体系推动112个电影项目进入制作 其中77部入选国际影展 74部实现院线上映 [9] - 亚洲新人奖单元21年来发掘曹保平、宁浩、新海诚等导演 形成行业良性循环 [9] 技术创新应用 - 虚拟制作影棚实现即时场景合成 AI技术将传统建模时间缩短50% 水下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酱园弄·悬案》等影片 [10] - "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征集3600部AIGC与竖屏作品 探索创作形态革新 [11] - "未来影院"单元展映16部VR作品 暑期档将推出《龙门金刚》等虚拟现实电影 [12]
电影宣发,不存在了?
虎嗅· 2025-05-26 13:5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传统电影宣发市场经历大洗牌 疫情三年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预算向短视频倾斜但传统公司仍承担多渠道任务导致效率低下[4] - 存活公司分两类 一类依靠固定人脉资源(如伯乐营销绑定冯小刚等导演) 另一类成功转型(如黑马营销引入阿里拓展短视频业务 麦特转型制作端)[5] - 短视频营销格局初定 头部公司如四四得八已垄断一线资源 腰部公司面临转化率下降困境 数据与票房脱节导致结款困难[7] - 行业稳定后创意衰退 管理层固化与基层流动性导致保守策略盛行 待遇问题驱使优秀人才流向甲方[8] 宣发策略失效案例 - 2023年成功案例(《孤注一掷》提档点映《封神》马拉松路演)在2024年失效 《独一无二》超长点映仅获400万票房后撤档[10] - 路演变质为表演场域 观众真实提问被达人秀取代 60%爆款短视频与电影核心内容无关(眸娱数据)[11][14] - 《水饺皇后》抖音话题49亿播放量但票房仅9.69亿 不及播放量更低的《默杀》(33.8亿票房)[15] - 海报设计陷入套路化 贾冰《奇遇》模仿《末路狂花钱》风格遭观众抵制 暑期档喜剧片普遍因物料质感差翻车[28][29] 内容营销对比 - 剧集营销更有效 如《藏海传》通过"悲剧底色""男主天崩开局"等内容向话题持续引流[17] - 电影决策门槛更高 需明确核心卖点 保守的"藏着"策略因怕舆论风险而盛行[18][19] - 《长安的荔枝》宣发较成功 全明星创意海报+围绕"送荔枝"的短视频引发观众考据讨论[30] 数据与渠道问题 - 短视频营销从"做案例"转向纯流量购买 平台不再提供额外推流红利[26] - 唯数据论导致虚假繁荣 观众对"大字报"海报和情绪绑架式营销产生诈骗感[21][25] - 图文时代营销信誉损失限于个体 短视频时代情绪绑架导致行业整体信任危机[23][24] 转型方向 - 需回归内容本质 多维度展示电影内核吸引精准受众 错误受众将导致口碑反噬[32] - 宣发改革见效快于内容改革 暑期档需通过创新宣发挽救市场[33] - 需摒弃单一平台依赖 重构观众印象是唯一出路[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