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影工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神坛上的陈佩斯:九十年代的因,今日的果
虎嗅· 2025-07-28 12:12
2025年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整体票房市场表现惨淡 陈佩斯新片《戏台》上映两天票房1 60亿 超过上映9天的《你行你上》但口碑褒贬不一 可能标志"陈佩斯神话"的落幕 [1][3] - 票房排名显示《南京照相馆》上映3天3 55亿领跑 《长安的忍枝》上映10天4 73亿 《罗小黑战记2》上映10天2 37亿 《F1 狂飙飞车》上映31天3 66亿 [3] - 《戏台》综合票房2878 72万 占比13 5% 排片占比11 8% 低于头部影片但高于《喜半半与友太狼之异国破映》(3009 2万)等新片 [3] 喜剧之王退出影坛的影响 - 陈佩斯1998年《好汉三条半》票房失利后退出影坛 赵本山1999年《男妇女主任》获奖后也退出 主要原因是九十年代偷票房现象严重导致回报难以为继 [12][13][14] - 两位喜剧之王退出导致市井和草根类电影在商业市场绝迹 电影类型转向城市小资和中产群体 造成中间市场薄弱的问题 [4][5] - 九十年代国产片产量从1990年126部降至1994年148部 年度总票房从22 2亿降至11亿 观众人次从162亿锐减 反映市场寒冬 [16] 电影市场结构性问题 - 当前电影市场过度依赖头部导演和作品 中间作品往往向上缺乏视听效果 向下不接地气 容易沦为捧人或讨好特定群体的产物 [5] - 群众题材电影缺位导致中间市场填充不足 与好莱坞B级片 日韩粉红电影等形成对比 影响行业养人养技术的蓄水池功能 [24][25] - 房地产时代带来影院建设热潮 但资本化和娱乐化让电影脱离群众 转向各种圈钱电影和议题电影 进一步加剧中间市场问题 [23][25] 历史发展脉络 - 八十年代娱乐片占比超六成 但主流批评认为"低级庸俗" 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专注"作者表达" 实际挥霍国有制片资源 [6][7][8] - 1993年发行制度改革后 影院为生存偷票房 加剧行业困境 与好莱坞引进片(如《亡命天涯》2500万)形成冰火两重天 [14][16][18] - 《英雄》开启国产大片时代 但真正转机是房地产带动影院建设 《阿凡达》《泰囧》等推动市场复苏 但结构性问题未解决 [21][22][23] 行业现状与未来 - 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向3D动画第一工业国发展的势头 《流浪地球3》和载人登月可能带来新一轮工业电影井喷 [30] - 但老问题如制作成本膨胀 娱乐化脱离地气等仍需解决 需要平衡工业化进步与内容接地气的关系 [31] - 香港电影工业化探索(《风云》《蜀山传》)因亚洲金融危机失败 2022年《明日战纪》再次尝试未果 反映类似困境 [29]
蔡澜的多面人生落幕|“我活够了,所以不怕”
南方都市报· 2025-06-28 04:39
人物生平 - 蔡澜于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后定居香港,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3] - 2023年6月25日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年81岁,遗体已火化 [1] - 晚年经历妻子方琼文意外去世后,变卖房产入住香港维港旁酒店式公寓,采用"酒店养老"模式 [26] 电影事业 - 1957-1963年任职邵氏驻日经理期间,引进轻便型Arriflex摄影机并优化制片流程,提升香港电影工业化水平 [8] - 1963年进入香港邵氏电影公司,近二十年监制生涯中主导多部现象级商业片,包括成龙系列《快餐车》《龙兄虎弟》等 [10] - 1988年成立大路电影公司专注三级片创作,《聊斋艳谭》以1128万港元刷新三级片票房纪录 [13] - 监制《一眉道人》《孔雀王子》等影片融合东方志怪美学与特效技术,拓展类型片边界 [13] - 晚年著作《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年》披露邵氏片场运作细节及邵逸夫"拿来主义"等经营策略 [15] 电视与媒体 - 1989年与黄霑、倪匡主持无脚本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创收视纪录并开创电视节目新形式 [12] - 2012年担任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 [21] 文学创作 - 转型写作后出版书籍超200部,涵盖散文、食评等体裁,代表作包括《人间至趣》《活,该快乐着》等 [19] - 在《明报》副刊开设"草草不工"专栏持续数十年,成为香港报业黄金时代文化符号 [19] - 文风受明代小品文影响,提出"保持一份真"的写作理念,坚持800字文章修改四遍的创作标准 [23] 生活哲学 - 主张"大吃大喝是对生命的尊重",美食写作坚持"饿着肚子写"原则 [21] - 晚年雇佣8人护理团队月耗资50-100万港币维持高品质生活 [28] - 2025年出版新书《活过》,践行"活一天,痛快一天"的豁达人生观 [29]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看“数智山东”如何惊艳文博
新华网· 2025-05-23 08:42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 山东展区设置六大板块展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包括硬核影势力、智汇新生活、无界阅万象、文旅新场景、数智觅遗珍、非遗新手造 [1] - 组织近百家企业、2000余种产品参展,全面展示山东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 [1] - 青岛东方影都"虚拟影棚"通过大屏、机械臂和实时显示技术展示未来电影拍摄方式,拍摄精度达正负0.03毫米 [2] 数字技术赋能影视产业 - 山东展区集结青岛东方影都、德州乐陵影视基地、临沂琅琊古城等重点影视基地及上下游企业,展示全产业链及"影视+文旅"新业态 [3] - 雷神AR智能眼镜重量仅79克,可实现150英寸巨幕随身投屏 [3] - 歌尔丹拿沉浸式娱乐座舱将影音室配置集成在一立方米内 [3] - 山东广电传媒集团推出IPTV"融翼"一体机,实现"无须机顶盒,一个遥控器,开机看直播" [3] 科技创新应用 - 东阿阿胶研发中医AI健康状态辨识魔镜,通过AI图像识别和云计算技术,10秒内生成电子健康报告 [4] - "遨博"超V热疗机器人通过3D结构光扫描和力控技术,定制个性化"SPA"方案 [4] - 泰山体育智能自行车连接骑行App,模拟真实骑行体验并记录功率输出 [5] - 东阿阿胶推出"锦上花"滋补生活茶和阿胶芝士拿铁等创新产品 [5] 沉浸式文旅体验 - 山东展区创新打造"好客山东·齐鲁1号"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高度还原列车细节 [7] - 观众可体验歌尔创客《海岱华章》MR大空间和开心麻花×红叶柿岩景区《奇幻聊斋》沉浸式演艺项目 [7] - 青岛赛飞特四足机器人携带"好品山东"特色产品进行巡游推介 [7]
破茧、焕新、自信——从第二十届华表奖看中国电影蝶变
新华网· 2025-04-29 06:40
中国电影题材创新 - 新主流电影如《万里归途》《志愿军:雄兵出击》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结合,创作进入与观众深度对话的新阶段 [2] - 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如《第二十条》《三大队》聚焦社会现实,展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 [2] - 主旋律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通过细腻表达提高观众认可度 [2][4] - 主旋律电影从"说教式"转向"共情式"叙事,形成新主流 [4] 电影工业化发展 - 《流浪地球2》采用模块化生产、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效率 [5] - 《长津湖》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规格达到新高度,媲美好莱坞A级制作 [5] - 青岛东方影都、横店影视城等基地提供国际级拍摄支持,产业链日趋完善 [7] - 东方影都吸引希娜魔夫、香港永誉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成为超大型影视基地 [7] 传统文化与国际化 -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0亿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展现中国动画工业实力 [8][10] - 《封神第一部》导演乌尔善通过实地考察和文化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结合 [8] - 《长安三万里》挖掘中华诗词人文精神,获国际电影节奖项并入围奥斯卡 [10] - 《封神第一部》在法国140家影院放映近500场,《哪吒》《长安三万里》在国际市场表现亮眼 [10]
行走一线探寻中国电影工业化“科技密码” 触摸中国电影的“工业指纹”
央视网· 2025-04-28 13:50
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历程 - 从1905年黑白默片《定军山》到2025年硬核科技应用,行业经历120年工业化探索[1] - 技术演进路径: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现进入工业化流水线阶段[3] - 拍摄技术跨越:从胶片实景(《定军山》)升级至LED虚拟棚(《安国夫人》)[3] 核心技术突破 - LED虚拟拍摄:数字场景实时匹配摄像机移动,沉浸感超越传统绿幕[5] - 虚拟预演技术:通过动捕服生成三维影像,提前规划镜头调度与走位,效率提升显著[5][7] - CINITY放映系统:国产技术实现明亮画质、鲜艳色彩,代表全球最高放映规格[9] - AI应用:中影AI系统完成《长安三万里》外语配音,精准处理唐诗韵律[11] - 蓝海创意云AI:自动拆解剧本生成分场表等数据,准确率达98%[11] 影视基地与产业链整合 - 唐探宇宙实景:山东乐陵建成300亩微缩城市,含200+建筑,7个月完工[11] - 工业化效率:《唐探1900》后期仅用3个月,依托自有基地实现资源高效调配[13] - 东方影都:青岛超级工厂含40个国际摄影棚、32置景车间及水下摄影棚,支撑《流浪地球》《封神》等大片[15] - 产业集群效应:链接上千家影视企业,覆盖全流程制作团队[15] 行业未来方向 - 技术边界拓展:高格式升级推动极致视听体验,AI持续渗透制作环节[9][11] - 标准化探索:推进制作流程项目化管理,构建中国特色工业化体系[17] - 产能输出:通过影视基地集群化发展,提升全球电影市场影响力[15][17]
与观众和时代同行!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揭晓
新华社· 2025-04-28 00:26
行业趋势 - 中国电影行业通过现实题材影片如《第二十条》《年会不能停!》等聚焦社会议题,融入悬疑、喜剧等强情节元素传递温情力量 [2] - 农村、少数民族、少儿题材作品如《我本是高山》获得嘉奖,展现多元题材表达趋势 [3] - 青年电影人如张吃鱼执导的《独行月球》推动行业创新活力,华表奖通过扶持青年力量深化文化表达 [4] 技术发展 - 《哪吒之魔童闹海》《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等影片在3D打印、数字车床、特效镜头等技术应用上提升工业化水平 [5][6] - 《流浪地球2》采用3D打印等技术优化道具生产效率,《哪吒之魔童闹海》集结100多家动画公司及4000余名制作人员完成1900个特效镜头 [6] - 《流浪地球3》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拍摄制作,行业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6] 市场表现 - 《哪吒之魔童闹海》因2025年春节档以来国内外市场突出表现获"特别贡献影片"荣誉 [5] - 华表奖获奖影片如《封神第一部》《流浪地球2》等通过工业化制作增强市场竞争力 [6] 行业生态 -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作为《封神》《流浪地球》系列拍摄地,成为行业技术探索的重要基地 [6] - 电影行业通过题材创新、技术赋能与青年培养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共赢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