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
搜索文档
“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新华社· 2025-10-14 22:02
新华社纽约10月13日电 2025"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13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以诗为媒,以月 为桥,旨在传递中秋佳节所蕴含的"团圆、和谐、丰收"之意,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诗会开场,纽约市议员克里斯托弗·马特用中英双语朗诵《静夜思》,引领大家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 思的中秋之夜。 随后,中美艺术家朗诵了《望月怀远》《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咏月古典名篇。民 乐《彩云追月》《百鸟朝凤》、舞蹈《月影流光》等节目与诗歌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中秋的文化内涵。 活动在女声独唱《但愿人长久》的悠扬旋律中圆满落幕。 "天涯共此时"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全球性品牌文化活动。本次诗会由中国驻纽约旅游办事处主 办,美中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记者杨士龙) 纽约诗人柯克·拉森和艾伦·塞默吉安一起朗诵了拉森专门为中秋创作的英文现代诗《又到丰收佳节》。 演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是在云南生活工作多年的杰夫·克罗斯比,他的朗诵字正腔圆,感情充 沛,收获全场掌声。 联合国全球传播部代表彼得·道金斯说,这场中秋庆典告诉我们,即使相隔万里,人们依然能够共赏一 轮明月,共聚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他说,诗歌与艺术拥有超越语言 ...
在湖光月色和千年文明的交织里,感受考古与音乐的跨界共鸣
苏州日报· 2025-10-07 08:27
活动概述 - 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来点艺术”系列活动之“石湖之夜”中秋音乐会在苏州考古博物馆正门广场举行 [1] - 活动融合了音乐演出与夜场博物馆参观 并设置了趣味灯谜互动环节 [4] 演出内容与艺术特色 - 音乐会由和·乐团与苏州爱乐乐团演绎 节目编排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及经典与创新的对话 [1] - 演出曲目包含改编的武侠经典《笑红尘》、《精忠报国》、《霍元甲》主题曲 通过音乐与博物馆文物(如青铜剑、战戈)的侠义精神相呼应 [1] - 曲目《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天下》结合博物馆内青铜礼器、平江窑陶器等展品 诠释王朝更迭的沧桑与皇权的多面性 [2] - 乐曲《苏州河》、《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夜》的演绎 与江南水乡出土的陶器瓷器等文物共同展现水乡柔情与中国人对团圆美好的期盼 [2][3] - 演出包含对《左手指月》、《悲情沙漠》、《兰亭序》、《但愿人长久》等作品的现代编曲演绎 融合书法意境、英雄情怀及文化传承 [3][4] - 音乐会以考古学家王巍献唱的《敢问路在何方》作为结束曲目 [4] 活动互动与文创 - 音乐会期间苏州考古博物馆特别开放夜场参观 [4] - 现场设置趣味灯谜互动环节 灯谜内容结合石湖文脉与考古故事 [4] - 互动环节奖品包括吴市金属钥匙扣、三彩粉盒芭蕉扇、立体冰箱贴、龙首金钗等专属文创产品 [4]
《诗韵中华》音乐会在港上演
新华社· 2025-08-03 00:15
文化活动 - 《诗韵中华》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举行,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系列活动之一 [1] - 音乐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协办 [1] - 香港粤剧名伶罗家英担任导赏人,串联古今诗情 [1] 演出内容 - 音乐会开场由寰宇交响乐团、香港歌剧院合唱团、香港理工大学合唱团等联手演出《黄河大合唱》 [1] - 现场既有20世纪经典乐章,也有香港本地作曲家受古典诗词启发创作的当代作品 [1] - 麦家乐编曲、取材自白居易名篇的《长恨歌》选曲等作品演出 [1] 表演艺术家 -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邓宛霞演唱《梨花颂》 [1] - 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演绎《七律·长征》 [1] - 钢琴家郑慧以钢琴独奏呈现古曲新编《春江花月夜》 [1] 活动规模 -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于6月至9月举行,将举办超过280场表演艺术节目及系列延伸活动 [1] - 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香港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及文化自信 [1] - 活动同时吸引并汇聚内地和世界顶尖的艺人和艺团来港交流 [1]
毁掉一部电影,只需一句话?
虎嗅· 2025-07-02 13:56
电影评论趋势 - 电影评论正从传统的故事、摄影、表演分析转向抽象标签化词汇如"嗲子文学"、"虐女"、"老登"等[2][3][4] - 互联网传播规则促使简短、情绪化、立场鲜明的标签式话语泛滥[7][8] - 这些标签逐渐脱离原义成为语言"肌肉记忆"[9][10] 标签化评论的案例 - 《长安的荔枝》因男性角色多被贴"老登"标签但实际强化了女性角色塑造[12][14][16] - 《教父》被归为"老登"《封神第一部》被称为"男人和马"《好东西》被指"女拳"[26] - 《碟中谍8》女性领导情节引发"爽感"与"假惺惺"两极评论[28] 标签化评论的影响机制 - 评论演变为身份鉴定而非作品质量评估形成党同伐异现象[20][21] - 采用"一票否决制"如《满江红》因假强奸戏被全盘否定[34][35] - 大词压缩电影解读空间如"恋爱脑"标签忽视角色复杂性[38][47][48] 行业反思 - 影评人指出标签化评论将电影窄化为价值评判背离艺术本质[71][72] - 《繁花》作者批评"渣男"等词汇简化人性复杂性呼吁保留解读余地[76][78] - 当前评论环境强调对立立场削弱私人化感受与创作自由[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