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择天记》
icon
搜索文档
当男频去雄时
虎嗅· 2025-06-05 17:30
男频剧市场趋势 - 2025年男频剧行业关键词为"去雄",即传统男频爽文元素被弱化,转向更贴近女性观众审美的叙事风格[3][12] - 与早期《择天记》《武动乾坤》等典型男频剧相比,2025年《藏海传》等新剧男主升级速度放缓,武力值降低,更强调谋略和情感维度[4] - 平台对男频剧的投入策略从"重仓"转为"控场稳盘",S+级项目减少,《庆余年2》《大奉打更人》等未达预期后调整布局[9][10][11] 内容创作转向 - 男频剧主角塑造呈现"破碎感"特征,《莲花楼》男主李相夷筋脉寸断且结局死亡,《藏海传》藏海复仇进度缓慢,均偏离传统男频爽文路径[5] - 女性观众审美从"文本盗猎者"升级为"文本主控",直接影响选角标准(罗云熙、肖战等)和剧情设计(多CP线)[7] - 《庆余年2》范闲从第一季的掌控者变为被动应对者,显示男性主角话语权被削弱,符合市场对高压情境下角色挣扎的偏好[6] 平台战略调整 - 腾讯视频2023年仍将《庆余年》等男频IP作为长线开发重点,但2025年公开演讲中重点推介《山花烂漫时》《九重紫》等女频项目[10] - 爱奇艺《大唐赋》延期,优酷将《异人之下碧游村》改为短剧,天下霸唱IP开发进度缓慢,反映平台对高成本男频项目持谨慎态度[10] - 短剧成为男频新试验场,《狮城山海》《麻衣神婿》等通过轻量化形式保留传统男频元素,正剧如《风禾尽起张居正》则尝试严肃叙事重构[14] 行业方向探索 - 当前男频剧面临定义模糊问题,既非传统爽文也非纯粹女频,创作者在情绪强度与市场尺度间摇摆[12][16] - 未来可能分化为两条路径:完全服务女性观众的"嗑感结构化"剧集(如《暗河传》),或通过短剧/正剧重建男性叙事话语权[13][14] - 行业需解决的核心矛盾是:女性主导的美学重构与男性叙事版图重建之间的平衡,2025年处于转型探索期[18]
网络文学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
人民网· 2025-05-24 08:49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 - 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包含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需要在传承经典符号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 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表明,新兴文艺形式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短剧能为中华文明标识注入新活力并促进全球传播 [1] - 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正在重塑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范式,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提供新的可能性 [1] 网络文学题材与传统文化 - 网络文学中幻想和历史是影响最广泛的两大题材类型,幻想类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世界,历史类作品重述中国历史事件和人物 [2] - 网络文学创作参与者达数百万,作品数千万部,涵盖中国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及各少数民族历史与传说 [3] - 阅文集团旗下古装言情、玄幻、仙侠三大品类中,涉及传统节日、礼仪、服饰的文本占比达63% [3] 网络文学与传统价值观 - 网络文学通过类型化叙事构建传统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将中华文明标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 [4] - 玄幻小说如《盘龙》《择天记》以道家哲学构建世界法则,《大奉打更人》演绎儒释道思想,《剑来》以侠义精神为核心塑造人物 [4] - 仙侠小说中的修真体系延续"修齐治平"传统理念,将个人成长与家国责任、宇宙秩序联结 [4] 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与技术影响 - 网络文学打破传统文学的精英化倾向,让普通人参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完成从"为大众"到"大众写"的拓展 [5] - 网络文学平台的互动模式形成滚动式文化传播机制,读者通过评论、创作等方式深度参与文明符号阐释 [5] - AI技术如起点中文网"内容决策系统"、百度"文心一言"等分析读者偏好,引导创作者强化传统文化元素 [5][6] 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其中"Z世代"占80%,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7] - 海外网络文学App产品日活超10万人次,部分超百万人次,《盘龙》《诡秘之主》等作品在海外广受追捧 [7] - Webnovel平台海外用户中18—24岁读者占比58%,贡献内容超2亿条,形成"中国故事—本土表达—全球传播"创新链 [8] 网络文学的文化交流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平台有近百万外国人参与创作,作品150余万部,欧美微短剧借鉴中国网文经典叙事逻辑 [9] - 外国读者通过网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9] - 网络文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