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楼》

搜索文档
古装剧霸屏,「武侠」却没了
36氪· 2025-06-11 15:25
行业变迁 - 武侠剧从20世纪70-80年代港台制作公司主导起步 1976年《射雕英雄传》开启港产武侠剧历史 后续《天蚕变》《楚留香》等经典持续培养受众 [2] - 1983年TVB版《射雕英雄传》创收视奇迹 香港平均收视率60% 单集最高90% 内地单集观看人数超7亿 占当时全国人口70% 带动电视机普及 [4] - 2000-2010年大陆武侠剧进入"黄金十年" 产量超百部 豆瓣8分以上14部中8部出自该时期 包括《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经典 [11] - 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启仙侠剧时代 地面频道收视11.3% 河北卫视上星收视峰值4.6% 推动行业IP来源从武侠小说转向游戏 [12][14] 市场更替 - 2014年《古剑奇谭》实现台网联动突破 电视收视破2% 网络总播放40亿 单集1.6亿 微博话题50亿阅读 确立仙侠剧现象级地位 [14][16] - 武侠IP过度开发导致市场疲软 金庸《射雕》影视化12次 《倚天》11次 古龙《楚留香》8次 同质化严重削弱号召力 [16][18] - 武侠刊物大规模停刊 2015年《武侠故事》停刊 2019年《武侠世界》停刊 2023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停刊 原创内容源头枯竭 [18] - 女性受众崛起推动"女频变革" 仙侠剧强化爱情线与"大女主"视角 催生古装偶像剧细分类型 [20] 制作逻辑演变 - 早期武侠剧受资金限制 服化道简陋但注重剧情与动作设计 如95版《神雕》用保鲜膜模拟瀑布 靠演员表演弥补 [21][23] - 现代古装剧制作转向高成本模式 服化道预算占比提升 视觉特效成为标配 演员颜值优先级高于动作训练 [25] - 行业性价比考量导致武侠剧式微 需额外支付武术指导费用 演员档期难配合动作训练 资源向古偶/权谋等类型倾斜 [25] 新形态探索 - 近年"新武侠"尝试融合多元元素 《雪中悍刀行》加入成长叙事 《山河之影》采用双男主设定 《莲花楼》结合悬疑探案 [28][30] - 当前古装剧市场悬疑权谋题材占主导 武侠剧已成小众 反映内容消费群体文化断层 如《藏海传》仍被与10年前《琅琊榜》对比 [1][27]
当男频去雄时
虎嗅· 2025-06-05 17:30
男频剧市场趋势 - 2025年男频剧行业关键词为"去雄",即传统男频爽文元素被弱化,转向更贴近女性观众审美的叙事风格[3][12] - 与早期《择天记》《武动乾坤》等典型男频剧相比,2025年《藏海传》等新剧男主升级速度放缓,武力值降低,更强调谋略和情感维度[4] - 平台对男频剧的投入策略从"重仓"转为"控场稳盘",S+级项目减少,《庆余年2》《大奉打更人》等未达预期后调整布局[9][10][11] 内容创作转向 - 男频剧主角塑造呈现"破碎感"特征,《莲花楼》男主李相夷筋脉寸断且结局死亡,《藏海传》藏海复仇进度缓慢,均偏离传统男频爽文路径[5] - 女性观众审美从"文本盗猎者"升级为"文本主控",直接影响选角标准(罗云熙、肖战等)和剧情设计(多CP线)[7] - 《庆余年2》范闲从第一季的掌控者变为被动应对者,显示男性主角话语权被削弱,符合市场对高压情境下角色挣扎的偏好[6] 平台战略调整 - 腾讯视频2023年仍将《庆余年》等男频IP作为长线开发重点,但2025年公开演讲中重点推介《山花烂漫时》《九重紫》等女频项目[10] - 爱奇艺《大唐赋》延期,优酷将《异人之下碧游村》改为短剧,天下霸唱IP开发进度缓慢,反映平台对高成本男频项目持谨慎态度[10] - 短剧成为男频新试验场,《狮城山海》《麻衣神婿》等通过轻量化形式保留传统男频元素,正剧如《风禾尽起张居正》则尝试严肃叙事重构[14] 行业方向探索 - 当前男频剧面临定义模糊问题,既非传统爽文也非纯粹女频,创作者在情绪强度与市场尺度间摇摆[12][16] - 未来可能分化为两条路径:完全服务女性观众的"嗑感结构化"剧集(如《暗河传》),或通过短剧/正剧重建男性叙事话语权[13][14] - 行业需解决的核心矛盾是:女性主导的美学重构与男性叙事版图重建之间的平衡,2025年处于转型探索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