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转化

搜索文档
民族歌剧《柳柳州》焕新上演
广西日报· 2025-07-04 10:22
7月3日,由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柳柳州》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廉洁文化优秀 作品展演展示活动"入选剧目,在"文艺中国"视频号和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免费线上展 播。该活动从全国近120部优秀廉洁文化题材剧目中精选37部进行线上展播,自7月1日起陆续上线。 民族歌剧《柳柳州》以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任柳州刺史的经历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他在治柳四年期 间变革弊政、废除陋习、发展生产、推行教育等一系列施政实践。该剧通过艺术形象的生动塑造,将柳 宗元"官为民役""为天下者本为仁"的民本理念与当代时代精神相呼应,精准契合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的核心要求。 《柳柳州》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集结广 西本土顶尖艺术力量组成主创阵容,全部使用广西本土演员,以高纯度的"广西造"实现"最广西"的艺术 表达。作为一部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歌剧,该剧不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2025年 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023—2025年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项目,还被列入广 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和第十二届广西剧展 ...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6 09: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 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新时代党 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东方文明古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阔步前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加快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 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持续深化。在引领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 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 平文化思想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 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 ...
全国多地医药专家齐聚昆明 为传统医药发展“开新方”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0:17
传统医药合作发展交流对接活动 - 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启动,旨在促进传统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 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相关商协会及企业代表参与 [1] - 活动在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药材产业馆举行 [2] 行业发展趋势 -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提出推动传统医药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强调提高中医药质量水平,加快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 [2] - 专家学者围绕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储存和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分享交流 [2] 合作与签约 - 昆明理工大学与越南人参与草药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4] - 四川石化西南食品有限公司签约云南川贝母产业项目投资服务 [4] 国际倡议 -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南亚东南亚国家代表发起传统药材商品国际流通标准互认倡议 [4] - 倡议涵盖基础信息、质量安全、全程溯源、通关便利四个方面 [4] - 旨在促进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4]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6-20 07:27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1] - 河南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河南省与央视网联合打造《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活动,沉浸式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 [2] - 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4]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 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讲好甲骨文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4] 文艺创作与群众文化 - 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大型红色杂技剧《进攻令》,融合传统杂技技艺展现革命历史故事 [5]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河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5] - 2024年全省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9500万 [6] - 通过"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 河南省启动"青春起航·惠游河南"专项文旅补贴活动,通过"一机游河南"平台吸引游客 [7]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旅游收入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3% [7] - 洛阳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新体验模式 [9]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9] - 河南省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9]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经济日报· 2025-06-15 16:19
我们保护传承并守候它们的未来。 保护是传承的基石,也是创新的前提。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让保护的基石愈加坚实。广袤山林在大数据 和机器人守护下得到更好保障;脆弱文物通过数字孪生体获得永恒的生命;一部手机便足以跨越空间, 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同文化和自然遗产亲密接触。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 幅提升,我们已拥有了更强大的实力与底气保护它们。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历经漫长岁月 积淀,既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盛景,是不可再生、难以替 代的无价之宝。 从天地造化的自然遗产,到凝聚智慧的文化遗产,在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这些珍贵的遗 产数量大、种类多,根植于巍峨的名山,潜藏于奔涌的江海,也辉映在温馨的万家灯火中。 它们守望并滋养我们的当下。 千百年前的能工巧匠,难以想象自己的作品会成为数字藏品,在虚拟空间引领潮流;登山赋诗的古代文 人,怎能料到后人能用短视频与其隔空对话。遗产背后蕴藏的人文底蕴、艺术价值、情感共鸣,是生命 力与创造力的凝聚,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生机勃发,让经济文化生活更加趣味盎然。 老祖 ...
且看文物绽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图⑥:青花松竹梅纹梅瓶。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③: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图④:金面具。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⑤: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出土的十六国乐俑。西部机场博物馆藏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图片②⑤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长沙市 图①: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图②:凌家滩玉齿璜。安徽博物院藏 本版以"新"入题,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发现、新视野,展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新技艺。通过科技赋能,我们记住了一个个为国牺牲的英雄之名,见证了甲骨文与AI的"相 遇"之形;通过创新创造,我们得以欣赏90后演员对敦煌的新演绎,品味"Z世代"对糖画的新玩法,体悟 龙舟制作不变的匠心与创新的发展。 ——编 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14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主题展览"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展出文物。 6月14日,我们迎来第二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
楚雄彝绣年产值破11亿元 “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3:21
2024年1月5日,在楚雄大剧院举行的首届楚雄时装周盛典。中新社记者李嘉娴摄 中新网昆明6月12日电 (陆希成)记者12日从在昆明举行的"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带动当地6 万名绣娘就业增收,这门"指尖艺术"正成为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 有近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其代表性活动——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已延续1350余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乡村T台"。 近年来,楚雄州通过"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创新实践,推动这一千年技艺焕发新 生。 "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彝绣实现了华丽转身。"中共楚雄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张文旺介 绍,楚雄州以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为根基,打造"楚雄时装周"品牌,推动彝绣走出国门。楚雄彝绣先后 登上纽约、米兰、巴黎等国际时装周,2024年第二届楚雄时装周还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联 动,获160多个国家媒体关注,全网点击量达19.2亿次。 记者还从新闻发布会上获 ...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河南有着坚定的信心和充足的底气。 信心与底气,来自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 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从黄河岸边到南阳医圣祠,从安阳殷墟到洛阳龙门石窟,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河南考察,都要看文化、讲文化,对河南文 化传承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体现了对河南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饱含着对河南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期望,也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 信心与底气,来自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几天,商丘籍现役军人张伟湖中勇救五人的事迹火遍网络。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商丘是一座好人之城,好人 辈出,这方热土养育了我。"显然,张伟的善举来自长期受商丘好人文化的滋养。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圣贤文化、革命文化、戏曲文化……河南文化资 源灿若星河。这里,还是甲骨文的故乡、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等。所以,河南最有条件讲好文化自信,也最有基础最 有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信心与底气,来自文化传承的当代实践。近年来,河南坚持守正创新, ...
让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以创造性转化为路径,激活少数民族文化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农耕基础、手工 经济等逐渐式微,若仅仅将少数民族文化陈列在博物馆里,不利于其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 能停留在"守旧"上,而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将其中蕴含的艺术、工艺、音乐、舞蹈等丰富元 素,通过现代设计、科技手段和产业模式,转化为具有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的 宝贵遗产才能真正走向现代、走向大众。比如,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合唱的独特形式被誉为"天籁之 音",但过去传播范围有限。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侗族大歌可以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让更多人感 受到它的魅力。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片头曲的空灵吟唱令人印象深刻,它是制作团队在保留侗族大 歌原生态音色的基础上创新融入多种现代音乐元素的杰作。实践证明,我们能够在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 的创造性对话里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以创新性发展为目标,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时代光彩。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创新。创新不是对传统 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升华,是激活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第一,创新需要科技赋能。科技与文化实现 深度联结,才能架起连通古今的桥梁,让文化基因在数字文明时代找到新的表 ...
用笔墨为城市立传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当然,"城市山水"并非一个新话题,此次重提城市山水,时代背景已然不同。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画"这三个字不再意味着保守和局限,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内核。这 也是我们依然坚守"笔墨"与"山水"的原因。 与传统山水不同,城市以表现人造建筑为主。以我多年的经验,城市山水创作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的开掘与建筑本身精神属性的塑造。城市的介入为山水画注入了强烈的人文属性,也使其变得更为积 极、更具现实的深刻性,这正是当代城市山水区别于传统山水的重要特征。 城市入画,当然不是传统笔墨与当代题材的简单叠加,也不可能用传统的语言程式生套全新的内容,其 必然提出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在总体拓展的同时,如何凸显和把握中国画的艺术标准与核心价值。面 对生活的城市,当代的中国画家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回应?当代中国画应该改变什么、坚持什么?这关乎 文化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实践在美术史上的位置。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城市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我们生活在城市,城市入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早在20多年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