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转化
搜索文档
千年古都的“文化破圈”与“经济新生”
中国经济网· 2025-11-14 16:16
文章核心观点 - 西安市通过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深化文旅融合与数字技术应用,成功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文旅市场持续火热并显著增强经济活力 [1] 文旅市场表现与经济效益 - 2025年上半年西安市接待游客达16011.21万人次,游客总花费为2024.11亿元,实现逆势增长8.03% [1] -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开业以来接待游客量突破700万人次,2024年全年街区总收入达2.3亿元 [5] - 2025年上半年西安奥体中心举办12场大型演唱会,吸引20万跨省观众,通过“票根经济”模式撬动至少1.7亿元额外消费,演唱会观众人均花费是其他游客的3.8倍 [7] 文化资源活化与创新业态 - 西安城墙通过“文物本体监测+环境整治+活化利用”体系,运用AR技术复原唐代场景,并借助3D打印重现历史结构 [2] - 大唐不夜城“诗乐舞”演出结合唐诗与现代舞台技术,年吸引观众超百万人次,碑林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则通过数字化项目让游客在线体验文化 [4] -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采用“影视IP+文化创意+全感官沉浸式体验”模式,融合唐文化餐饮、汉服走秀等元素,激发文化消费 [5] 数字内容与演赛经济发展 - 西安成立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吸引32家全链条企业集聚,原创多部XR项目并参与制作500余部微短剧,总体营收超亿元 [7] - 西安演艺集团运营的4个场馆在2025年安排560场次演出,平均上座率达85%,热门演出一票难求 [10] - 全年不断的演赛安排成为西安文化新标志,“情满长安”旅游品牌吸引游客跨省观演观赛并打卡城市地标 [7] 文化惠民与城市生活融合 - 西安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文化培育融入市民生活,如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阳台音乐会等活动 [8] - 市民可在家门口享受顶级文化赛事,如话剧《断金》和花游世锦赛等,改变了过去需赴外地观看的习惯 [10] 文化交流与城市品牌建设 - 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举办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吸引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与,推动文明互鉴 [11] - 城市探索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型,既守住历史根脉又激活创新因子,提升城市能级和认同感 [11]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内涵 -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承载着表演者的理念、方法和程式以及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1] - 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旨在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1] - 中国式演剧观具有广博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极大的开放度和严苛的规矩传承,特点是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 [2] 历史传承与演变 - 中国演剧观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 [2] -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半个世纪的进程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 [3] -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4] 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 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 [3] -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重要的审美精神 [3] - 通过如《铡美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 [3] 艺术表达与创作方法 - 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 [4] - 传统绘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高度智慧 [4] - 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 [4] 新时代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等传统历史题材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等现当代题材作品 [5] - 主创团队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5] - 剧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时代机遇 [5] 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立场 - 未来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 [6] - 要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6] -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以大师经济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升级
消费日报网· 2025-09-18 11:22
调研活动概述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于9月9日至12日率领调研组在京开展"聚力大师经济创新要素"专项调研活动 [1] - 调研地点包括北京设计学会工艺美术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互联网3.0产业基地、连嘉升景泰蓝、又及品牌、北京观唐艺术区、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 [1] - 调研核心围绕大师群体的构成、大师产业的模式、大师经济的价值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 [1] 工艺美术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 在北京设计学会工艺美术设计创新研究中心,调研组了解了推动"北京景泰蓝"、"朱炳仁·铜"等项目从作品向产品转型、打造大师IP的经验 [1] - 在北京市朝阳区互联网3.0产业基地,双方探讨推动工艺美术产业从"经典产业"向"时尚产业"升级,并围绕元宇宙、具身智能、AIGC技术在工艺美术领域的应用场景示范进行交流 [2] - 在北京观唐艺术区,研讨聚焦运用数字技术优势激活生活美学场景消费潜力,并在战略合作目标、组织生态构建等关键维度达成广泛共识 [3] 品牌建设与市场创新 - 在连嘉升景泰蓝,调研组围绕"品牌赋能大师经济"核心议题,就创意构思、原料配方研发升级、传统技艺技术攻关及产品市场化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2] - 在"又及品牌",双方交流品牌特色化打造,以及发挥大师经济产业引领价值、激活传统技艺市场潜力,并对将工艺美术技艺与穿戴时尚结合的探索表示肯定 [3] - 调研强调需挖掘大师作品中的"中国符号",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文化IP,支持"大师群体"与文创园区合作建设"大师经济产业集聚区"以形成规模效应 [4] 未来发展与合作共识 - 此次调研旨在探寻从"学术引领"走向"学术实践"新路径,凝聚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大师经济"引领产业升级的共识 [4] - 未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将持续关注北京工艺美术产业转型与升级趋势,以"融合与无界"理念建构工艺美术新生态 [4] - 目标为促进大师群体与产业高效互动,助力行业发展与市场深度融合,挖掘工艺美术产业深度转型的"北京范式" [4]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000余处 [8] - 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的中原地区6座中心性城邑中独占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展示(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复活"3800年前宫城) [4][6] 文旅产业潜力 -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 [9] -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文化地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及5A级景区 [16]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文旅消费场景持续完善 [6][16] 文化产业创新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计划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推动精品化发展 [11][14] -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文化遗产活化新场景(如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甲骨文刻写) [5][6] - 布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行业旗舰,促进"文化+科技""文化+制造"多元融合 [16] 文艺创作与公共文化 - 豫籍作家10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第一),11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前列),豫剧成为最大地方剧种 [11] - 建成1200余座城市书房、1.2万家基层职工书屋、4.6万个基层阅读服务点,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 [12] - 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经久不衰 [7][15] 精神文明建设 - 16个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全国第一),23个往届城市全部通过复查 [13] - 建成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河南好人文化形成示范效应 [3][13] -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6]
千年古刹 今朝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白马寺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宗教中国化与文物保护 -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白马寺见证了佛教传入、发展并不断中国化的进程,历史证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1] - 白马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0] 白马寺历史与建筑保护 -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所留,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传统 [2] - 寺内保存历代碑刻40余方,是研究白马寺历史沿革和碑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2] -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复,1979年对外开放,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 [2] 文物保护工程进展 - 2018年洛阳市编制了《白马寺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5] - 2020年国家下达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白马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5] - 2021年国家文物局同意对白马寺多处建筑屋面及寺院东围墙实施抢险修缮工作 [5] - 2022年洛阳市启动白马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目前已施工完毕 [5] 文旅融合发展 - 白马寺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将运用创新思维理念,注重历史肌理和历史建筑展示 [6] - 博物馆将统筹展示东汉、魏晋、隋唐、宋元等多个时期的白马寺肌理格局、建筑风貌 [6] - 洛阳正加快推进白马寺片区项目建设,统筹实施释源广场改造提升、白马寺新山门和博物馆建设、交通路网提升等工程 [8] 国际文化交流 - 白马寺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脉络,如今不同文明依然在白马寺碰撞、共融 [11][12] - 随着过境免签政策优化,古都洛阳吸引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 [12] - 法国游客表示白马寺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和碑刻见证了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 [12]
深刻把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1
文章核心观点 -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与实践指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1][2] - “两创”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进理论创新、赓续中华文脉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3][4][5] - “两创”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共同构成了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5][14] “两创”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定位 - 2013年底首次提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年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9] -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10] - 科学定位与内在结构的明确解决了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10] “两创”的主体内容与内在逻辑 - 主体内容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2][10][11] - 创造性转化旨在按时代特点改造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3] - 创新性发展旨在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文化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3]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互为支撑的过程[13] “两创”的实践原则与路径 - 实践中应遵循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大原则[16][17][18] - 具体路径包括给予新义(剔除糟粕保留精神赋予新价值)、转换形式(利用数字科技赋予现代表达)、赋予时代内涵(综合创新补充内涵)[19][20] - 通过深入挖掘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魅力[20] “两创”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 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资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2] - 是推进“两个结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和前提[6][9][15] - 通过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7] - 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历久弥新、融汇中外的根脉性支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