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赋能》
icon
搜索文档
用好信息导航
经济日报· 2025-06-08 06:05
大语言模型的影响 - 大语言模型增强了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类似于卫星导航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但在信息领域提供"信息导航"功能 [1][3] - 大语言模型依赖人类提供的信息,观察视角和表述差异会影响输出结果,因此它提供的是选择而非确定答案 [3] - 主动判断与取舍是技术时代中最重要的能力,需要人类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判断 [3][4] 新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 对于新技术与人类社会演进的关系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观点,悲观者认为突破性技术可能带来威胁,乐观者相信技术进步促进社会进化 [5] - 作者主张避免技术决定论,强调人类有能力权衡选择并规划潜在情境,应审慎思考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5] - 盲目排斥技术进步或过分陶醉于技术乌托邦都是对人类能力的忽视,应通过积极行动引导科技向善 [5] 个体与技术的共生 - 技术是人类能力的放大器,个体借助AI可提升创造力、生产力和影响力 [6] - 用好AI需要个人具备基本素质,如直面"AI谎言"时的信任重构和通过动态契约实现人机协同 [6] - 《AI赋能》构建了AI时代个体与技术的共生框架,使个体能从技术赋予的新能力中获益并享受溢出价值 [6]
【有本好书送给你】AI如何开启心理治疗领域新时代?
重阳投资· 2025-05-28 15:3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强调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智慧积累的重要性,并提倡通过阅读专栏、参与互动话题来持续学习 [2][3][4][5][6] - 重点推荐书籍《AI赋能》,探讨AI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及未来发展方向 [9][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书籍推荐与互动 - 推荐书籍《AI赋能》,作者为里德·霍夫曼和格雷格·贝亚托,由湛庐文化出版,内容涵盖AI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十大原则 [9][11][21][22][23][24][25][26] - 互动话题邀请读者结合书籍内容讨论AI能否赋能心理治疗,留言时间为2024年5月28日至2025年6月4日 [11] AI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 - AI模型虽无意识,但能以统计最优方式表现出超越人类水平的同理心,适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数据分析和干预 [11] - 数字技术(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可被动监测行为数据,AI可分析地理定位、短信频率等预测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发作 [12] - 大语言模型可分析治疗会话记录(如Talkspace的16万次匿名咨询会话),识别有效干预措施(如"复杂反思"和"肯定"与更好疗效相关) [12][13] - AI驱动的心理健康平台可提供便捷、经济、可扩展的服务,如按需访问虚拟心理咨询师,月费低于20美元 [15][16][17][18] AI整合心理治疗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AI辅助用途,如实时转换诊疗会话记录为正式病例 [19] - 第二阶段:协作参与,如评估实习心理咨询师的循证实践或帮助患者完成表格填写 [19] - 第三阶段:完全自主护理,AI完成培训后执行人类临床医生的所有任务 [19] AI赋能心理治疗的未来愿景 - AI可培训更多人类心理咨询师,支持现有从业者服务更多患者,覆盖当前护理模式无法惠及的人群 [20] - 未来平台或提供类似Spotify的"组合疗法"推荐,基于用户数据个性化配置治疗方案 [18][20] - 技术乐观视角认为AI将开创更全面、持续的心理健康护理新时代,提升情感韧性和应对机制 [20][21] 书籍内容与作者背景 - 《AI赋能》揭示AI时代生存原则,目标读者包括职场人、创业者、教育工作者等,强调技术人文主义 [21][22] - 作者里德·霍夫曼为领英联合创始人、OpenAI早期投资人,格雷格·贝亚托为科技文化撰稿人 [23][24][25][26]
读书日特刊 | 开启AI探索之旅:这十本书不容错过
红杉汇· 2025-04-23 07:08
AI技术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已实现代码自主生成、艺术创作迭代与情感交互模拟,引发对"算法操控人类决策"的担忧与"超级智能危机"的预言 [4] - 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渐进过程而非突变,系统能力持续增强,关注焦点应从意识本质转向实际功能 [10][11] - 深度学习技术已从边缘走向主流,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AI绘画等应用爆发式发展 [27][28] 人机关系重构 - AI技术正重塑亲密关系定义,人类对机器产生情感依赖可能引发社交能力退化与伦理问题 [7][8] - "超级代理"概念提出AI本质是赋予人类超级自主性,突破生理与认知局限,重构个体能力边界 [4][5] - 未来十年"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需主动重构技能与协作关系以实现智能协同 [22] 技术哲学与伦理 - 信息网络不仅是现实反映,更是创造新现实的纽带,需警惕算法控制并管理其力量 [13][15] - 超级智能可能使人类进入"后工具性"时代,劳动与需求被完全满足后需重新定义存在意义 [20] - 当前AI依赖社会结构与资源(如数据、能源、人力),本质是具身化物质系统而非纯技术领域 [24][25] 智能本质研究 - 传统AI通过行为模拟定义智能存在局限,真正智能需模仿大脑的"记忆-预测"模型构建世界动态预测 [30][31] - 智能本质是发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人类作为世界建模者需通过层级化记忆实现创造力 [31][32] - "技术人文主义"强调奇点意义在于扩展智能至宇宙尺度,技术方向抉择权仍属人类 [18] 历史与未来预测 - 库兹韦尔预测2029年AI达人类智能水平,2045年实现人机深度融合的"奇点"时刻 [17][18] - 赫拉利从大历史视角分析信息网络演变,揭示当前AI发展是千年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 [13][15] - 深度学习革命背后是研究者群体的执着精神,技术进步核心驱动力在于人文因素 [28]
读书日特刊 | 开启AI探索之旅:这十本书不容错过
红杉汇· 2025-04-23 07:08
知识在智能浪潮中重构 - 文章精选十本书籍探讨AI技术原理、社会影响及未来趋势,涵盖技术演进、人机关系、伦理挑战等维度 [3] - 书籍按出版时间排序,包括《AI赋能》《关系5.0》《浪潮将至》等,横跨技术、哲学、商业多领域 [5][8][11] AI技术赋能与超级代理 - 《AI赋能》提出"超级代理"概念,认为AI本质是扩展人类能力边界而非取代,类比汽车、GPS技术演进史 [5] - 作者霍夫曼强调技术是"自由的量尺",人机共生边界由人类定义,需在创新生态中驾驭技术风险 [6] 人机关系5.0时代 - 《关系5.0》划分人类亲密关系五阶段,当前进入"人机共生"时代,AI成为新生活伴侣并重塑社交模式 [8] - 作者指出核心挑战是道德与教育层面,需警惕人性在技术中的迷失而非机器本身 [9] 通用AI的渐进式演变 - 《浪潮将至》提出通用AI是渐进过程而非突变,应关注系统能力而非意识辩论,技术浪潮具双刃剑效应 [11] - 作者苏莱曼列举10个需关注领域,强调技术影响需平衡机遇与风险 [12] 信息网络与智能社会 - 《智人之上》探讨信息网络塑造社会,信息是创造新现实的纽带,需警惕算法控制并管理技术力量 [16] 技术奇点与未来预测 - 《奇点更近》预测2029年AI达人类智能水平,2045年实现人机深度融合,提出"技术人文主义"视角 [19] - 《Deep Utopia》思想实验探讨超级智能后时代的人类存在意义,警示技术丰饶中可能的精神危机 [21] 人机协作与商业变革 - 《Co-Intelligence》提出"协作智能"为未来主流工作模式,企业需从工具使用者转型为智能协同者 [23] AI技术批判与物质性 - 《技术之外》批判AI依赖社会结构而非纯技术,需关联资源、劳工、环境等更广泛体系进行分析 [25][26] 深度学习发展历程 - 《深度学习革命》记录深度学习从边缘到主流的变革,聚焦推动技术进展的研究者群体而非纯技术概念 [28][29] 机器智能的本质探索 - 《新机器智能》提出智能本质是大脑的"记忆-预测模型",批判当前AI伪智能,主张仿生学路径开发真智能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