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决定论

搜索文档
新闻业的韧性,在AI时代前所未有地凸显
腾讯研究院· 2025-08-11 16:33
以下文章来源于传媒评论 ,作者王焕超 传媒评论 .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研究全媒体、全流程、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 新知的平台。官网"传媒圈":www.mediacircle.cn。 王焕超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首发于期刊《传媒评论》 一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类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的历史,溯其本质,即是一部人 类将自身能力不断进行"外包"的历史。原始人打磨石斧分担体力劳动,仓颉造字将记忆功能托付给符号 系统,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明,以及今天大语言模型接管知识检索与文本生成,我们始终都在 通过技术延伸自身的能力边界。 而在生成式AI之后,这种"能力外包"同样也发生在新闻业,并引发了新闻业的新一轮认知革命。 一场AI缔造的新闻业认知革命 经由技术实现的能力外包,不局限于人的肉身经验或物理空间,也介入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领域。换 句话说,技术外包的这段历史,实际可被划分为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条是物理能力的强化,另一条则是 认知能力的延伸。 但与物理外包不同,面对认知领域的"能力外包",人类却始终保持着警惕。从文字媒介开始,苏格拉底 就痛斥文字会损害口语文化。媒 ...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最大失败: 高估了技术,低估了人性
虎嗅· 2025-07-03 21:39
机械收割机的社会影响 - 赛勒斯·麦考密克发明的机械收割机显著提升美国农业生产效率,解决粮食短缺并加速北方工业革命进程 [1] - 小赛勒斯·麦考密克在1883年工厂盈利后削减工人薪酬,引入气动成型机替代技术工人,雇用低技能劳工降低成本 [1] - 气动成型机的使用虽降低零件质量,但实现收割机大规模生产,同时加剧劳工压榨和资本积累 [2][3] 技术决定论与公共财政作用 - 凡勃伦的技术决定论主张技术自主性推动经济发展,需减少政府干预 [4] - 皮奥雷反驳技术决定论,指出美国5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政府,技术进步由政府主导并应纳入社会福利考量 [5][6] - 美国DARPA在冷战期间通过资金支持推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奠定行业主导地位 [6] 技术收益分配问题 - 苹果公司依赖政府投资的互联网/GPS/触摸屏技术,但全球化生产使就业外流,美国仅保留低收入零售岗位 [8][9] - 技术创新收益集中于高管和股东,公共财政承担风险却未通过税收或就业获得回报 [9] - 医药和生物科技领域依赖政府资金支持,因企业资源集中于市场营销而非研发 [6]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入困境 - 阿西莫格鲁指出发达国家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劳工技能不匹配,导致生产率提升有限 [10] - 全球价值链使发展中国家仅能获取片段化生产技术,无法获得高精尖技术 [12] - 自动化/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减少劳动力需求,削弱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优势 [14][16] 技术进步的双面性 - 智能手机降低通信成本,使印度渔民收入增长8%,肯尼亚M-Pesa提升贫困妇女收入 [20][21] - 拉丁美洲农业应用GPS/无人机等技术优化灌溉和供应链,推动作物多样化 [21] - 全球价值链依赖通信技术分割生产链,降低发达国家企业成本但限制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21][12]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虎嗅APP· 2025-06-24 22:31
垃圾分类政策效果 - 上海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可回收物回收量从4000吨/日增长至7973吨/日,湿垃圾分出量从9000吨/日增至1.2万吨/日,干垃圾清运量从2.15万吨/日降至1.72万吨/日 [9] - 焚烧厂"吃不饱"现象源于分类成功导致末端垃圾减量,而非政策失败,焚烧产能从1.33万吨/日提升至2.8万吨/日是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 [10][11] - 废塑料回收行业反馈上海垃圾分类后原材料质量显著提升,PET塑料杂质少且供应稳定 [4] 垃圾处理技术逻辑 - 现代化焚烧炉依赖燃料热值与稳定性,湿垃圾混烧会降低热值并增加助燃剂消耗,分类可提升发电效率并减少污染物 [14] - 有害垃圾如电池和含氯塑料若不分类直接焚烧,会产生重金属污染和二噁英等剧毒物质 [14] - AI分拣机器人和可降解材料(如PLA)是未来技术方向,但现阶段仍需依赖人工分类作为过渡方案 [22][23] 产业链影响 - 垃圾分类使回收企业获得稳定优质原材料,降低采购成本并优化供应链 [4] - 湿垃圾单独处理后可用于制造肥料或沼气,实现资源化利用 [10] - 专用运输车辆和处理设施已建立分类全链条体系,后端混装现象非常规 [15][17] 社会管理视角 - 垃圾分类初期存在执行问题,但长期数据证明其改变了垃圾流向并提升资源回收率 [19] - 基层执行依赖社区志愿者(如本地居民)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监督机制 [25][26] - 政策设计考虑技术迭代周期,在终极解决方案成熟前需维持分类体系 [24]
上海的垃圾分类,真的失败了吗?
虎嗅· 2025-06-24 17:00
垃圾分类争议 - 社交媒体流传观点认为上海垃圾分类失败 主要论点为技术万能论 前端无用论和产能过剩论[3][4][5] - 反对观点来自回收行业从业者反馈 上海强制分类后废塑料等可回收物质量显著提升 供应链稳定性增强[8] - 两种对立叙事需要从系统性视角分析 需结合技术政策和数据判断[10] 焚烧厂产能分析 - 上海焚烧厂"吃不饱"现象确实存在 但原因是分类成功导致末端处理垃圾减少而非政策失败[11][12] - 官方数据显示2019-2024年干垃圾清运量从2.15万吨/日降至1.72万吨/日 可回收物从4000吨/日增至7973吨/日[16] - 焚烧能力同期从1.33万吨/日提升至2.8万吨/日 产能规划超前是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20][21][23] 技术处理效能 - 现代焚烧炉需"合格燃料" 湿垃圾混烧会降低热值并增加助燃剂消耗[27] - 未分类垃圾焚烧可能产生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污染物 增加处理成本[28][29] - 分类实质是燃料预处理工序 能提升焚烧经济性和环保性[31][32] 分类体系实施 - 上海已建立全链条分类体系 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34] - 居民监督机制有效 大规模混装情况会被举报[36] - 当前体系虽不完美但显著改变垃圾流向和回收率[37] 技术替代前景 - AI分拣机器人和新型可降解材料可能改变现有分类模式[43][44] - PLA等材料技术进步已改善可降解产品使用体验[45] - 当前分类体系是技术空白期的过渡方案 但技术普及时间不确定[46][49]
用好信息导航
经济日报· 2025-06-08 06:05
大语言模型的影响 - 大语言模型增强了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类似于卫星导航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但在信息领域提供"信息导航"功能 [1][3] - 大语言模型依赖人类提供的信息,观察视角和表述差异会影响输出结果,因此它提供的是选择而非确定答案 [3] - 主动判断与取舍是技术时代中最重要的能力,需要人类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判断 [3][4] 新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 对于新技术与人类社会演进的关系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观点,悲观者认为突破性技术可能带来威胁,乐观者相信技术进步促进社会进化 [5] - 作者主张避免技术决定论,强调人类有能力权衡选择并规划潜在情境,应审慎思考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5] - 盲目排斥技术进步或过分陶醉于技术乌托邦都是对人类能力的忽视,应通过积极行动引导科技向善 [5] 个体与技术的共生 - 技术是人类能力的放大器,个体借助AI可提升创造力、生产力和影响力 [6] - 用好AI需要个人具备基本素质,如直面"AI谎言"时的信任重构和通过动态契约实现人机协同 [6] - 《AI赋能》构建了AI时代个体与技术的共生框架,使个体能从技术赋予的新能力中获益并享受溢出价值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