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得利天然水
icon
搜索文档
价格补贴、反内卷与产能过剩
虎嗅APP· 2025-10-07 21:11
原油价格与产业链发展 - 1970年美国平均零售油价为每加仑36美分,按通胀折算至今约每加仑2.5美元,石油危机前美国人的生活负担仅为今天的一半甚至更低 [6] -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于1967年首次超过煤炭,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 [7] - 原油下游衍生出庞大的石油化工行业,产品包括汽油、柴油、塑料、建材、农药化肥、纺织品等,石油成为大宗商品之母,油价与CPI直接相关 [8] - 低油价战略旨在扩大市场规模和创造消费习惯,例如尼龙丝袜从1939年发明时昂贵且产量少,到50年代后因石油工业发展而普及 [8][9] - 石油危机后油价上涨被视为市场恢复正价,OPEC组织在1970年代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并借助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联合提价 [9] - 石油危机并未摧毁化工行业,美国在经历70年代滞胀后转型为科技与金融超级大国,并建立石油美元体系 [10] 日本通缩与零售定价策略 - 日本2000~2020年间长期通缩,大创百货百元店在2021年仍有九成商品价格为100日元(不含税),而海外分店因提价普遍高于日本 [12] - 日本商家在通缩环境下对涨价敏感,常采用减量方式变相涨价,例如赤城乳业冰棍在2016年涨价前拍摄员工谢罪广告,价格从60日元涨至70日元 [12] - 便利店中三得利天然水2L装售价100日元,而550ml装售价120日元,出现小包装比大包装贵的价格扭曲现象 [13] - 2L装水家庭计划消费为主渠道在超市,定价120~160日元,便利店为抢夺客源先将2L标价300日元再打3~5折,本质是用550ml的利润补贴2L以争取更高客单价 [13] - 品牌商在价格内卷下被迫降价,三得利天然水2L装从1997年上市时200日元降至2017年的100日元 [14] 美国大萧条与牛奶市场干预 - 美国大萧条期间牛奶需求萎缩,零售与批发价格在1929~1933年大幅下跌,奶农收购价低于成本,引发持续倒奶现象 [16] - 倒奶主体包括三类:奶农因市场萎缩或抗议低价而倒奶;行业协会为减少市场投放拉升价格而有组织倒奶;美国政府通过《农业调整法》收购牛奶后倒掉以削减产量 [17][18] - 1933年威斯康星州爆发大规模暴力事件,奶农罢工组织阻挠运奶并引发冲突,州政府调动国民警卫队镇压 [17] - 美国政府干预政策借鉴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通过《农业调整法》实施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以高于市场价预购农产品 [19][20] - 2006年中国研究生政治考试论述题指出,美国倒奶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矛盾体现,而中国2002年倒奶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和盲目竞争导致 [16][21]
550mL水卖108日元,2L水却卖100日元,日本便利店的水定价怎么“反常识”?
36氪· 2025-06-16 09:48
日本便利店瓶装水定价现象 - 日本便利店存在反常识定价现象,2L大包装瓶装水售价普遍低于550mL小包装,例如三得利天然水2L售价100日元,550mL售价108日元[1][3] - 对比三品牌官网定价,550mL瓶装水价格区间130-140日元,2L装270-336日元,但便利店实际售价仅为官网5折或更低[5][6] - 罗森便利店2L南阿尔卑斯天然水售价100日元,1L售价176日元,550mL售价108日元,规格翻4倍价格仅差4日元[7] 渠道价格竞争机制 - 90年代日本消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零售业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超市倒闭潮催生折扣店业态[9] - 品牌方为争夺市场份额配合渠道降价,通过销售奖励金补贴价格,例如三得利2L水从1997年200日元降至2017年90日元[11][13] - 便利店将2L水定价对标超市以吸引家庭囤货需求,同时维持550mL高价满足即时消费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17][18] 行业定价策略演变 - 日本瓶装水行业呈现长期降价趋势,20年前价格显著高于当前水平,品牌间价格战加剧[11][13] - 零售渠道分层明显:自动贩卖机价格最高,便利店次之,超市/卖场最优惠,但2L水打破常规实现渠道价格趋同[17][20] - 定价策略融合产品成本和便利性溢价,便利店通过牺牲2L水利润率换取客流,形成细分市场竞争优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