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杀疯了!汽车供应链惊现“合作潮”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9 10:04
汽车供应链合作新趋势 核心观点 - 汽车供应链企业正打破传统边界,通过跨领域合作掀起"跨界联盟"风暴,涉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 [2] - 行业面临内卷、脱钩与转型压力,合作成为企业应对挑战、实现降本增效和资源共享的关键策略 [5][6] - 未来供应链合作将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包括资本层面合作、国际市场拓展及本地化需求满足 [8][9] --- 合作案例与技术整合 智能座舱领域 - 伟世通与火山引擎合作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下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结合汽车电子经验与AI创新能力 [3] - 黑芝麻智能与英特尔合作开发舱驾融合平台,计划2025年Q2推出参考设计,整合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芯片技术 [3] 自动驾驶领域 - 博世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结合汽车行业经验与智能驾驶芯片算法优势,共同开发辅助驾驶系统 [3] - 均联智行与保隆科技联合开发L2~L4级智能驾驶技术,目标2025年落地3款量产车型(含30万级高端电车) [4] - 四维图新联手高通推出高性价比智驾方案,聚焦行泊一体与舱泊一体技术 [4]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 星宇股份、欧冶半导体、晶能光电联合发布全球首款全自主iVISION智眸大灯,实现芯片、算法到光源100%国产化闭环,预计加速智能车灯35%市场渗透 [3] - 中国汉德车桥与盖瑞特合作开发新一代商用车电驱动桥,有望降低20%维护成本 [4] --- 行业合作驱动因素 市场与竞争压力 - 国内市场内卷严重,整车企业降本压力传导至供应链,迫使供应商通过合作避免重复研发、共享资源 [5][6] - 全球关税问题与脱钩风险加剧,促使企业探索跨国合作以优化全球布局 [5] 技术与转型需求 - 新业务与新技术迭代加速,合作可分散投资风险并实现协同效应(如保隆科技与蒂森克虏伯倍适登联合开发减震器产品) [5][8] - 外资企业需本地化融入中国产业链,国内企业需借助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 [8][9] --- 未来合作方向 深度协同与成本优化 - 联合采购可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成本,共享生产设施可提升设备利用率 [8] - 资本层面合作或成为趋势,如合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与收益 [8] 国际化进程加速 - 国内企业可通过合作学习国际管理经验与技术,利用外资销售渠道拓展海外市场 [9] - 外资企业借助本土合作伙伴适应中国市场,实现"世界共赢链"式发展 [8][9]
上海车展丨伟世通全球副总裁:AI大模型正改变座舱交互方式
观察者网· 2025-04-28 14:48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4日伟世通与火山引擎在上海车展发布基于AI大模型的下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随着AI技术迭代与生态资源整合 智能座舱将成连接人、车、生活的超级终端 [1] 合作双方表态 - 伟世通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韦巍称AI大模型正改变汽车座舱交互方式 未来将推动AI与汽车电子技术融合 助力车企打造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智能座舱 [3] - 火山引擎汽车总经理杨立伟表示未来双方将围绕端云协同、多模态交互等前沿方向深耕 以场景化创新驱动技术落地 [5] 解决方案优势 - 高算力、高带宽域控平台支持端侧多模态大模型部署 确保弱网或无网环境功能不中断 实现离线功能闭环 [5] - 端云协同架构设计 确保大模型在车端高效运行提升体验 依托云端实现场景拓展与功能升级 介入多内容生态 支持“千人千面”自适应设计 [5] - 融合多模态、多信源输入 根据车内外视觉大模型解析用户状态 调整智能场景设置 [5] - 拥有支持原子化服务调度的完整AI框架 支持车企基于豆包大模型与大数据驱动进行座舱AI场景共创 帮助主机厂集成AI大模型与服务生态 实现差异化设计 [5]
2025上海车展:伟世通与火山引擎深度合作
新浪财经· 2025-04-25 10:56
合作背景与核心观点 - 伟世通与火山引擎联合发布基于AI大模型的下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人车交互体验[1] - 合作聚焦端云协同计算与多模态交互两大核心技术,提升座舱在高响应、低时延、全场景下的表现[1] - AI大模型深刻改变汽车座舱交互方式,端云协同架构确保车载环境稳定运行[3] - 融合火山引擎AI大模型与伟世通车载技术,推动汽车智能化进程[5] 技术优势 - 端侧大模型高效部署:伟世通域控平台支持弱网或无网环境下离线功能闭环[7] - 端云协同架构:车端高效运行与云端持续升级结合,接入火山引擎社交属性实现"千人千面"设计[9] - 多模态交互:融合语义、行为、环境等数据,提供主动式个性化服务[11] - 先进开发架构:原子化服务调度框架缩短主机厂智能座舱量产周期[13]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消费者需求从基础功能转向场景化、情感化交互,驱动智能座舱技术升级[1] - 双方将持续深耕端云协同、多模态交互等前沿方向,以场景化创新推动技术落地[5] - 合作通过多维度兼容实现智能化、人性化产品布局,提升用户体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