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系统
搜索文档
元戎启行周光:年底将以消费级量产车型落地Robotaxi
贝壳财经· 2025-11-01 17:07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陈维城)10月31日,元戎启行宣布与无锡市政府签约建设测试研发基地,进一 步提速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业务落地。元戎启行CEO周光表示,"公司计划于今年年底以消费 级量产车型落地Robotaxi业务,届时将成为全国首家以消费级量产车开展Robotaxi业务的企业。" 截至目前,搭载元戎启行辅助驾驶系统的量产车辆累计交付近15万辆,这些量产车产生的实时数据与极 端场景经验,将持续反哺模型,推动Robotaxi产品迭代,形成"量产车下线+Robotaxi应用"的双向协同闭 环,加速全无人自动驾驶的落地。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至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40.7%。元戎启行表 示,未来将持续深耕"以量产车为核心"的Robotaxi技术路径,构建更开放、更高效、更可持续性的智能 出行服务,为实现全无人化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
紫牛后续︱陈震发文透露车祸原因,对劳斯莱斯闪灵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够清晰
扬子晚报网· 2025-10-14 13:09
事故核心事实 - 知名汽车博主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在北京万寿路发生交通事故 经初步调查 陈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1] - 事故原因被披露为驾车时使用了辅助驾驶 驾驶人对该车型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清晰 [1] 行业现状与法规 - 当前国内量产车型所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尚处于2级辅助驾驶阶段 系统属于“执行者”角色 [3] - 根据现行法规 驾驶人不论什么情况下都是车辆驾驶的第一责任人 [1][6] - 违反法律或不安全使用辅助驾驶的行为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事故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3] 使用规范与风险 - 不同品牌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驾驶人需清晰认知其能力边界 [1] - 使用辅助驾驶系统时驾驶人必须保持专注 确保车辆随时处于可控状态 [6]
系紧智驾汽车发展“安全带”
人民日报· 2025-09-15 16:33
不久前,《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 稿)》发布。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 等信息时,不得做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智能跟车、自动超车、代客泊车……如今,能提升驾驶效率和舒适度的辅助驾驶系统,成了很多汽车尤 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这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也为汽车产业开辟了新增长点。然而在营销过程 中,有的车企夸大宣传辅助驾驶系统能力。一些消费者受到误导,以为只要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就 能"脱手脱脚""躺平睡觉",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强化监管,有助于引导车企专注提升产品品质,也能 提醒驾驶人正确对待辅助驾驶技术,避免安全事故。 创新无远弗届,但安全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发布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要求升级为"不起 火、不爆炸";拟出台标准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要求企业不得通过远程在线升级方式来隐 瞒缺陷……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为行业发展拧紧"安全阀"、系紧"安全带"。 对企业而言,唯有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于从研发到宣发的全链条,确保技术进步实实在在服务于人、 ...
系紧智驾汽车发展“安全带”(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监管政策动向 - 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提出企业不得对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等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1] - 近期出台一系列举措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包括发布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的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拟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禁止企业通过远程升级隐瞒缺陷等[2]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3] 行业现状与风险 - 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许多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和产业新增长点[1] - 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存在夸大宣传辅助驾驶系统能力的现象,误导消费者认为可"脱手脱脚""躺平睡觉",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1] - 存在为抢占市场风口而压缩研发测试时间、隐瞒设计缺陷等急功近利的操作[3] 技术创新与安全平衡 - 智能驾驶技术成熟离不开长期大量的试验和训练支撑,技术演进规律决定其无法一蹴而就[3] - 需通过改革方式、法治思维和试验办法,指导研究机构和经营主体统筹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3] -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从60平方公里扩大至600平方公里,已向超1000辆车发放测试牌照,测试里程数超3800万公里[2] -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并提出运营、网络、数据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要求[2] 企业发展策略 - 企业需将安全第一理念贯穿从研发到宣发的全链条,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造福于人[2] - 企业应把安全冗余留足、品质底线筑牢,坚定"优质优价"追求,以技术创新打开发展增量空间[1][3] - 强化监管有助于引导车企专注提升产品品质,提醒驾驶人正确对待辅助驾驶技术[1]
又一智能驾驶Tire 1将被收购...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29 07:32
收购交易 - 国内最大地图供应商即将完成收购某知名Tier 1公司 进度接近完成[3] - 收购方成立于2002年 2023年确立转型为智能驾驶Tier1发展战略 去年开始全面布局舱驾一体方案业务[9] - 收购方在基础行车产品与舱泊产品已取得规模化订单 但高阶智驾研发进展滞后 去年10月明确表示将通过资本手段快速并入外部团队[11] 被收购方技术能力 - 提出7V鱼眼NOA方案:基于地平线征程6E芯片 以低于4000元成本实现高速NOA功能 支持城区记忆行车 已获得车企定点 预计2025年三季度量产[3] - 基于地平线J6的辅助驾驶系统已获得多个头部主机厂或Tier-1的量产订单[3] - 在BEV感知领域提出系列奠基之作 算法核心模块仍是经典量产方案 后续有端到端工作和结合3DGS的OCC预测工作[5] 公司运营状况 - 公司成立初期创始团队阵容豪华 但主打纯视觉方案 项目量产一直不太如意 在汽车霸主B的项目竞标中折戟 长期只有某新能源品牌L的项目[7] - 近期花费近10万元请汽车智驾自媒体PR宣传工程化能力 以此获得更多主机厂与Tier 1认可[3] - 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核心高层人品受质疑 技术人员能力一般 骨干人员相继离职包括感知、规控、产品等岗位[7] 协同效应 - 双方硬件平台适配性高度互补 都基于地平线J6平台进行量产研发[11] - 收购对双方都是利好 理论上高度互补[11] - 收购涉及400多名员工 暂时消息是短时间对员工不会有大变动[12]
四维图新将通过数据闭环与算法迭代推动智驾平权
环球网· 2025-08-25 14:35
公司技术进展 - 基于地平线征程6B芯片研发的下一代辅助驾驶系统已完成底层平台开发并进入量产项目联合研发阶段 [1] - 未来重点围绕算法迭代、数据闭环构建与成本结构优化提升系统可靠性与性价比 [1] - 助力合作车企实现核心技术能力的全栈可控 [1] 行业竞争格局 - 智能驾驶竞争进入规模化与平民化阶段 [1] - 兼具软件算法、硬件整合与量产经验的供应商将在行业格局重构中扮演关键角色 [1]
当辅助驾驶 “哑火”,车企将如何重构城市交通的智能基因
36氪· 2025-08-20 19:04
政策监管趋严 - 部分高速路段明确禁止启用L2/L2+级辅助驾驶系统[1] -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发布新规,严禁使用“L2 5”、“脱手驾驶”等模糊宣传术语[1] - 新规要求车企在APP和用户手册中显著标注功能限制,禁止将辅助驾驶宣传为无人驾驶[2] 技术局限性暴露 - 辅助驾驶系统存在明显技术边界,无法可靠识别静止车辆、缓慢行驶的工程车及异形挂车等场景[1] - 在施工改道路段,系统感知范围有限,难以应对不规则摆放的锥桶和临时限速标志[2] - 节假日车流量激增时,ACC/AEB系统可能因误判急刹而引发连环追尾事故[2] - 国内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但技术水平与营销宣传存在巨大差距[2] 安全事故与责任界定模糊 - 曾发生因系统未能识别静止车辆导致的追尾致死事故,造成2人死亡[1] - 现行法规要求驾驶员全程负责,导致“辅助”与“自主”的责任边界模糊,车企常以“系统识别局限”为由免责[2] 多模态交互与物理世界AI模型成为新方向 - 技术竞争焦点转向车辆对物理世界的理解深度,多模态模型通过融合800万像素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数据,提升环境感知能力[4] - 系统通过“多模态认知-场景推理-决策进化”的三层架构,将感知数据转化为具体决策依据,例如识别施工路段需减速30%[4] - 驾驶员监测系统升级,通过方向盘扭矩感知、眼球追踪和心率监测等多维度数据构建驾驶员实时状态模型,实现渐进式干预[4] - 物理世界AI大模型通过模拟数千种危险情境的演化路径,具备场景预判能力,在虚拟测试中反应速度比人类快2倍以上[5] 数据驱动算法进化 - 智能驾驶的进化速度由数据质量与模型能力决定,新规强调将警示路段场景数据反哺算法训练[7] - 针对静止车辆误判问题,有车企建立了覆盖23种环境条件的专项数据库,包含超过10万案例,以提升识别非常规静止物体的能力[7] - 物理世界AI大模型通过学习百万次真实车流交互数据,能预测多车博弈场景,计算出保持秒级车距等最优策略,提升效率[7] 车企竞争维度与商业模式重构 - 行业竞争从“功能炫技”转向“生态安全”,透明化的安全承诺正在取代夸大宣传[8] - 新规推动车企在APP中设置“智能驾驶安全中心”,实时展示系统能力评分和功能优化项,此举有助于提升用户信任度和日均使用时长[8] - OTA升级需备案审查,倒逼车企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8] - 最终竞争力在于构建“人-车-环境”的和谐关系,车辆成为智能出行生态的核心节点[8] - 商业模式可能从“卖车”升级为运营“城市效率基础设施”,车企转变为交通效率的运营商[9]
【联合发布】2025年7月OTA监测月报
乘联分会· 2025-08-19 16:40
OTA行业整体动态 - 2025年7月全行业OTA功能更新量达833项,较上月507项大幅增长64%,升级重点集中在"行车辅助"领域,特别是提升高速/城区NOA及自动泊车能力,并探索人机共驾交互方式(如问界新增紧急加塞自动鸣笛功能)[4] - 行业趋势显示辅助驾驶技术正从"功能表现安全"向"社会交通表现规范"升级,强化驾驶员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互感知[4] 新势力品牌OTA表现 - 新势力7月OTA功能更新382项,环比上月133项激增187%,头部企业密集落地新一代智驾技术:小米推送1000万Clips端到端辅助驾驶、小鹏引入人机共驾模式、理想采用超级对齐机制、i8车型首发VLA司机大模型[6][7] - 新势力竞争白热化特征明显,智驾架构创新与技术概念集中落地[7] 自主品牌OTA特征 - 自主品牌7月OTA更新450项功能,环比上月313项增长44%,15个品牌参与升级,主要聚焦座舱功能体验打磨与功能矩阵完善[9] - 近一年自主品牌OTA功能数量稳定在250-400项区间,波动幅度显著小于2024年上半年[9] 合资&豪华品牌OTA现状 - 合资&豪华品牌7月仅更新1项功能(上月61项),别克成为唯一更新品牌,显示该阵营智能化迭代节奏缓慢[11] - 部分品牌正通过中国技术补强智能化短板,如丰田铂智3X、日产N7快速推送首更,奥迪A5L Sportback全球首搭华为乾崑智驾技术[11] 用户反馈分析 小鹏用户 - 人机共驾模式显著提升NGP使用体验,用户介入后系统可自动恢复NGP状态,使高速/高架NGP使用率达50%,城区使用率提升至10-20%[21][22][23] - 用户主要介入场景:其他车辆异常驾驶行为(占比45%)、NGP变道逻辑死板(占比55%)[24] 理想用户 - 前后双音区功能获家庭用户高度认可,22款L9车型仍获功能更新体现品牌持续服务能力[32] - 支付宝车载助手在停车支付场景实用性突出,但生活助手Agent其他功能(如订餐)使用率较低[33][34] 阿维塔用户 - NCA变道决策速度从5秒提升至3-4秒,无红绿灯路口自动降速策略优化获得好评[37][38][41] - 高速收费站通过功能使ETC车道操作流畅度提升60%,但NCA鸣笛提醒功能在上海等禁鸣城市适用性存疑[39][41] OTA升级预告 - 鸿蒙智行计划2025Q3推送HUAWEI ADS 4.0,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贯通[17] - 理想AD MAX车型8月将上线VLA司机AI大模型,AD PRO车型年底推送城市NOA[17] - 小鹏G7 Ultra将于9月推送包含NGP、LCC等11项智驾功能升级,12月实现VLA+VLM个性驾驶习惯学习[17] - 比亚迪天神之眼C车型年底计划推送城市记忆领航功能[17]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为何反复强调?
齐鲁晚报· 2025-08-15 08:49
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监管征求意见稿 - 文件旨在规范车企对L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宣传和使用 [1] - 新增软件升级(OTA)监管要求 防止企业通过无序升级掩盖产品缺陷 [1] - 要求企业充分验证新功能 避免因竞争压力仓促推出存在缺陷的升级 [1] 智能网联汽车驾驶员培训新要求 - 需建立驾驶员对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意识 避免过度依赖系统 [2] - 新增针对人机交互操作的专项培训 包括系统接管提示等特有功能 [4] 中国自动驾驶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 产业链优势显著 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传感器/控制器/网联系统供应链 [5] - 人才储备雄厚 自动驾驶领域工程师数量居全球首位 [5] - 政策连续性保障 国家层面长期稳定的产业规划支持技术迭代 [6] - 市场充分竞争环境加速技术突破 有望引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6]
吉利回应智驾团队整合称方案仍在商讨阶段
新浪科技· 2025-08-06 14:27
公司战略调整 - 吉利控股对旗下极氪和吉利研究院的智驾团队进行整合 合并进入重庆千里智驾合资企业 未来将只保留一个智驾团队 [1] - 整合涉及的品牌与方案仍在持续商讨与细化阶段 管理团队正在搭建中 将在合适时机对外沟通进展 [1] - 千里智驾作为独立公司 将成为吉利人工智能生态核心伙伴 面向全行业提供辅助驾驶方案 [2] 技术合作与资源整合 - 千里科技是吉利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双方通过技术赋能和产业协同推进辅助驾驶系统创新与应用 [1] - 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 共同组建经营管理团队 构建全链路端到端辅助驾驶能力 [1] - 吉利凭借中国车企第一算力和全行业最多辅助驾驶车辆 持续支持千里智驾长期发展 [2] 业务发展方向 - 千里智驾专注于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落地 积极探索"AI+车"发展方向 [1] - 整合后公司将面向全行业提供行业领先的辅助驾驶方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