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良贷款
icon
搜索文档
不良资产加速“甩卖”背后: 资产质量与盈利压力下中小银行谋求主动优化
中国证券报· 2025-10-16 06:39
不良资产转让规模与趋势 - 四季度以来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资产,百亿元规模债权资产转让频现,例如渤海银行拟挂牌转让约700亿元债权资产,广州农商行转让底价超120亿元的贷款资产包 [1][2] - 2024年10月仅6个工作日内,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达25条,转让主体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等多类金融机构 [1][2] - 2024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大幅增长,未偿本金总额667亿元,同比增长108.8%,未偿本息总额929亿元,同比增长75.2% [3] - 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规模483亿元,同比增长138.8%,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61% [7] 银行转让不良资产的具体案例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涉及金额合计约700亿元,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该资产包截至2024年末账面价值约为483.1亿元 [2][5] - 广州农商行拟转让账面价值为121.32亿元的信贷资产,该不良资产包主要来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38.78%)、房地产业(占比20.46%)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6.27%) [2]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中账龄在5年以上的债权占比55.20%,3年至5年占比30.47%,以长账龄资产为主,资产流动性较差 [5] 不良资产转让的动因与财务影响 - 转让不良资产可直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减少资本无效占用,为下一年新增贷款腾挪空间,并提升资本充足率 [4] - 不良资产风险权重较高,转让出表后风险加权资产分母减小,资本充足率相应提升 [4] - 资产转让可改善银行资产流动性,银行将资金用于其他潜在优质资产投资可优化资产结构并取得更好回报 [4][5] - 部分银行转让底价高于资产账面价值,例如渤海银行转让底价488.83亿元高于账面价值483.1亿元,可带来贷款处置损益5.73亿元,对财务报表产生正向影响 [5] 行业背景与银行压力 - 当前不少中小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承压、资本充足率下行和盈利能力弱化等问题 [1] - 截至2024年6月末,渤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24%,较上年末下降0.39个百分点,广州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62%,较上年末下降0.90个百分点 [7] - 不良资产转让市场价格持续下行,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仅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部分资产包起始价出现低于1折的冰点价 [7] 未来处置模式与发展方向 -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呈现总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调整的发展态势 [6] - 中小银行应积极探索多元化、专业化的资产处置模式,加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建设 [1][8] - 银行可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对风险初现但仍有经营价值的客户提前介入,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设计债务重组、资产剥离等综合方案 [8] - 可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对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处置周期进行更精准预测,有效防控风险 [8]
不良资产加速“甩卖”背后:资产质量与盈利压力下中小银行谋求主动优化
中国证券报· 2025-10-16 04:15
行业不良资产转让趋势 - 四季度以来银行加速出清不良资产,百亿元规模债权资产转让频现,例如渤海银行拟挂牌转让约700亿元债权资产,广州农商行转让底价超120亿元贷款资产包 [1] - 10月以来银登中心网站披露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达25条,转让主体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银行及消金公司等金融机构 [1][2] - 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规模483亿元,同比增长138.8%,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61% [7] 主要银行转让案例详情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涉及金额合计约700亿元,其中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罚息约93.34亿元,该资产包账面价值约483.1亿元 [2] - 广州农商行拟转让账面价值121.32亿元信贷资产,主要来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38.78%)、房地产业(占比20.46%)、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6.27%) [2] - 渤海银行拟转让资产中账龄5年以上的债权占比55.20%,3-5年占比30.47%,以长账龄资产为主,资产流动性较差 [4] 不良资产转让的财务影响 - 转让不良资产可直接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准备计提额,提升资产质量,同时降低资本占用,为新增贷款腾挪空间 [3] - 高权重不良资产转让出表后,资本充足率的分母会减小,资本充足率相应提升,例如渤海银行资本充足率11.24%较上年末下降0.39个百分点,广州农商行13.62%较上年末下降0.90个百分点 [4][7] - 部分银行转让底价高于资产账面价值,渤海银行转让底价488.83亿元高于账面价值483.1亿元,可带来贷款处置损益5.73亿元,广州农商行转让底价122亿元高于账面价值121.32亿元 [5][6] 市场特征与未来展望 - 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大幅增长,未偿本金总额667亿元同比增长108.8%,未偿本息总额929亿元同比增长75.2%,股份行仍为主要出让方 [3] - 不良资产转让市场价格持续下行,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仅为4.1%,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部分资产包起始价低于1折 [7] - 未来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潜力巨大,中小银行应探索多元化、专业化处置模式,加强"全周期、主动化、生态化"不良资产价值管理能力建设 [1][8]
四季度银行业不良处置按下加速键
经济网· 2025-10-15 11:00
文章核心观点 - 银行业在四季度加速不良资产处置,渤海银行和广州农商行相继公告转让超百亿债权资产,以优化资本结构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3][5] - 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向纵深发展,处置渠道和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银行处置方式从单纯“甩包袱”转向主动管理和价值挖掘 [1][6][7] - 受监管要求、净息差压力及政策试点扩容推动,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快节奏预计将持续 [7][8] 渤海银行资产转让 - 渤海银行计划公开挂牌转让合计约698.33亿元的债权资产,涉及本金约499.37亿元、利息约104.36亿元及罚息约93.34亿元 [2][3] - 截至2024年底转让资产的账面价值约为483.1亿元,初步最低转让代价不低于约488.83亿元,约为债权总额的七折 [3] - 转让资产以贷款为主共174户,其中52户本金账龄超5年,涉及本金275.65亿元,占出售资产包本金总额的55.2% [3] 广州农商行资产转让 - 广州农商行董事会批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信贷资产包 [4] - 该资产包截至2024年6月末的本金规模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经审计账面价值约为121.32亿元 [4] 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动态 - 进入四季度以来,近10家银行在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多类银行,总金额超亿元的情况不在少数 [5] - 具体案例包括邮储银行山东分行转让未偿本息合计约2.38亿元的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以及交通银行青岛分行转让未偿本息合计约1.12亿元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 [5] - 银行业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会加快不良资产转让速度,以应对短期风险指标压力并兼顾中长期风险管理 [5]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分析 - 一次性转让大额资产包效率高,能集中出清并减少后续管理成本,但对买方资金实力要求高 [6] - 小额多笔转让灵活性更强,便于匹配不同处置机构并提升资产定价精准度,但操作流程更复杂且交易成本上升 [6] - 银行会综合运用自行催收、协议处置、债务重组、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6] 市场发展趋势 - 部分银行对不良资产转向主动管理和价值挖掘,例如成立专门部门负责不良资产的主动经营,并构建全周期、主动化的价值管理体系 [7] - 银行在转让前普遍加强资产分层、数据建模与价值评估以提升议价能力,市场参与主体从传统AMC扩展至地方资管、科技公司等 [7] - 监管要求提高、银行净息差承压及个贷不良批量转让试点扩容,共同推动资产处置走向常态化和市场化 [7][8]
3.4万亿不良贷款待处置,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详解
数说者· 2025-09-17 07:5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趋势 - 2024年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50%,2025年6月末为1.49%,较2020年9月的1.96%大幅下降[2] - 自2020年9月末以来不良贷款率基本处于持续下降过程,资产质量整体稳定良好[2] 不良贷款余额变化 - 尽管不良率下降,但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大,不良贷款余额持续攀升[3] - 202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达3.28万亿元,2025年6月末达3.43万亿元,较2014年末的0.84万亿元显著增长[3] 不良贷款处置规模与方式 - 随着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处置规模越来越大[5] - 招商银行2024年处置不良贷款629.02亿元,其中常规核销304.01亿元(占比48%),不良资产证券化225.69亿元,清收75.99亿元,其他方式23.33亿元[6] - 主要处置手段包括核销、清收、以物抵债、转让、重组等[6] 不良贷款核销机制 - 核销是指金融企业将呆账冲销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或直接调整损益的账务处理方式,将不良贷款从资产负债表内转移至表外[9][11] - 核销可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但不影响当期利润,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处置方式[12] 不良贷款清收分类 - 清收分为表内清收(未核销贷款)和表外清收(已核销贷款)[13] - 催收方式包括自主催收、委外催收、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和诉讼催收[13] 以物抵债的特点与风险 - 以物抵债是以非现金财产抵偿欠款,可阶段性降低不良贷款,但后续存在处置风险(如资产贬值、保管成本)[14] - 财政部规定抵债资产原则上不能对外出租[14] 不良贷款转让机制 - 转让是指银行将不良贷款以折扣价卖给专业处置机构,购买方后续收回款项全部归己[16] - 与委外清收不同,转让是彻底出售而非委托代理关系[16] 重组与证券化的特点 - 重组是通过合同变更(如延长期限、调整利率)缓解借款人暂时性困难,但短期内对控制不良帮助有限[18] - 不良贷款证券化本质是融资手段,但并非优选处置方式[20]
《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发布——不良贷款处置紧迫性加强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趋势 - 2022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计小幅上升 50.23%受访银行从业人员持此观点[1] - 不良资产风险尚未完全暴露 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可控但需持续关注[1] - 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率或上升 民营房企受冲击较大但个别大型房企风险基本可控[1] 中小银行风险状况 - 城商行与农商行不良率显著高于行业 2021年三季度末分别为1.82%和3.59% 远超商业银行整体1.75%水平[1] - 上市城商行需稳妥推进不良处置 需汲取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高风险案例教训[2] - 规范公司治理是中长期化解风险关键 被视为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 不良资产转让成为主流选择 45.58%受访者认为这是最主要处置方式[2] - 其他处置方式占比分别为坏账核销26.05%、清收和债务重组12.56%、债转股3.26%[2] - 转让方式可快速降低不良率但需牺牲回收率 创新方式如资产证券化作用日益凸显[2] 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挑战 - 转股定价难成为核心障碍 信息不透明导致企业与金融机构价值判断存在分歧[3] - 不良贷款定价遭遇较大折扣 挫伤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3] - 需建立合理定价机制 完善法治化债转股运作框架[3] 机构角色与市场格局 - 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仍是处置主力 商业银行更青睐此类买方[2] - 地方AMC和互联网平台扮演补充角色 跨周期逆向调节功能需强化[2] - 疫情多点散发加剧风险暴露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坚守风险防火墙定位[2]
大众汽车金融关于2024年河北安宜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70户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分行1234笔不良贷款转让,未偿本息总额7909.46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7-31 15:03
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基本信息 - 交易基准日为2024年5月31日 未偿本金总额76,932,993.83元 未偿利息总额2,161,612.48元 未偿本息总额79,094,606.31元[1][2] - 涉及资产1234笔 借款人270户 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812天 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余额292,942.99元[1][2] - 五级分类全部为损失类 共计1234笔 且全部为已核销状态[1][2] 担保与诉讼情况 - 担保方式为抵押969笔 保证加抵押265笔[2] - 诉讼状态为终结本次执行669笔 未诉讼381笔 已判决未执行142笔 执行中41笔 其他1笔[2][3] 资产处置安排 - 计划于2025年8月8日10:00进行竞价 起始价格为278.50万元 加价幅度为5.00万元[3] - 转让方为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资产涉及河北安宜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70户借款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