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不良贷款

搜索文档
监管鼓励下不良资产转让提速:年内15家消金公司转让超160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21:21
具 体 到 单 个 资 产 包 , 因 资 产 违 约 时 长 、 借 款 人 群 等 要 素 存 在 差 异 , 转 让 价 格 分 化 明 显 。 例 如,中银消金2 0 2 5年第3 1期个人不良贷款的未偿本金总额为1 7 2 5 . 7万元,公开竞价起始价为 3 0 3万元,约为1 . 8折;而湖北消金2 0 2 5年第4期的1 . 4亿元个人不良资产包,公开竞价起始价 仅为1 8 8万,转让折扣低至0 . 1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消金公司加快"出清"不良贷款,不仅能降低催收、诉讼等运营成本,还 能快速回笼资金,缓解资本压力。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监管部门强化风 险化解要求,通过多项举措提升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2 0 2 5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着重从受让方层面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市场发展,先后出 台《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 提升监管质效指导意见》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鼓励资产管理公司(AMC),在风险可控、商业 可持续前提下,加大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力度,以改革方式化解风险。 在监管机构大力鼓励不良资产转让的政策导向下,今年以 ...
个贷不良2.0时代的进阶:AMC如何迎接个贷不良新风口?
中诚信国际· 2025-07-15 17:3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个贷不良市场规模增长快,为AMC带来新业务机遇,监管政策构建了监管体系;个贷不良市场受让方呈“地方AMC主导+全国性AMC突破”格局,不同处置模式回收效率分化;AMC处置采用科技赋能及多元手段,但面临估值难等难点,需多维发力提升回收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个贷不良行业相关监管政策 2021 - 2024年颁布多项政策,开启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扩大参与机构和资产范围,规范业务流程,拓展AMC收购来源,构建了完善监管体系,既推动市场发展又保障规范运行,但个贷不良特点给AMC开展业务带来挑战 [6][7] 个贷不良的市场规模和特征 受多种因素影响,信用卡透支、消费类不良贷款规模增长快,为AMC提供业务蓝海。自试点开启至2024年末,银登中心累计挂牌个贷不良资产包1314个,未偿本息合计3481.03亿元,2021 - 2024年挂牌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53%,2024年成交573单,成交额1583.5亿元。受让方呈“地方AMC主导+全国性AMC突破”格局,2024年地方AMC受让规模达1639.5亿元,占比72.6%。参与个贷不良业务的AMC业务规模和处置能力提升,但面临高投入、低收益、合规风险等挑战 [10][11][16] AMC处置个贷不良的主要模式 AMC处置模式分传统和创新模式,传统包括催收、法律诉讼等,创新包括资产证券化等。不同处置方式回收率有差异,自主清收收益率高但要求高,委外催收可提升效率但有合规风险 [20][21][22] AMC处置个贷不良的案例分析 海德资产采用“不良资产处置+金融科技”模式,覆盖全流程,提升处置效率,2023 - 2024年个贷不良业务净收益占营收比重超90%;滨海正信通过基金设立、资产包收购等策略形成可复制模式,但需平衡合规与效率;浙商资产与金融科技公司、政府机构合作处置个贷不良,提升了处置效率和回收率 [26][30][34] AMC处置个贷不良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AMC面临估值难度大、经验不足、司法执行难、合规风险、资金与盈利压力、科技能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科技赋能数据管理、深化司法协同、创新估值定价模型、引入多元资金、共建生态链等方式解决,实现金融风险化解与业务盈利双赢 [37][38][41]
大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流拍背后:价格走低,专家称供需失衡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19:31
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活跃度 - 上周以来银行和消金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公告超50条,涉及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透支 [2][3] - 平安银行发布8条转让公告,未偿本息总额超18亿元,最大单笔7.15亿元来自上海分行 [3] - 浦发银行转让两单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未偿本息27.44亿元,借款人平均年龄41岁 [3] - 中原银行转让4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未偿本息3.94亿元,平均逾期超500天 [3] - 消金公司中银消金单日发布20条转让公告,未偿本息19.05亿元 [3] 一季度市场成交规模激增 - 一季度批量个人不良贷款成交规模370.4亿元,同比增8.6倍 [4] - 个人消费贷不良成交268.2亿元,同比增785.15% [4] - 信用卡透支不良成交51.9亿元,同比增879.25% [4] - 个人经营贷不良成交50.1亿元,同比增568% [4] 市场活跃原因分析 - 银行不良处置压力加大,加速处置以降低风险和资本占用 [5] - 政策试点成熟推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范化 [5] 资产包流拍与价格下行 - 近期转让公告中大量资产包为重新挂牌,显示流拍现象普遍 [6] - 浦发银行两单资产包重新挂牌后起始价分别下调561.88万和572.51万元 [6] - 中银消金某资产包起始价从64万降至58万元 [6] - 一季度平均折扣率4.1%,低于去年四季度的4.6%-5.8% [7] - 平均本金回收率6.9%,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3%-9.4% [7] 供需失衡与行业建议 - 市场供需失衡导致资产包价格持续走低 [6][7] - 银行需加强不良贷款筛选和合理定价 [7] - 受让方需提升估值、风险评估及催收能力 [7]
银行加大力度转让个人不良贷款,透露出什么信号?
凤凰网财经· 2025-03-12 20:52
银行业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趋势 - 银行业近期频繁转让个人不良贷款 平安银行3月11日公告拟转让信用卡透支类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1.19亿元 起始价700万元 [1] - 2025年2月27日至3月11日期间 多家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达112.13亿元 其中信用卡透支类18.6亿元 个人消费及经营类93.22亿元 [1] - 转让规模显著增长 2024年一季度同类业务总量仅43.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30.3亿元 个人经营类7.5亿元 信用卡透支5.3亿元) [1] 转让业务特征分析 - 转让起始价深度折价 平安银行某资产包未偿本息4.04亿元对应起始价1692万元 折价率95.81% 民生银行某资产包未偿本息2.36亿元对应起始价1890万元 折价率91.99% [1] - 2025年2月27日至3月11日期间 披露项目的平均起始价6.23亿元 较未偿本息总额折价94.44% [2] - 资产包质量影响定价 逾期时间长 回收难度大的不良贷款导致起始价偏低 [2]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监管试点范围扩大 2022年12月第二批试点新增政策性银行及多地城商行 农商行 首批试点仅涵盖6家国有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 [2] - 机构处置方式转变 更多银行选择批量转让提升效率 而非依赖自身催收 [1] - 经济周期影响需求 信用卡业务不良资产增多推动转让需求 借款人信用状况恶化是主因 [1]
银行不良个贷转让迎来市场活跃期
互联网金融· 2025-03-10 18:01
银行不良个贷资产转让市场活跃度提升 - 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在银登中心上架2025年首批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 涉及5个信用卡透支资产包 合计未偿本息总额超过6亿元 [1] - 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 债权金额共1.60亿元 预计竞价时间为2025年3~4月 [1] -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平安银行 江苏银行 中原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正在银登中心平台寻求转让个贷不良资产 [1] 政策推动市场快速发展 - 2021年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 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 [2] - 政策后续放宽允许银行向非持牌机构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 并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纳入试点范围 [2] - 2023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明确将"重组资产"纳入不良统计口径 加速银行出表需求 [2] 市场交易数据与价格趋势 - 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挂牌成交单数812单 成交额合计2258亿元 [2] - 多家银行以"骨折价"转让不良资产 平安银行2025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2.07亿元 转让起始价422万元 相当于0.2折 [2] - 2024年四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为4.8% [3] 市场参与主体与竞争格局 - 股份制银行是主要出让方 受让方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为主 [3] - 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转让价格进一步下降 [3] 业务对银行的积极意义 - 帮助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 改善资产负债表健康度 [4] - 快速回笼资金 优化资产流动性 资金可重新投入新贷款业务或其他盈利性项目 [4] - 降低银行在不良贷款管理环节的投入 减少管理成本 [4] 未来市场发展前景 - 个贷不良业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有望吸引更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 [4] - 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和政策环境优化将拓展更广阔的业务边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