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木版年画
icon
搜索文档
刘宁到开封市部分县区调研检查秋粮生产、项目建设等工作
河南日报· 2025-10-03 19:00
农业与粮食生产 - 秋粮生产进入关键期 全省正积极组织秋收工作[3] - 加强农机改造调配 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抢抓降雨间隙进行玉米 花生等秋作物抢收抢烘抢晒[3] -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压茬推进秋种秋管 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3] 食品加工产业 - 通许县是全国最大酸辣粉生产加工基地 正在建设淀粉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0.5亿元[5] - 淀粉产业园建成后将打通从红薯种植 淀粉加工到酸辣粉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条[5] - 企业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 做强食品加工业 不断创新技术迭代产品 构建完整高效供应链体系[5] 文旅产业发展 - 深度挖掘宋文化 运河文化等独特价值 加大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5] - 推动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5] - 节日期间文旅消费市场升温 需做好管理疏导 提升服务质效 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5] 区域经济发展 - 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郑开同城化发展等战略机遇[6] -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建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6]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6]
兔儿爷、木版年画、扬州绒花 “长城脚下见非遗”活动启幕
新京报· 2025-09-24 10:46
活动概况 - 活动由三家机构联合主办,于9月23日在古北水镇启幕[1] - 活动主题为“长城脚下见非遗”,将景区化为“可触摸的非遗博览园”[1] 活动内容与规模 - 现场展示兔儿爷、鲁班枕等五十余项非遗技艺[1] - 设置百场分散式节点演艺与集中型展演[2] - 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位非遗传承人参与[2] - 非遗传承人通过演出、教学、展销等多种形式让非遗融入景区[2] 特色演艺与亮点 - 夜幕下有火不思与马头琴演奏、陕北秧歌、鱼龙灯巡游、杨氏太极拳等非遗演出[1] - 日月岛广场作为“长城非遗剧场”,有浙江长兴百叶龙表演[1] - 压轴节目为400架无人机大秀,以司马台长城为天幕呈现非遗元素[1]
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融入中赋能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彩
大众日报· 2025-06-15 08:34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山东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推出千余场文博主题活动,展现历史文化资源并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2] - 山东博物馆举办鲁绣体验活动,让参与者学习基本针法与构图 [2] - 山东博物馆同期推出"馆藏清代五体书法展"和"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两大展览,分别展出55件套书法珍品和70余件文物 [2] - 山东省备案博物馆达839家,其中774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2] 非遗传承与体验 - 全省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3]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和街区,指导公众体验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 [3] - 山东省文化馆举办非遗文创市集、剪纸精品展等多项活动 [3] 考古与自然保护 - 山东省将在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主场活动,成立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并发布考古研学地图 [3] - 东营市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揭牌,公布丹顶鹤、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的最新繁殖数据 [3] - 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繁殖数量创历史新高,达233巢536只,累计繁殖4260只 [3] - 黑嘴鸥繁殖种群达9810只,数量稳定在1万余只 [3]
“塞上湖城”结缘“京西古道” 银川近200种特产进京展销引客5.2万人次
中国经济网· 2025-06-04 15:37
活动概况 - 宁夏银川市携枸杞、葡萄酒等近200种农特产品、美食及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1] - 3天展期吸引5.2万人次参观,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突破11.8万元 [1] - 活动主题为"神奇宁夏京遇银川给心灵放个假",聚焦农商旅产品展销与城市品牌推介 [1] 核心展销内容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展区成为焦点,龙谕、志辉源石等酒庄产品引发市民品鉴热潮 [1] - 宁夏美食餐车展示手抓羊肉、羊杂碎、臊子面等特色食品,现场人气高涨 [1] - 非遗文创展区呈现贺兰砚雕刻、草编工艺品、木版年画等传统工艺 [1] - "妙选银川"农产品与"川行百味"美食品牌结合,推动塞上风味进入首都市场 [1] 区域合作价值 -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京西文旅地标,为银川产品提供优质展示平台 [2] - 京宁合作通过特色产品推介实现"产地与市场双向奔赴",促进互利共赢 [2] - 活动强化了银川"塞上湖城"城市品牌形象,突出贺兰山与黄河孕育的物产优势 [1][2]
让“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越叫越响
郑州日报· 2025-05-20 08:38
文旅融合创新 - 郑州通过"城市考古体验课堂"、文创咖啡、甲骨文街舞秀等创新形式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吸引大量观众参与 [1] -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连续6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嵩山景区成为展示中原文明发展全过程的窗口 [3] -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累计超4000场,观众突破600万人次,被列为文旅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重点项目 [6] 文化IP打造 - 郑州构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三大城市IP,其中黄帝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核心标识之一 [3][4] - 少林武术通过"当少林遇见吴哥"等国际交流活动实现全球化传播,登封武校常年驻训数万名学员 [5][6] - 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举办540余场活动,线上线下受众超2200万人次,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8] 文化消费升级 - 2024年郑州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47场,观众约96万人次,票房收入达10亿元 [9] - 建成180个上等级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1365个乡村文化合作社,累计开展活动超万场,惠及群众200万人次 [8] - 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大剧院等文化地标年均举办大量高端演艺活动,显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9] 历史资源活化 - 新密李家沟遗址(距今1万年)、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河洛古国"(距今5000年)等考古发现实证郑州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2] - 具茨山岩画、荥阳青台遗址丝织品等文物印证黄帝文化在郑州的深厚根基 [3]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系统展示郑州"千年商都"的历史脉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