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家乐
icon
搜索文档
在绿水青山中雕刻金山银山的年轻人(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0
生态转型与绿色发展实践 - 湖北宜昌兴发集团从传统磷化工转型至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和新能源赛道,开发出15个系列591种新材料产品[12] - 有机硅产业板块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利用磷化工副产物氯甲烷变废为宝生产有机硅产品[12] - 2018年以来公司封堵沿江排污口,拆除32套化工装置,污染物排放削减30%,腾退岸线进行复绿[12] - 有机硅产品从基础聚合物向下游延伸,开发出泡棉、气凝胶毡等新产品提升附加值[13] 葡萄酒产业链发展 - 宁夏闽宁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7.5万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9.6亿元[15] - 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5%,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5] - 发展葡萄酒观光深度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带动旅游经济[16][17] - 当地农户转型为技术工人,部分成为酿酒师或品酒师,务工收入显著增加[14] 林业生态旅游转型 - 黑龙江伊春溪水林场停伐后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增至40多家形成"农家院一条街"[18][19]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4%,活立木蓄积量达126万立方米,野生动物数量明显恢复[19] - 代表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收入远超伐木时期[18] 采煤区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 徐州贾汪区将采煤塌陷地改造为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达Ⅲ类标准[20] -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700万元[21] - 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景区员工月收入达5000元[21] 生态茶园科技创新 - 武夷山建成5000亩示范性生态茶园,带动2万亩茶园生态种植,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23] - 采用绿肥轮作、茶梗覆盖、复合种植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22] - 研发茶叶摇青机器人、智能采茶机等设备,推动传统制茶工艺数字化[24]
陕西:城乡“一盘棋”携手共发展
陕西日报· 2025-08-02 08:48
城乡融合发展 - 陕西通过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1] - 城乡各行业活力显著,包括农业合作社、技能培训就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经济活动 [1] - 县域经济成为城乡融合核心抓手,83个县(市、区)2024年GDP达1.68万亿元,占全省47.3%,同比增长6.4% [7] 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 - 大荔县冬枣产业成为出口亮点,26家企业累计出口1200余吨,销往10余个国家 [3] - 大荔县以冬枣、生猪、蔬菜、渔业4条产业链为主,强化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 [4] - 丹凤县通过电商政策支持孵化直播团队,推动葡萄酒等特色产品线上销售 [4][5] - 各县聚焦"土特产"升级产业链,改革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园区和"千万工程" [6] 城乡要素流动与基础设施 - 陇县雷音山景区因道路硬化(陇三路57.355公里)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长 [8][9][10] - 陕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3万公里,实现100%乡镇通客车和通邮,"农村公路+"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10] -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盘活农村资源,2024年前7月完成687笔交易,总成交额18.87亿元 [10][11] 公共服务与城镇化建设 - 外来务工人员享受跨区域医保和子女公办教育,户籍和社保制度改革提升市民化质量 [13][14] - 蓝田县通过政府补贴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推动二层楼房建设 [14] - 2024年陕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7%,卫生厕所83.1%,集体经济强村占比提升至12.3% [14] - 计划新建50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巩固现有503个省级示范村成果 [1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首战必胜”代代相传——重访韦岗战斗所在地
新华社· 2025-07-22 17:48
历史事件与纪念 -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带领下于韦岗伏击日军,战斗持续半小时并以极小代价歼灭敌人[1] -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及陈列馆记载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首场胜仗,2024年陈列馆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1][2] - 该战斗虽规模不大,但提升了新四军威信并为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1] 区域经济转型 - 韦岗地区曾依赖农业和采矿业,矿石开采导致严重扬尘污染[1] - 当地关停29家小水泥厂、小轧石厂和小石灰窑,同步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1] - 裸露岩壁复绿、河道清淤后生态显著改善,白鹭等生物回归[1] 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 - 村集体整合土地创办合作社,发展莲藕、草莓、西瓜等特色种植[2] - 打造红色文旅路线,串联初心主题园、非遗展示与战斗遗址,形成红色研学路线[2] - 村民计划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结合农产品采摘与红色故事传播[2] 精神传承与社会影响 - 小学生、长三角驴友团及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定期到纪念碑开展纪念活动[2] - 当地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实现"战斗胜地"的可持续发展[1][2]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堰河村:280块石头铺平“穷山沟”的致富振兴路
新华社· 2025-07-04 10:23
乡村发展模式 - 堰河村通过竹林议事会形式凝聚村民共识,1993年制定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实现从砍树卖柴到生态种植的转型[5] - 建立"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和"三会治事"决策机制,2024年完成300余栋民房立面改造仅用4个月[6] - 形成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工作措施,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400万元[6][8] 产业转型升级 - 从7麻袋茶叶收入7000元起步,发展至上千亩生态茶园,并延伸种植杜仲等经济林木[6] - 形成120家标准化农家乐和民宿,打造"堰河香"农产品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8] - 2024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催生咖啡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8] 生态治理成效 - 村民全面改用电能/液化气替代木柴,采用生物肥料,实现垃圾三分类回收处理[4] - 秃山复绿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形成"避暑经济"[2][4] - 环境改善带动返乡创业潮,2024年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完成[8] 文化传承创新 - 保留280块石头议事传统符号,成为凝聚发展共识的精神载体[1][5] - 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结合,建设古香古色廊桥石门等景观[2] - 通过直播等数字化手段传播乡村文化,拓展土特产销售渠道[8]
又回三建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基础设施建设 - 重庆市丰都县三建镇新场镇占地0 5平方公里 包含39栋居民安置房和5栋政府、医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房 已投用3年 [1][3] - 新场镇规划大气、宽敞明亮 与过去三建乡的贫困落后形成鲜明对比 [1][3] 产业发展 - 三建镇竹笋产业基地面积达7000多亩 去年务工收入近200万元 [3] - 当地采用糠壳保温保湿技术提前出笋 提高效益 工人日均挖笋500-600斤 按斤计费收入高于外出务工 [3] - 新场镇建有6000立方米冷库 竹笋加工后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餐饮店 笋根用于养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3] 乡村旅游 - 绿春坝村发展农家乐 周末每家日均接待10多桌游客 主要来自重庆主城区 [4] - 配套建设花卉苗木园、采摘体验园等设施 提升游客体验 [4] - 民宿创业者彭红娟改造闲置老宅 入住需求旺盛 出现一房难求现象 [4]
最会享福的打工人,把农家乐爆改成五星度假村
虎嗅· 2025-05-02 17:47
文章核心观点 五一假期打工人度假模式多样,农家乐成为兼顾躺平和度假的高性价比选择,受年轻人和部分中产青睐,还能让不敢gap的年轻人获得身心放松和回归职场的斗志 [2][7][22] 打工人度假模式 - 五一假期打工人度假模式分两种,一种去各地景点,一种家里游 [1] - 懂性价比的打工人选择农家乐作为五一目的地 [2] 农家乐优势 成本与便利性 - 去城市周边农家乐是轻量级旅游,无需承担机票酒店溢价,不必请人照顾宠物,开车两小时可达,可当天往返 [3] - 农家乐价格便宜,如杭州周边150元一人包吃包住,北京郊区部分农家乐配套丰富 [6] 体验与环境 - 农家乐有亲近自然体验,是野奢酒店、巴厘岛、阿那亚平替,能让人精神逃离都市生活 [7][9][13] - 如今农家乐多由年轻人经营,装修精致,娱乐配套丰富,拍照出片 [14] 假期优势 - 农家乐在假期不涨价,人流量松散,是反向旅游选择 [15] - 人多去农家乐可将宅院改成私人庄园,避免拼房尴尬,老板贴心准备三餐 [16] 农家乐对年轻人的意义 - 年轻人在农家乐有回家感觉,无需做攻略,能吃家常菜,老板准备菜品丰富 [17][18] - 打工人想回归旷野又怕职业断档,去农家乐是理想折中方式 [20][21] - 去农家乐能让人享受自然,缓解工作焦虑,还能重燃在大城市生活斗志 [22]
特写|葛洲坝坝首第一村石头山上开出“致富花”,游客和创业者都来了
新浪财经· 2025-04-29 12:47
牛扎坪村转型发展 - 牛扎坪村从"荒石包"转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通过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融合农耕体验 农家乐 户外活动等业态 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3][6] - 2023年该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成为宜昌城市后花园 吸引返乡创业者 "95后新农人" 工艺美术大师等群体 [3][11] 花木城产业建设 - 花木城一期投资950万元于2021年5月运营 二期投资1200万元于2023年9月建成 吸引8省市客商入驻 经营花鸟鱼虫 三峡奇石 雕刻景观等业态 [9] - 花木城2024年为村集体创收80万元 提供近200个村民就业岗位 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 [11] - 配套布局养心谷 兰草谷 星空谷等农文旅项目 目标建成辐射川东鄂西的区域性花卉苗木集散中心 [9] 多元化业态发展 - 形成"文花果食"产业矩阵 包括水果蔬菜基地 民宿 农家乐 村咖等 网红农家乐节假日一座难求 [11][15] - 工艺美术师李长庚利用黄栌树根创作根艺书法作品 成为特色文化产品 [9][11] 年轻创业者案例 - "95后"王皝流转土地种植大球盖菇 年产量约5000-6000斤 通过短视频和电商直播拓展销路 并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 [12] - 创业者选择牛扎坪因区位优势(距城区20分钟车程)及成熟业态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培训 比赛等创业服务 [12] 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 - 2015年村党委争取三峡集团支持建设蓄水池和观光大道 解决无水无路困境 [6] - 葛洲坝电厂捐赠退役水力发电机转轮作为地标 吸引游客打卡 [5][8] - 利用修建葛洲坝遗留的废弃采石场改造为花木城 实现资源再利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