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画像

搜索文档
八项政策措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高水平金融开放向深向实
金融时报· 2025-06-23 09:42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覆盖金融基础设施、跨境投融资、结构性货币政策创新等领域,旨在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与风险防控能力 [1] - 政策传递中国金融治理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的信号,围绕规则设计和制度保障展开 [1] - 八项政策几乎全部以上海为先行区域,体现其在"制度供给—规则实验—全国推广"中的核心功能 [8]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汇集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等各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强化信息透明度和风险监测 [2] - 交易报告库是"后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经验显示其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优化征信市场布局,2024年个人征信机构已提供各类征信服务700多亿次 [3] - 目前有百行征信、朴道征信、钱塘征信三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与征信中心协同发展 [3] - 强化数据科技赋能,深挖数据要素价值,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质量 [4] 跨境金融政策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5]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 [5] - 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试点提升跨境支付结算效率,某商业银行"离岸贸易区块链信用证"将单据核验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 [6]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启动"跨贸再融"业务试点,通过再融资支持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 [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凸显上海"先行先试"地位 [8] - 上海试点形成的制度成果如"离岸贸易主体白名单管理""跨境资金池便利化"等已向全国辐射 [9]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批复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方案及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8]
央行将设立个人征信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个人征信产品
华夏时报· 2025-06-19 17:17
政策动态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8项重磅金融政策,包括设立个人征信机构以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个人征信产品 [2] - 新征信机构设立将加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举措协同提升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 [2] - 央行推动征信市场向"政府+市场"双轮驱动转型,引入技术领先的市场化机构提升数据时效性和精准度 [3] 行业影响 - 多元化征信产品打破传统单一模式,优化金融机构风控模型并降低金融风险 [3] - 差异化服务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为缺乏征信记录但具备还款能力的群体提供包容性评估 [3] - 个人征信牌照或加快发放,推动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双轮发展 [4] - 2024年个人征信机构提供信用评分、反欺诈等服务超700亿次,数据库覆盖11.6亿自然人和1.4亿企业 [6] 现存挑战 - 行业存在数据孤岛现象,部门间数据格式不统一且共享不足,导致数据碎片化 [5] - 服务集中于信贷审批领域,电商交易风险评估等场景应用不足 [5] - 头部机构主导但区域覆盖失衡,替代数据整合不足且区块链技术应用待深化 [4] 未来方向 - 覆盖缺乏传统信贷记录的群体,整合公共与市场数据,运用AI与隐私计算升级风控能力 [5] - 深耕供应链金融等B端场景,延伸至租房等C端非金融服务领域 [5] -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颁布后,增设个人征信机构促进征信业市场化、法治化与科技化 [6] 市场现状 - 我国已建成全球数据规模领先的公共征信系统,批设百行征信等3家市场化机构 [6] - 2024年信用报告查询服务达67亿次,征信体系成为网络平台不可或缺的环节 [6] - 央行系统性优化征信市场架构,发展多层次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覆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