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

搜索文档
全球最大的老赖:欠中国65000万亿,平均欠每人4600元,拒绝归还?
搜狐财经· 2025-09-14 19:50
很多人或许觉得,反正追责难度大,时间久,债务拖下去没什么大不了。这种心态背后,实际上是对诚信与责任的 严重忽视。逃避债务,显然是对社会公正与经济秩序的背叛,损害的是每个人的信任基础。 面对这个庞大的债务黑洞,如何解决?最直接的办法是"还钱"。但,要想让债务人承担责任并不容易。这不仅是一 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如果中国不通过法律途径去追责,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就会崩塌,债务危机将成 为常态。 当然,解决过程会非常艰难。追责不仅要涉及庞大的利益链条,还可能遭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复杂因素。但无论 如何,不能让这个"老赖"再逃下去。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后果将不堪设想。 你可能会想,这些问题和你无关。可是,4600元的债务,虽不算天文数字,但当它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负担时,后 果就不容小觑。这不仅仅是个数字游戏,而是关乎商业信誉、社会秩序甚至是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句话听起来耳熟能详,但偏偏有些人不打算按规则来。 65000万亿,这个数字比很多国家的GDP加起来还要多。为了形象点,你可以这样理解:2023年中国GDP大约是17 万亿,而这个债务是它的近4倍!如果把这些债务分摊到中国14亿人头上 ...
经营主体失信信息分类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2:34
经营主体失信信息是社会信用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确认惩戒对象、开展失信惩戒、实施信用修复 的基础。本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及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配套标准,旨在解决经营主体失信 信息分类和管理的规范化问题,消除跨部门失信信息分类差异,打通公共管理部门与市场机构间的数据 壁垒,为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供标尺,为实施联合惩戒、开展信用修复提供统一数据基础。标准 确立了经营主体失信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给出了失信信息的范围、分类体系架构、编码规则、分类及 代码等相关信息,适用于对经营主体失信信息的分类与使用。 原标题:《经营主体失信信息分类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中新网9月10日电据"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制定发布《经营主体失信信 息分类指南》(GB/T 46276-2025)国家标准,为强化对经营主体失信信息的统一分类、失信行为的多部 门联合监管提供操作指南。 延伸阅读: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委托合同示范文本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指南 市场监管总局修订三项信用监管国家标准 《经营主体 ...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责编:牛镛、岳弘彬)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林丽鹂)市场监管总局近日组织制定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 (GB/T 46278—2025)国家标准,推动评价信息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助力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标 准规定了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内容及指标设置,适用于开展个体工商户 信用评价活动。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10 版) 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旨在发挥信用价值,助力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适合个体工商户发展特点的金 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和覆盖面,提高贷款精准性和便利度;同时也将为实施分型分 类精准帮扶,加大"个转企"探索力度,鼓励、支持、引导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既是落实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要求,也是解决 当前个体经济蓬勃发展面临融资贵、融资难困境的现实需求,将为开展柔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助企 纾困、实施个体工商户精准帮扶提供标准助力。 ...
助力解决个体经济融资难 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国家标准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12 05:58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既是落实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要求,也是解决 当前个体经济蓬勃发展面临融资贵、融资难困境的现实需求,将为开展柔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助企 纾困、实施个体工商户精准帮扶提供标准助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林丽鹂)市场监管总局近日组织制定发布《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 (GB/T 46278—2025)国家标准,推动评价信息有序共享和高效利用,助力个体工商户信用融资。标 准规定了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指标建立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内容及指标设置,适用于开展个体工商户 信用评价活动。 开展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旨在发挥信用价值,助力金融机构开发和提供适合个体工商户发展特点的金 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和覆盖面,提高贷款精准性和便利度;同时也将为实施分型分 类精准帮扶,加大"个转企"探索力度,鼓励、支持、引导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 ...
为失信者“重生”提供法律保障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14:04
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针对失信乱象滋生的局面,在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八部 门联合出台《"构建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中办、国办陆续发文,市场监管部门开展 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司法机关依法严惩"老赖",打出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组合拳"。据 统计,自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有1710万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和限 制消费压力,自觉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新纳入失 信被执行人名单人数同比呈下降趋势。 惩戒失信主体,固然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这个群体纳入"黑名单",让其付出寸步难行的 昂贵成本,方能有所震慑。但是,一旦上了失信黑名单就下不去,也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应当看到, 过罚一致是行政处罚法确立的基本法律原则,要求"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 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倘若信用被永久剥夺,对任何失信主体来说,都将是 难以承受之重。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纠正了错误行为的失信主体,允许其在适当条件下恢复原有信用, 他们才能更好地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对其他潜在主体,这 ...
《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
搜狐财经· 2025-08-13 15:13
产权与信任体系 - 产权清晰度提升促进企业投资意愿增强 [4]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商业交易成本并强化合作效率 [4] - 信用机制营造"说到做到"的商业文化环境 [4] 评比型治理模式 - 文明城市及最佳营商环境等评比推动地方政府服务升级 [4] - 合理设计的长效激励机制加速地方产业升级进程 [4] - 治理模式重点在于持续激励而非短期排名竞争 [4] 绿色转型与金融创新 - 绿色金融与碳中和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核心要素 [4] - ESG披露及CCUS技术重塑全球资本流向与规则体系 [4] - 中国正通过市场化方式加速对接国际标准 [4] 生成式AI技术应用 - 生成式AI具备优化定价与提升产业效率的潜力 [5] - 技术落地需同步具备算力、数据及算法三大基础要素 [5] - 盲目跟风投资可能导致技术泡沫风险 [5] 高质量发展转型 - 经济发展模式从"投物"转向"投人"的战略转型 [5] - 教育、医疗及社保等软实力升级成为经济持续增长新引擎 [5] - 长期投入与精准机遇把握将成为竞争关键因素 [5]
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法治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44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框架 - 党中央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重大战略决策 已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等法规文件 法治基础持续夯实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五统一、一开放"核心要求 包括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 - 当前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制度完善/设施联通/要素市场突破/规模效应显现 但仍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基础制度不完善/要素规则不健全等问题 [1] 政府与市场关系优化 - 需明确政府行为边界 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执法标准不统一等现象 [2] - 强化法治约束机制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刚性要求 完善反垄断执法约谈机制 严查行政权力滥用行为 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形成震慑 [3] - 推动招标投标法修订 加强中标公平性审查 实现全流程公开管理 统一跨区域监管标准与执法衔接 [3] 市场经济制度完善 - 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仍存短板 如产权保护薄弱/准入标准不一致/信用监管不健全等 [4] - 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统一涉产权纠纷执法司法标准 平等保护各类主体权益 [5] - 推行"全国一张清单"市场准入模式 放宽新业态准入 优化企业破产退出机制 加快社会信用立法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5] 要素市场化改革 - 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市场框架已建立但规则待完善 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 [7] - 劳动力要素改革需健全城乡统一市场 修订户籍相关法规促进流动 [8] - 数据要素需加强立法明确交易规则 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同时对接国际规则优化营商环境 [8]
税信双向赋能,成都锦江“纳税信用+企业信用”培训为企业注入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7-25 20:45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由成都市锦江区税务局与成都信用协会联合主办,主题为"锦信护航·增信赋能",旨在通过培训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1] - 活动背景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助力成都建设国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3] - 纳税信用被视为企业的"经济身份证",不仅是守法"成绩单",更是获取政策红利和金融资源的"金名片"[3] 活动内容与形式 - 活动吸引了来自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物业服务、城市运营、汽车销售与服务、医疗与大健康、零售消费与资本投资等行业的40家"头雁"企业参与[3] - 锦江区税务局业务骨干深度解读了《纳税信用缴费管理办法》政策要点,包括修订背景和主要修订内容[3] - 成都信用协会副秘书长许朗围绕企业信用修复流程、综合信用评价指标和信用等级失分点等内容,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4] 企业参与反馈 - 企业代表积极提问,关注点包括"C级纳税人如何重回B级"、"失信行为记录消除"和"提升纳税信用方式"等问题[4] - 税务干部与信用专家现场解答企业各类难题,获得企业好评,有代表表示"原来纳税信用也能做'融资资本'"[4] - 活动为每家企业发放了《企业"纳税+信用"体检报告》,实现纳税等级、信用分值、风险提示"一页尽显"[4] 未来计划 - 锦江区税务局与成都信用协会计划在今年持续推出多期培训,形式包括定制课程、案例剖析、专家面对面和交流互动等[5] - 培训目标是让信用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5]
中国改革现场丨“信用代证”全国落地进入倒计时,一纸报告如何“瘦身”万千证明?
央广网· 2025-07-22 00:03
信用代证改革背景与现状 - 传统企业信用证明开具流程繁琐,需跑多个部门开具几十张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耗时数月且材料堆积如山[2][4] - 2023年前企业普遍面临"公章马拉松"困境,上市或投标需二三十种证明,涉及同等数量政府部门,存在标准混乱、部门间互不认可等问题[6] - 上海市率先试点改革,2017年在文化执法等4领域推行"N证合一",2023年覆盖41个领域,实现"一码通行"[8] 改革实施成效 - 上海市专用信用报告办理效率显著提升,单日办理量达108份,金融场景应用占比超40%[8] - 广东省累计出具近13万份信用报告,为企业节省超500万天办理时间[12] - "信用中国"网站日均访问量2亿次,信用报告日均下载量20万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主体100%覆盖[20]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上海市推出"定制化"信用报告,企业可自主选择证明事项范围和时间范围,满足差异化需求[10] - 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横向联通46个部委,纵向对接32个省级平台,归集数据超800亿条,建立自动化数据交换机制[14] - 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解决"万码奔腾"问题,实现跨部门数据关联映射,支撑"一码走天下"应用场景[20] 全国推广与未来规划 - 国家发改委要求2023年9月底前全国推行"信用代证",实现跨地区报告互认和一站式查询[20][21] - 各地形成特色模式:广东省出台首个区域性政策文件,浙江省覆盖个人/社会组织,北京市拓展至金融/商务/行政管理全领域[11] - "信用中国"网站将升级为全国信用报告互通平台,解决跨地区经营企业的多地域证明需求[21]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信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6 17:24
论坛概况 -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信用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于7月4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召开,主题为"创新信用技术·优化数字生态" [2] - 论坛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用领域国际高端对话平台,推动开放、包容、创新的信用生态体系,为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信用基础支撑 [2] - 参会人员包括国家及省市信用主管部门领导、信用管理领域专家学者、世界知名征信机构、500强企业、国内信用服务机构等300余人 [2] 政策与成果 - 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主任吴阿明强调社会信用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需应用创新技术提升服务效能 [4] -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唐建国介绍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包括信用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水平提升、信用服务业增长态势良好 [6] - 北京市下一步将激活信用数据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信用服务业生态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6] 地方经验分享 - 杭州市、珠海市、北京市通州区代表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信用赋能城市发展、数据跨境融合、碳信用与绿色金融等创新经验 [6] 专题研讨与对话 - 专家学者围绕"信用+数字经济""信用+AI""信用+职业技能"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7] - 信用服务机构分享数字时代个人征信行业发展、AI推动信用评级变革、信用促消费等实践案例 [7] - 对话环节探讨信用赋能新质生产力、信用服务行业机遇与挑战、信用立法等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7] 发布仪式 - "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E平台"启动建设,推动北京科技金融服务升级 [9] - 北京信用协会发布《北京市信用服务行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介绍行业发展现状 [9] - 北京广播电视台展示《诚信北京》栏目十年成果,北京市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启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