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宽信用

搜索文档
25Q2货政报告:信贷重结构,资金防空转
2025-08-19 22:44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银行业及金融体系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针对整体金融行业和宏观经济调控[1][3] * 公司未明确提及 但内容涉及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监督及信贷结构调整引导[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 货币政策基调从"结构性宽信用"转向"结构性稳信用" 淡化信贷总量增长 更关注社融 M2等金融总量指标[1][3] * 优化信贷结构 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进行调整 服务消费相比商品消费具有较大增长空间[1][4] * 重新强调防范资金空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并加强宏观视角对金融稳定总体形势的分析[1][6] * 时隔五年再次提及金融稳定再贷款 该工具用于处置金融风险(如2019年包商银行事件)并履行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责[1][6][7] * 利率政策强调加强执行监督和现场评估 通过提升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来降低实际经济成本 而非通过降息[1][9] * 汇率表述更为严厉 提出三个"坚决" 坚决纠正市场顺周期行为 坚决处置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以应对人民币贬值趋势[1][10] **其他重要内容** * 通胀观点维持不变 部分行业过度竞争及外需收缩扰动供需平衡并压制价格[11] * 资本市场表述淡化 未提及择机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及资本市场结构性工具 工作重心向实体经济倾斜[12][13] * 对债市影响多空交织 结构性稳信用偏利好 但未提国债买卖操作及强调利率政策执行偏利空 预计多空博弈加剧 整体震荡[13][14] * 对股市影响不大 因当前流动性充裕且结构性工具重要性降低[13][14]
八项政策措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高水平金融开放向深向实
金融时报· 2025-06-23 09:42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覆盖金融基础设施、跨境投融资、结构性货币政策创新等领域,旨在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竞争力与风险防控能力 [1] - 政策传递中国金融治理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的信号,围绕规则设计和制度保障展开 [1] - 八项政策几乎全部以上海为先行区域,体现其在"制度供给—规则实验—全国推广"中的核心功能 [8]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汇集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等各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强化信息透明度和风险监测 [2] - 交易报告库是"后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经验显示其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优化征信市场布局,2024年个人征信机构已提供各类征信服务700多亿次 [3] - 目前有百行征信、朴道征信、钱塘征信三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与征信中心协同发展 [3] - 强化数据科技赋能,深挖数据要素价值,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质量 [4] 跨境金融政策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5]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 [5] - 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试点提升跨境支付结算效率,某商业银行"离岸贸易区块链信用证"将单据核验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 [6]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启动"跨贸再融"业务试点,通过再融资支持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 [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凸显上海"先行先试"地位 [8] - 上海试点形成的制度成果如"离岸贸易主体白名单管理""跨境资金池便利化"等已向全国辐射 [9]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批复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方案及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8]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稳增长,提质量,抓改革
华泰证券· 2025-03-09 10:52
核心观点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体现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四个看点:结构性宽信用为背景、降成本为方式、泛科技等为抓手,相关板块估值支撑偏强;以居民增收等提振消费、以“两重”等扩大投资来稳增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等提质量;通过政策推动等促进股市健康发展抓改革 [3] - 建议关注AI+、通信、机械、港股服务消费、银行、具身智能、智能驾驶、低空经济 [3] 2025年政策基调 - 财政政策延续“更加积极”定调,明确更多定量目标和投向,4%赤字率目标为历史新高,政策节奏或更前置 [4] - 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定调,对楼市、股市仍有提及,降价是“宽信用”主要抓手,力度边际略增,是泛科技、消费、中小民企为主的结构性宽信用,权益市场相关板块估值或有支撑 [4] 传统领域 消费 - 大力提振消费升至重点任务首位,着力点在增加收入等方面,关注资金支持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较去年翻倍的以旧换新,消费电子等加力扩围品类是重点;关注边际新增的“入境消费”,航空、OTA、餐饮等是重点 [5] 投资 -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调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中央政府投资预算增加,关注加力支持“两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和民企参与度提升;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 [5] 新质生产力领域 发展抓手 - 新兴产业提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新增具身智能及6G(对应三大运营商);传统升级方面,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关注航空装备等,设备更新关注锅炉等高耗能、高排放设备;数字经济方面,人工智能+顺位最靠前,关注智能网联汽车等硬件终端及工业互联网等基建 [6] 选股思路 - 因地制宜首选各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区域的龙头,如低空经济关注深圳、合肥等进度靠前城市的龙头 [6] 金融改革与防风险 - 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多项表述,中期或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提升A股风险收益比,中长期资金偏好品种可逢低布局底仓 [7] - “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单独成段表述,强调分类化解风险,金融领域并购重组是值得跟踪的主题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