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类公募基金

搜索文档
多只债基提高净值精度,最多调至小数点后13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8:37
市场资金流动 - 上证综指站上3700点 A股成交量连续6个交易日超过2万亿 赚钱效应明显 [1] - 7月金融数据显示非银存款大幅多增 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2][3] - 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 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69万亿元 [3] 存款搬家驱动因素 - 存款活化 M1同比增长5.6% 较5月上升3.3个百分点 定期化趋势首次出现拐点 [3] - 股票基金热度提高 权益类公募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4]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 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是重要因素 [4] - 资本市场活跃 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 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 上交所开户数量相比5月增长26% [4] 历史存款搬家现象 - 2007年股改落地引发存款主动入市 2009年资金流向股票与房地产 2014-2015年资金流入股票与基金 2021年资金流向净值型理财与公募基金 2023-2024年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开启新一轮搬家 [5] 固收类产品赎回情况 - 7月以来54只基金或资管产品因大额赎回调整净值精度 部分产品精度调整至小数点后13位 [6][7][8] - 华安中债1-3年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等产品因大额赎回提高净值精度至小数点后5位至13位不等 [7] - 固收类产品赎回受股债市场跷跷板效应影响 机构投资者集中度过高也易引发连锁赎回 [8] 权益类市场动态 - 7月以来新成立基金中权益类数量占比超七成 逾50只权益类基金提前结束募集 [9] - 公募新发市场火热与A股走势强劲 投资者信心提升 权益类基金业绩较好有关 [9] - 寒武纪股价突破1000元 A股集体翻红超3600股上涨 [10]
中金:居民存款搬家潜力几何?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08:10
存款搬家迹象初现 - 存款活化且定期化趋势出现拐点 7月M1同比增长5.6% 较5月2.3%上升3.3个百分点 居民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未续投形成潜在入市资金 [1] - 股票基金热度提高 权益类公募产品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增速回升 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产品规模增长明显放缓 [1] - 券商保证金账户资金快速增长 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 存款进入股票账户是重要因素 [1] - 资本市场活跃 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 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 7月上交所开户数量较5月增长26% [2] 存款创造来源 - 财政投放贡献显著上升 财政对存款创造贡献从2023年底25%上升至当前53% 国际收支贡献从2023年1%上升至当前6% 实体信贷贡献从2023年73%下降至当前41% [15] - 信贷投放保持逆周期力度 信贷增速从2023年初12%下降至当前7% 国有大行贷款增速超过中小银行 主要投向国企 基建项目 新质生产力和普惠等政策性领域 [16] - 金融脱媒效应减弱 2024年金融脱媒对实体存款拖累约12万亿元 2025年7月缩减为8万亿元 固收类非银部门回流存款成为存款增长回升主要贡献 [16] 存款搬家驱动因素 - 居民风险偏好提升 政策改善长期经济预期 人工智能突破和新消费趋势形成新投资叙事 样本银行中高净值客户金融资产增速回升 [31] - 资产荒缓解 A股累计12个月平均回报达20% 历史上类似情形出现持续一年以上存款搬家和股市上涨行情 [31] - 美元走弱推动海外资金回流 中国大陆账户持有美国股票规模下降约600亿美元 海外资金进入股市获取较高收益 [32] - 实体投资预期偏弱 国企和民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3.5%和-1.5% 资金转向资本市场 [32] 存款搬家潜力测算 - 超额储蓄视角 2022-2024年居民形成超额储蓄规模约5万亿元 可能成为潜在入市资金 [45] - 存款到期视角 2025年到期1年期及以上居民定期存款规模约70万亿元 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7万亿元 重定价后利率下降约140个基点 [46] - 存款活化视角 假设M1增速上行至10% 后4个月居民活期存款净增约5万亿元 可能进入股市或用于消费投资 [46] - 非银存款视角 参考历史行情非银存款净增规模1-5万亿元 若增速从当前15%上升至20% 年内净增规模为1万亿元 IPO规模有限可能放大弹性 [47] - 综合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资金规模约5-7万亿元 可能高于2016-2017年和2020-2021年两轮行情 [47] 对银行业影响 - 存款搬家有利于银行息差扩张 居民存款活期化降低负债成本 市场和经济预期改善助推信贷需求回升 [48] - 银行代销基金等财富管理业务有望受益 债券可能受阶段性扰动但利率上行空间有限 [48] - 高股息收益率吸引力相对下降 但对险资等长期资金仍具吸引力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