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平线征程6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地平线吕鹏:智能驾驶发展注重节奏,应踩准“甜点位”
观察者网· 2025-07-16 12:57
行业趋势 - 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将大幅改变汽车用户的习惯和出行方式,成为汽车行业下半场的重要战场 [3] - 汽车行业正从传统制造业向ICT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了解用户需求并快速迭代 [3] - 智能化普及是行业合力推动的结果,缺乏辅助驾驶功能会影响品牌形象 [3] 智能驾驶发展 - 智能驾驶发展注重节奏,需踩准"甜点位"即软硬件同时兑现能力的时机 [1][5] - 算力和算法是制约智驾发展节奏的两大要素,算力决定体验上限,算法决定兑现能力 [5] - 2026下半年到2027年的算力平台将成为新的"甜点位",头部玩家已开始带动节奏 [5] 市场竞争 - 电动化差异性变小,同质化明显,智能化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3] - 比亚迪"天神之眼"和特斯拉FSD V13进入中国推动行业由营销驱动转向产品力驱动 [3] - 15万元以下车型如小鹏MONA M03已配备高阶智驾能力,比亚迪B级车可能进一步下探 [5] 技术迭代 - 智驾发展需"快打慢",快速规模化迭代才能满足竞争需求 [4] - 地平线征程6芯片从量产到上车100万套,依靠历代芯片技术积累并踩准行业"甜点位" [5] - 智驾方案过度降本将影响用户体验、安全性和产业发展 [5] 用户需求 - 当前智驾尚未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理想状态如全自动长途驾驶仍需长期发展 [3] - 行业处于快速迭代期,需像ICT产业从PC到手机的发展一样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3]
Robotaxi 商业化专家解读会
2025-06-26 22:0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行业:Robotaxi 行业 公司:特斯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 Apollo、Waymo、宁德时代、蚂蚁集团、阿里、哈啰、CRC、千寻位置、滴滴、广汽、英伟达、地平线、禾赛、北汽极狐、丰田、吉利、日产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发展趋势**:Robotaxi 行业稳中向好,技术进步、政策宽松、入局玩家成熟,未来两三年是关键期,有望在部分区域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宁德时代和蚂蚁集团等公司的合作印证市场将繁荣,还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1][4] - **特斯拉 Robotaxi 运营情况**:2025 年 6 月 22 日投入商业化运营,初期表现处于初级阶段,约 20 辆车运营,与 FSD 水平大体相当,出现误入车道、违规掉头等问题,与 Pony.ai 等公司几年前水平相当 [2] - **芯片使用情况**:目前主流是英伟达 Orin X 芯片,2025 年起部分车辆将搭载地平线征程 6 芯片,未来两种芯片共存,地平线芯片搭载比例大幅提升,考量因素是打破垄断、降低成本、规避供应风险;G6P 芯片预计成本 150 美元/片,量产后可能降至 100 美元/片以内,相比 Orin X 芯片成本优势明显 [1][4][5][16] - **算法方案**:Robotaxi 大规模采用模型训练方式,规则算法占比极低,小马智行和百度 Apollo 等公司自 2018 年起广泛采用类似端到端方式训练;存在一段式端到端和多段式模块化训练两种技术趋势,短期内多段式方案是最优解,2030 年后单段式方案可能成主流 [7][8] - **盈利情况**:海外 Robotaxi 盈利模型优于国内,单车收入更高,运营成本相近,预计 2026 年实现含车辆折旧成本的盈亏平衡,2027 年开始盈利;国内不考虑车辆折旧成本,2026 年特定运营条件下单车基本能实现盈亏平衡,考虑折旧成本预计 2028 年实现盈亏平衡 [3][10][12][13][14] - **产业链价值分布**:Robotaxi 产业链价值主要集中在运营端和算法公司,运营平台掌握流量入口,算法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主机厂更多是制造方 [3][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芯片合作与测试**: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等公司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部分内部测试车辆已搭载征程 6 芯片;与地平线有战略合作的公司 2024 年下半年获得芯片样品并提前测试,未来用四颗征程 6 芯片替代英伟达 Orin 芯片 [5][6] - **算法适配**:Robotaxi 公司与地平线研发人员联合设计合作,地平线改造底层框架和驱动适配算法,节约人力成本 [5] - **数据积累**:特斯拉通过 Model 3 和 Model Y 收集驾驶数据,筛选复杂路段司机处理出色的片段作为优质数据训练,以接近优秀人类司机水平 [15] - **算力配置**:Robotaxi 算力底线约 2,000 TOPS,英伟达芯片 1,000 TOPS 算力足够,地平线 G6P 芯片需预留更多算力,约 2,000 TOPS [16] - **前端感知算法**:使用地平线 G6P 芯片时,前端感知算法通常由自动驾驶公司自行开发,部分研发能力一般的公司可能采用地平线提供的算法 [17] - **技术路线区别**:L4 级别 Robotaxi 采用多段式端到端技术路线,L2+级别乘用车辅助驾驶适合一段式端到端技术路线 [18][19] - **测试车辆制造商**:Robotaxi 主要使用北汽极狐、丰田 Mirai、广汽埃安、吉利 GⅡR、日产、吉利几何等车型,以量产车为基础进行 L4 级自动驾驶改造 [20] - **收入分配机制**:运营平台抽取订单收入的 10% - 20%,Robotaxi 技术公司获得剩余 80%以上收入,是未来主要盈利主体 [22] - **出险率**:目前 Robotaxi 年出险率与传统出租车差异不大,样本量不足难以精确对比,非重大事故常私下解决 [23] - **接管频率**:“十几万公里接管一次”在特定郊区路况成立,进入市中心等复杂路况接管频率显著增加,未来市区接管频率有望接近郊区水平 [24] - **整车成本**:预计 2025 年 Robotaxi 的 BOM 成本(不含车辆本身成本)控制在 25 万元以内,感知套件未来降价空间显著,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整车成本有望压缩至 15 - 17 万元 [25][26]
高盛:203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可达470亿美元,2026年一线城市盈利可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5-07 16:38
中国Robotaxi市场商业化进程 - 预计2030年中国将有50万辆Robotaxi在10多个城市运营,2035年市场规模达470亿美元 [1] - 行业从技术可行性探讨转向商业化落地,2026年一线城市可实现正毛利率 [1] - 2035年Robotaxi车队规模有望达190万辆,占共享出行车辆的25% [2]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 - 硬件和算法成本下降推动市场增长,小马智行第七代车型BoM成本降低70%,百度Apollo Go第六代成本仅2.9万美元 [2] - 单车硬件成本预计从4万美元降至3.2万美元,降幅20% [3] - 算法层面采用"世界模型"强化学习技术,降低研发边际成本 [3] 技术指标与安全性能 - 领先企业测试里程超3000万公里,每次干预里程(MPD)超8000公里 [5] - 事故率已低于传统出租车(0.036次/亿公里) [5] - 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已在一线城市实现全无人运营,覆盖超200平方公里 [5] 盈利模式与成本结构 - 2035年一线城市单车年收入可达3.1万美元,二线城市2.2万美元 [3] - 单车年成本从2025年20100美元降至2035年18900美元 [3] - 盈利时间表:2026年一线城市、2031年二线城市、2034年其他城市 [3] 政策支持与行业生态 - 国家将自动驾驶列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地方出台责任认定等支持政策 [4] - 保险行业探索覆盖Robotaxi风险的产品 [4] - 国产供应链成本较国际厂商低30%,如禾赛科技LiDAR、韦尔股份CIS等 [5][7] 商业模式创新 - 共享所有权模式降低企业资产压力 [6] - 与车厂合资加速技术落地,如百度与吉利合作 [6] - 接入滴滴(6.7亿MAU)、高德(3亿MAU)等平台获取流量 [6] 竞争格局与市场份额 - 百度2035年Robotaxi业务估值120亿美元,市占率27% [6][7] - 小马智行预计市占率18% [6][7] - 滴滴通过平台分成模式实现轻资产扩张 [7] 产业链核心企业 - 禾赛科技LiDAR成本年降12% [7] - 韦尔股份车载CIS市占率35% [7] - 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达200TOPS [7] - 斯达半导体SiC衬底良率突破80% [8] - 华虹半导体车规MCU产能提升50% [8] 行业发展路径 - 未来十年将经历"成本优化-区域渗透-生态整合"三阶段跃迁 [9] - 安全、效率与体验的平衡将决定470亿美元市场分配格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