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垃圾焚烧厂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昔日最大垃圾场,将建“数字新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5:24
行业趋势:垃圾处理方式转变 -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数量从2015年的640座下降至2023年的366座,十年内减少近300座 [1] - 垃圾焚烧已成为主要处理方式,截至2023年末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量的75.3%,垃圾焚烧处理场达696座 [6] - 众多饱和填埋场闲置,其处置与再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6] 典型案例:玉龙填埋场修复项目 - 玉龙填埋场于1983年启用,1997年停用,2005年底封场,垃圾总堆填面积达255万立方米,曾是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2] - 项目于2024年6月完成前期准备并开工,总投资21.7亿元,施工总承包金额15.38亿元,施工期894天,预计2026年底全面竣工 [3][4] - 修复工程包括垃圾堆体开挖、筛分外运、渗滤液处理等,修复后将释放约3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用于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 [4][8] 市场机遇与参与者 - 垃圾填埋场修复市场投资额巨大,海口颜春岭项目投资约13亿元,深圳玉龙项目投资21.7亿元,成为新的投资领域 [1][4] - 项目由专业化公司承接,如玉龙项目中标方包括深圳能源环保股份、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中兰环保科技股份等企业 [4] - 深圳市已封场存量垃圾填埋场有26座,占地303公顷,约为全市“十四五”建设用地供应规模的5%,潜在土地资源可观 [8] 填埋场再利用模式 - 常见改造模式为建设城市生态公园,如纽约弗莱士河公园、武汉园博园、杭州天子岭生态公园等 [6][7] - 玉龙填埋场改造为数字产业用地(山水云台·数创智谷)的模式较为少见,为其他填埋场修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8] - 开展搬迁治理可回用土地缓解建设用地矛盾,并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8]
薛涛:环保行业不是“内卷”,而是出清和优胜劣汰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19:11
核心观点 - 环保行业当前情况应定义为市场出清或优胜劣汰而非"内卷" 因行业基本属于定制化领域 不存在传统产能过剩问题 [2][3][5] - 市场需求下降是行业出清的核心原因 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需求下滑明显 工业治污领域处于波动调整中 [3][6] - 行业出清与地方财政紧张导致的支付压力密切相关 叠加环保治理强度高峰已过 自然进入淘汰阶段 [3][6][7] 行业现状与特征 - 环保行业分为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技术供应类两大板块 市政类占主流且高度依赖地方财政投入 [6] - 头部集中度不高 区域性市场分割明显 未形成龙头垄断格局 不存在超量生产问题 [4] - 行业属于公益性质 无法实现自我付费 必须依靠外部投入支撑 [6] 市场需求变化 - 环境治理强度直接决定市场规模 工业排放治理后市场缩小 水治理需求强度下降 土壤修复市场拓展缓慢 [4] - 市政环保领域发展驱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地方政府投资 但当前财政困难导致投入缩减 [6][7] - 出现过垃圾不够焚烧的情况 表明市场需求已供过于求 [3][6] 竞争格局与参与者 - 装备领域以定制化为主 不存在"超量生产冲击市场"的商业模式 [3] - 建筑央企凭借施工优势进入环保行业 但仅关注工程环节 将技术服务和运维分包给专业企业 [10][11] - 央企带入垫资等市政工程运作模式 由上游分包商承担资金压力 冲击行业原有格局 [11] 国际比较与发展瓶颈 - 威立雅和苏伊士凭借特许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全球先发优势 横跨城乡与工业治理领域 覆盖投资运营和技术供应全链条 [8][9] - 国内企业虽在自主设施运营规模上可比肩 但缺乏全链条跨领域布局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与规模呈反比 [9][11] - 单纯规模扩张无法成就中国版"威立雅" 需突破现有模式转型 [8][9]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推进"反内卷"行动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 虽未直接包含环保行业 但预计将延伸至其他产业 [2] - 行业经历出清后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存活 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 [11] - 大型国央企能否成为优秀运营企业尚待观察 因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往往越不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