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胜劣汰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家!撤回公募牌照申请
中国基金报· 2025-11-03 17:26
行业动态与公司行动 - 国证资管(原安信资管)已从证监会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中消失,正式撤回公募牌照申请[2][3] - 国证资管于2023年7月18日递交申请,2024年2月8日获受理,2024年3月21日接到第一次反馈意见后无进展,最终撤回申请[4] - 广发证券资管、光证资管此前也已撤回公募基金牌照申请,目前排队申请的券商资管仅剩国金资管一家[8][9] - 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境内公募持牌机构合计165家,同质化竞争下牌照审批趋于收紧[10] 公司运营数据 - 国证资管2024年资管业务净收入3.17亿元,同比减少2.46%[7]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受托产品216只,管理规模合计1131.10亿元,同比下降25.50%[7] - 2024年5月起,公司将瑞安30天持有期中短债等三只集合资管计划转移给股东旗下安信基金接管,相关申请于8月28日获批[5] 行业发展趋势 - 券商资管撤回公募申请标志行业进入“理性发展、优胜劣汰”新阶段,大型券商可通过“一参一控一牌”实现业务全面布局[11] - 中小型券商可深耕ABS、量化、固收等细分领域,走特色化、精品化路线[11] - 部分券商通过全资收购基金公司布局公募业务,例如上海证券全资收购新疆前海联合基金[11]
股市迎来新机遇,超越楼市投资价值,财富增值首选方向
搜狐财经· 2025-10-09 07:55
楼市趋势转变 - 全国二线城市房价在2022年至2025年普遍下跌20%,三线城市跌幅达30%[3] - 房地产中介门店关闭一半,从业人员转向销售理财课程维持生计[1] - 置业顾问改变营销话术,从强调“买了就赚”转向“买房要看实际需求”[3] 股市活跃度提升 - A股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上涨近20%,开户量创五年新高[3] - 券商交易应用程序因访问量激增而多次出现系统卡顿或崩溃[3] - 年轻人参与股市意愿增强,但多数态度谨慎,仅以少量资金参与[1][8] 资金流向变化动因 - 利率持续走低,银行存款利息收益微薄,促使资金寻求更高回报的投资渠道[5] - 房地产市场赚钱效应消失,股市成为吸纳流动性的主要“水池”[5] - 投资者心态复杂,混合了“十年没赚钱”的愤懑和“怕错过机会”的焦虑[9] 市场制度与环境演变 - 自2023年起A股退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加,市场加速出清劣质企业[7] - 监管机构频繁发声,倡导长期投资理念,并对自媒体误导性投资直播进行封禁[3][9] - 市场呈现“优胜劣汰”特征,但部分散户在退市事件中仍遭受损失[7] 投资者行为与情绪 - 部分老股民担忧市场重演2015年式的剧烈波动和“割韭菜”行情[8] - 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平台充斥股票K线教学内容,投资教育需求旺盛[1] - 投资者普遍存在既期待牛市又忐忑风险的矛盾心理,整体观望情绪浓厚[1][8][9]
最高24个跌停板!A股“最惨”板块跌麻了,什么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9-11 21:16
市场表现分化 - A股市场整体上行 股价平均数达26.15元 中位数达16.28元[1] - 28只股价低于2元股票8月以来平均下跌1.48% 中位数上涨2.67% 远逊于上证指数8.45%涨幅 深证成指17.89%涨幅和创业板指31.16%涨幅[2] - 部分低价股持续走低 *ST苏吴股价跌至0.97元/股 *ST高鸿跌至0.66元/股且出现连续23个交易日跌停[1] 低价股行业特征 - 28只低价股全部为主板股票 无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股票[3] - 房地产行业占比最高达7只 建筑装饰/钢铁/基础化工各3只 交通运输2只 通信/医药生物/轻工制造/商贸零售/煤炭等行业零星分布[3] - 低价股群体中"地产链"股票相对较多[3] 公司基本面状况 - 28只低价股中16只市值低于100亿元 仅1只市值高于500亿元[3] - 15只股票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占比超50%[3] - 17只股票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 占比超60%[3] 特殊风险标识 - 28只低价股中包含13只ST类股票 占比近50%[4] - *ST高鸿因欺诈发行及年报虚假记载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4] - *ST苏吴存在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股份冻结/业务停滞及多重退市风险[4]
最高24个跌停板!A股“最惨”板块跌麻了,什么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9-11 21:14
市场整体表现与低价股走势分化 - A股市场整体上行 股价平均数达26.15元 中位数达16.28元[2] - 低价股群体表现疲弱 28只股价低于2元的股票8月以来平均跌幅1.48% 远逊于上证指数8.45%涨幅[2] - 部分个股跌破面值 *ST苏吴股价0.97元 *ST高鸿股价0.66元[2] 低价股群体特征 - 行业分布高度集中 房地产行业占比最高(7只) 建筑装饰/钢铁/基础化工各3只 交通运输2只[5] - 市值结构以中小盘为主 16只股市值低于100亿元 仅1只股市值超过500亿元[5] - 业绩普遍承压 15家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 17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5] 风险个股典型案例 - ST类股票占比近半 28只低价股中13只为ST类[6] - *ST高鸿涉欺诈发行及年报虚假记载 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6] - *ST苏吴存在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股份冻结/业务解约等多重风险[6] 市场机制作用 - 市场分化体现优胜劣汰机制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3] - 全部低价股均为主板公司 未出现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股票[5]
月内6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主动离场”
证券日报· 2025-08-29 23:58
私募基金行业注销动态 - 8月内9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登记 其中主动注销类型占比67% [1][2] - 新余十万起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12个月无在管注销"类型被注销 涉及12只已清算产品 [1] - 2023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数量达2537家创历史新高 2019-2024年年均注销超1000家 [1] 私募监管政策影响 - 《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等法规明确实缴资本与高管经验要求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3] - 监管趋严使私募合规运营成本上升 部分专业能力有限机构选择主动退出市场 [2] - 行业"扶优限劣"态势持续升级 促进行业风险控制体系完善与专业能力提升 [1][3] 行业规模与发展趋势 - 私募基金规模从2023年末19.9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7月末20.68万亿元 [2] - 规范发展有助于吸引长期资金流入 为资本市场带来多元化投资策略 [3] - 行业洗牌加速优胜劣汰 提升私募行业整体形象与市场公信力 [2][3]
薛涛:环保行业不是“内卷”,而是出清和优胜劣汰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19:11
核心观点 - 环保行业当前情况应定义为市场出清或优胜劣汰而非"内卷" 因行业基本属于定制化领域 不存在传统产能过剩问题 [2][3][5] - 市场需求下降是行业出清的核心原因 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需求下滑明显 工业治污领域处于波动调整中 [3][6] - 行业出清与地方财政紧张导致的支付压力密切相关 叠加环保治理强度高峰已过 自然进入淘汰阶段 [3][6][7] 行业现状与特征 - 环保行业分为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技术供应类两大板块 市政类占主流且高度依赖地方财政投入 [6] - 头部集中度不高 区域性市场分割明显 未形成龙头垄断格局 不存在超量生产问题 [4] - 行业属于公益性质 无法实现自我付费 必须依靠外部投入支撑 [6] 市场需求变化 - 环境治理强度直接决定市场规模 工业排放治理后市场缩小 水治理需求强度下降 土壤修复市场拓展缓慢 [4] - 市政环保领域发展驱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地方政府投资 但当前财政困难导致投入缩减 [6][7] - 出现过垃圾不够焚烧的情况 表明市场需求已供过于求 [3][6] 竞争格局与参与者 - 装备领域以定制化为主 不存在"超量生产冲击市场"的商业模式 [3] - 建筑央企凭借施工优势进入环保行业 但仅关注工程环节 将技术服务和运维分包给专业企业 [10][11] - 央企带入垫资等市政工程运作模式 由上游分包商承担资金压力 冲击行业原有格局 [11] 国际比较与发展瓶颈 - 威立雅和苏伊士凭借特许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全球先发优势 横跨城乡与工业治理领域 覆盖投资运营和技术供应全链条 [8][9] - 国内企业虽在自主设施运营规模上可比肩 但缺乏全链条跨领域布局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与规模呈反比 [9][11] - 单纯规模扩张无法成就中国版"威立雅" 需突破现有模式转型 [8][9]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推进"反内卷"行动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 虽未直接包含环保行业 但预计将延伸至其他产业 [2] - 行业经历出清后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存活 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 [11] - 大型国央企能否成为优秀运营企业尚待观察 因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往往越不足 [11]
薛涛:环保行业不是“内卷”,而是出清和优胜劣汰
经济观察网· 2025-08-09 18:24
政策背景与行业覆盖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并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2] - 工信部宣布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十大重点行业将出台稳增长工作方案 [2] - "反内卷"行动预计将延伸至环保等其他行业 [2] 环保行业现状定性 - 环保行业当前情况属于市场出清或优胜劣汰而非"内卷" [3][7] - 行业基本属于定制化领域不存在传统产能过剩问题 [3] - 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需求下滑明显工业治污领域处于波动调整中 [2] 市场需求变化原因 - 环境治理强度高峰已过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2][4] - 工业排放治理后强度下降对应市场缩小 [4] - 水治理市场修复过程中需求强度下降土壤修复市场拓展缓慢 [4] - 地方财政紧张导致环保投入缩减加剧市场需求下降 [8][9] 行业特性与结构 - 环保行业头部集中度不高区域性市场分割明显未形成龙头垄断格局 [6] - 行业分为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技术供应类两大板块 [8] - 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业务对地方财政依赖度高且属于公益行业需外部投入支撑 [8] 历史对比与当前挑战 - 上一轮行业问题源于PPP模式引发金融机构风险担忧及民营企业扩张过快 [9] - 当前困境始于2022年与地方财政困难同步显现导致行业进入淘汰阶段 [9] - 建筑央企进入环保行业侧重施工环节并将垫资压力转嫁上游分包商 [13] 国际对标与发展瓶颈 - 威立雅和苏伊士凭借特许经营模式先发优势及全链条布局领先全球 [10][11] - 国内企业虽在自主设施运营规模可比肩但缺乏跨领域全链条能力 [11] - 规模扩大可能削弱技术创新能力行业出清后核心竞争力企业将留存 [14]
支付机构冰火两重天:13家机构获得长期牌照 6家机构退出
贝壳财经· 2025-07-08 11:32
支付牌照续展结果 - 13家支付机构通过续展并获得长期有效牌照 包括抖音支付 乐刷支付 花瓣支付等 [1][2] - 6家支付机构牌照续展未成功 其中2家被中止或不予受理 2家未提交续展申请 2家主动退出 [1][3] 监管政策变化 - 牌照管理从"数量管控"转向"质量优化" 引入动态退出机制加速行业出清 [1] - 长期有效牌照体现监管向备案制转变 但机构仍需满足注册资本 备付金比例等合规要求 [2] - 根据《条例》严重违规行为将面临业务限制 停业整顿甚至吊销牌照 [2] 行业发展趋势 - 牌照长期有效为机构提供稳定预期 有利于长效经营与战略布局 [2] - 未续展机构主要因合规压力 业务竞争力不足或战略调整退出市场 [4] - 行业在监管引导下呈现"优胜劣汰"态势 推动资源整合与高质量发展 [1][4]
支付牌照续展结果揭晓:抖音支付等13家机构换发长期牌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23:18
支付牌照续展结果 - 抖音支付、乐刷支付、花瓣支付等13家支付机构获得"长期有效"支付牌照 [1] - 合利宝支付因上市公司重整被中止审查 但业务正常开展 [1][2] - 广东粤通宝被不予受理续展申请 瑞银信、金运通未提交续展申请 [1] - 山东飞银支付、人保支付主动申请退出支付业务 [1] 监管政策变化 - 本次续展涉及第七批支付牌照 原到期日为2024年7月9日 [2] - 人民银行设定过渡期至2025年7月9日 首批面临《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续展 [2] - 13家机构获得长期牌照 体现监管向备案制转变思路 [2][3] - 监管从数量管控转向质量优化 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加速行业出清 [3] 行业影响分析 - 未续展机构包括战略调整的人保支付和合规压力退出的瑞银信 [3] - 不合规经营、业务竞争力不足与战略调整成为机构离场主因 [3] - 行业在优胜劣汰中稳步向前 牌照价值将回归 [3] - 支付行业将实现合规与创新并重的高质量发展 [3]
支付牌照变局:抖音等13家获长期许可,5家退出
第一财经网· 2025-07-04 21:36
支付牌照续展情况 -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5年7月第一批次13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结果,包括资和信电子支付、易宝支付、抖音支付等,有效期限变更为长期[1] - 广州合利宝支付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情形被中止审查,广东粤通宝电子商务因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被不予受理[2] - 瑞银信支付技术、金运通网络支付未提交续展申请,山东飞银支付信息科技、人保支付科技在有效期内主动申请退出[2] 监管政策变化 - 本次续牌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后首次,13家机构牌照"长期有效"体现监管思路向备案制转变[2] - 长期有效牌照有助于打破行业周期性续牌压力,为机构长效经营与战略布局提供稳定预期[2] 行业发展趋势 - 未续展机构包括因集团战略调整主动剥离支付业务的人保支付,以及因历史合规压力退出的机构,显示行业优胜劣汰态势[3] - 监管从"数量管控"转向"质量优化",通过动态退出机制加速行业出清与资源整合[3] - 支付牌照管理进入新阶段,行业将在更有序的牌照发放和严格监管下实现合规与创新并重的高质量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