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层住宅
icon
搜索文档
高楼将停建?确定了:住宅实施新标准,未来两类房子吃香了
搜狐财经· 2025-10-22 14:12
购房者偏好转变 - 购房者偏好从高层住宅转向多层住宅,选择多层住宅的比例从2018年的18.5%显著攀升至2020年的29.8% [1] - 同期,高层住宅的购买比例从57.8%下降至36.5% [1] 高层住宅的劣势 - 高层住宅公摊面积较大影响实际使用率,多层住宅公摊面积较小性价比更高 [3] - 高层住宅容积率较高导致楼间距狭窄,影响通风采光并造成小区场地有限、停车位紧张 [3] - 高层住宅在火灾或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电梯可能停运,增加逃生和救援困难 [3] - 高层住宅拆迁难度大成本高,难以纳入拆迁计划,面临设备老化问题及高昂维修费用 [3] 政策导向与监管变化 - 政府部门严格限制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建筑,原则上不再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5][6] - 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和集中布局 [6] - 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新建住宅最高高度不得超过18层 [8] -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以及300万以上城市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需作为重大公共建设项目报审并实行责任终身追究 [10] 未来受欢迎的住宅类型 - 新建多层住宅因公摊面积小、性价比高、容积率低、绿化好、通风采光佳、安全性有保障、上下楼方便而受青睐 [11] - 经过旧城改造加装电梯的老旧小区,因位于地段好、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改造后居住舒适度和性价比高而受欢迎 [11]
最近两年买房,请牢记7字真言:买现、买低、不买远,很关键
搜狐财经· 2025-10-20 14:20
房地产市场整体趋势 - 2023年8月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增加至50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为56个,分别较上月增加10个和5个 [1] -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49个,二手房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61个,同比下跌城市数量与上月持平 [1] - 房价下跌城市数量在环比和同比层面均呈增加趋势,显示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1] 购房需求结构变化 - 市场投机风险增大,依靠炒房牟取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 [3] - 具备结婚、落户、子女教育等实际需求的刚需购房者仍是市场重要支撑 [3] - 房贷利率持续下调降低了刚需购房者的置业成本 [3] 刚需购房策略建议 - 建议购买现房而非期房,可实地考察房屋质量、户型、楼层等关键因素,避免期房烂尾风险和质量问题 [4] - 当前开发商普遍面临资金压力,融资渠道受限,销售业绩下滑,部分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可能偷工减料,期房质量难以保证 [4] - 建议购买多层住宅而非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公摊面积更小,防火抗震性能更好,出行更为便利,且避免了高层住宅拆迁难的问题 [6] - 国家出台"限高令"鼓励建造多层住宅 [6] - 建议避免购买远郊房产,远郊配套设施往往不完善,交通不便,生活成本较高,且市场下行时贬值风险更高 [6]
用不了10年,高层和多层住宅的差距就出来了,很真实
搜狐财经· 2025-10-14 05:11
高层住宅市场趋势转变 - 市场出现从高层住宅向多层住宅迁移的“搬迁潮”,高层住宅热度冷却 [4] 高层住宅固有弊端 - 日常出行严重依赖电梯,高峰期等待时间可达半小时,电梯故障或维护时居民需使用消防楼梯,极为不便 [6][8] - 电梯约每十年需全面检修,二十年左右需更换,高昂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转嫁给业主 [9] - 遭遇地震、火灾等灾害时,电梯停运,居民依赖狭窄的消防楼梯疏散,逃生难度大且阻碍救援 [11] - 在二手房市场销售困难,房主常需降价出售,流通性弱于多层住宅 [12] - 公摊面积比率高达25%至30%,显著高于多层住宅的10%至15%,导致实际得房率低,且需为更大公摊面积支付物业费、取暖费等,总居住成本更高 [13] 多层住宅相对优势 - 住户无需依赖电梯,通过楼梯即可快速出行,无电梯维护成本 [8][9] - 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楼梯轻松抵达地面,逃生成功率高 [11] - 在二手交易中更具优势,流通性更好 [12] - 公摊面积小,实际使用面积大,相关费用更低,居住性价比高 [13]
第四代住宅大爆发!温州这些房子以后会很便宜!
搜狐财经· 2025-06-17 07:45
温州住宅产品迭代趋势 核心观点 - 温州住宅正经历从"第四代住宅"、低密度住宅到传统多层/高层的全面迭代,产品升级聚焦外立面材质、得房率优化及物业管理水平 [1][38][39] - 历史遗留的落地房、多层住宅因功能缺陷(无电梯/停车场)普遍贬值,仅学区房保留部分价值 [2][13][14] - 豪宅市场分化显著,外立面材质(玻璃幕墙/铝板)和社区配套(会所/大门设计)成为保值关键 [31][33][35] 不同年代住宅特征及现状 落地房(1980年前) - 无序建设的落地房因质量差、布局乱被大规模拆除,仅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原貌 [2][3] - 城郊结合部落地房长期面临拆除压力,但改造进度缓慢(10-20年未拆完) [5] - 当前二手房市场几乎无价值,仅名校学区房可高价成交(如海坛校区学区房) [7] 多层住宅(1980s-1990s) - 早期"新村"无外立面处理(水泥裸露),90年代升级为涂料/外墙砖 [7][8][10] - 硬伤为无电梯/停车场,二手房均价约10000元/㎡,学区房溢价有限 [13] - 2000年前建成的预制板结构可能拆除,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改造为主 [14] 高层住宅(1990s-2000s) - 初期独栋/双子楼商住混合,外立面从外墙砖转向涂料,现为"老旧大"/"老破大"(8000-15000元/㎡) [16][17][19] - 封闭式小区(如大自然家园)因面积大、设计过时陷入市场尴尬 [19][21] 品质住宅升级路径 欧式风格阶段(2005-2016) - 中央公馆、鹿城广场等采用石材干挂/玻璃幕墙,开启品质住宅时代 [22][24] - 2011年后欧式风格普及至刚需盘(如国宾1号),2016年后风格简化 [24][26] 现代风格阶段(2018至今) - 外立面色调从暖色转向冷灰,铝板+高窗墙比成为豪宅新标准 [29][31][33] - 滨江上品、翡翠天地等项目强化玻璃幕墙应用,提升城市形象 [33][35] 未来住宅发展方向 第四代住宅与低密度住宅 - 通过空中花园、地下室等拓展使用面积,抵消公摊损耗 [36][38] - 新中式风格兴起,但长期价值取决于物业管理及外立面维护水平 [38][39] - 地段/资源弱势的老旧住宅将进一步贬值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