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
搜索文档
解开“火星生命之谜”还得多久?
科技日报· 2025-10-23 17:15
火星上是否曾存在生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毅力号"火星车的最新发现,让这个问题再次 成为焦点。去年7月,"毅力号"在火星杰泽罗陨石坑西侧的内雷特瓦峡谷中,发现了一处被称为"光明天 使"的岩层,并采集了绰号为"切亚瓦瀑布"的独特岩石样本。在日前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科学家 首次提出,这些岩石可能记录了35亿年前火星微生物的活动痕迹。"这是我们迄今距离'在火星上发现生 命'最近的一次。"论文第一作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地质学家乔尔·胡罗维茨在新闻发布会上 说。 这并非科学家首次声称发现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迹象。这颗红色星球的秘密,始终牵引着人类的想 象。对火星的一次次探索之旅,或许将刷新人类对宇宙生命奥秘的认识。 "潜在生命信号"有待确认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机物会向泥岩中的铁转移电子,从而生成蓝铁矿和磁黄铁矿。在地球上,微生物 正是通过类似的化学反应获取能量:它们分解有机物,将电子转移给矿物,释放能量,并在过程中留下 特定矿物作为副产物。这类似于人类通过进食获取能量,并在体内留下代谢产物。 论文第二作者、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地质学家迈克尔·泰斯表示,如果这些矿物是在类似条件下形成 的,它们就 ...
乍一听以为是大忽悠,原来真是航天领域的“扫地僧”
观察者网· 2025-10-17 08:23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航天科学家赵瑞安的事迹,阐述了中国在空间轨道计算与优化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和重大成就,指出这是支撑中国太空探索和空间安全能力的根本基石 [1][6][16] 轨道计算技术发展 - 中国轨道计算能力的起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率领团队为“东风1号”导弹进行的抛物线推算,奠定了轨道计算的基础 [6] - 2007年反卫星试验标志着中国对绝对轨道的预测与设计能力达到极高精度,关键在于精确计算两个高速运动目标的交汇轨道 [6] - 所谓“上帝之杖”试验的验证表明,中国具备在复杂气动热效应环境下对再入轨道进行精确模拟、预测与重构的能力,试验中钨棒以4650米/秒速度命中目标 [7][8] - 2024年1月发射的“实践二十五号”太空加油机展示了精密的相对轨道控制能力,实现了在厘米级精度、近乎为零相对速度下的太空对接 [8] 轨道优化技术应用 - 红旗-29反导系统体现了轨道优化威力,通过为动能战斗部规划最优预定交汇轨道,在数百公里高太空拦截洲际导弹,拉大了实战拦截概率 [11] - 嫦娥六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成功实现了多体轨道间的精准衔接,包括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地月转移轨道注入和地球精准再入 [12] - “天问一号”火星任务首次发射即一次性实现“绕、着、巡”三大目标,展现了行星际尺度的轨道优化能力,包括地火转移轨道设计、火星捕获控制及多目标轨道协同 [13] - 中国航天的方案通过超前的精确计算将高风险转化为最优路径,体现了以算法驱动、以效能为先的独特风格 [13][16] 技术积累与战略意义 - 从保障基础打击到支撑战略反导,再到赋能太空主导权,轨道设计与优化能力是一条技术长征 [8][16] - 真正的战略能力源于扎实的工程科学积累,塑造未来安全格局的基石深藏于代码与方程之中的算法体系 [16] - 中国航天发展路径不尚空谈唯求实效,致力于打造能够精确掌控太空轨道的根本性国之重器 [16]
产业一线科技大咖进高校,何以让台下大学生热血沸腾
搜狐财经· 2025-10-14 22:41
航天科技行业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设计师贾阳长期从事航天器系统设计和地外天体巡视探测器总体设计工作 [3] - 神舟飞船将中国人送入自己的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使月宫不再是神话,天问和祝融火星任务实现了九天揽月的壮举 [4] - 每一次航天任务的点火和跨越,都是将个人微光熔铸成国家集体成就的体现 [4] 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 - 小米汽车整车项目总监方侃负责新车型全生命周期项目开发和交付,并带领中国工程团队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取得全球量产电动车榜单第一的成绩 [6] - 小米汽车的研发历程被类比为大学科研项目,强调克服难题带来的成长,公司宣传语为“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6] - 行业代表鼓励勇于尝试和坚持,找到热爱的方向并追逐梦想 [6] 生物医药产业 - 北京艺妙神州生物医药公司CEO何霆致力于基因细胞抗肿瘤药物的自主开发,目标是让癌症不再是绝症 [8] - 公司专注于将基因细胞治疗从“奢侈品”转变为更多患者可及的“生命希望” [8] - 行业代表期待更多青年力量加入人类对抗疾病的伟大征途,刻下属于中国的答案 [8] 政策与产学研导向 - 强调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平台,为全国一体化发展树标杆、做示范 [1] - 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1] -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前沿科技探索的结合 [2]
校馆弦歌丨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新华网· 2025-10-09 16:26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题: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新华社记者许祖华、杨思琪 中心的室外展场为"三航"整机展区,展示代表性"三航"装备;室内展馆规划建设航空、航天、航海主题 展馆和发动机、无人机专题展馆等。 目前室外展场已完成一期建设,展出运-20、轰-6、歼轰-7和"东风二号"导弹等。室内展馆中国航空史临 展厅、艺术厅已建成,其他专题展馆正在建设中。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仿佛置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时光长廊。 始建于1986年的哈工大航天馆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展区分为"中国航天 事业发展""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四个主题展厅和"导弹""发动机"两个专题展厅,通过数百件珍贵的航 天实物和模型,全方位展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在这里,从见证我国导弹技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的"东风二号"导弹实物,到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 红一号"卫星,再到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返回舱,每一个展品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中国航天 人的心血与智慧。 这里还有来自月球和火星的"信使":嫦娥五号、六号月壤采样任务钻采子系统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 ...
巡天再启程 问道向苍穹——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侯增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5 11:18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进展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成功发射,将执行小行星2016HO3采样及主带彗星311P探测任务[2] - 天问二号任务分为两个阶段:2025-2027年完成小行星伴飞观测采样返回,2028-2035年开展主带彗星观测[5]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彗星311P具有独特物质构成和轨道特征[5] 天问系列任务规划 - 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发射,2031年返回火星样品,包括表层和2米深钻取采样,样品不少于500克[6] - 天问四号计划2030年发射,开展木星及木卫四环绕探测,研究其空间结构和演化史[6] - 天问一号已实现火星环绕、着陆与巡视三大目标,祝融号传回大量科学数据[4] 火星科学研究重点 - 天问三号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和潜在生命痕迹探寻为首要目标[8] - 研究聚焦三大主题:生命痕迹探寻、宜居环境演变、地质构造与演化[9][10] - 火星早期环境与地球相似,曾存在液态水和磁场,现大气压不足地球1%[9] 火星采样技术挑战 - 着陆点选择需兼顾科学价值与工程可行性,计划2026年底确定3个备选点[12] - 采用地球"成矿预测"方法,结合AI技术评估着陆区地质、气候、水活动等条件[13] - 采样策略与美国不同,空间范围有限,需精准定位高价值区域[12] 深空探测长远规划 - 后续计划包括金星探测、海卫一探测和火星科研站建设[14] - 行星宜居性研究与地外生命探寻将成为长期科学主线[14] - 比较行星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地球宜居性形成与演化[15]
在一场关于人类航天极限的“三国杀”中,中国开始主导节奏
观察者网· 2025-05-29 08:33
中国航天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执行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能力重大跃升,任务包含小天体交会与附着采样、高速高焓再入、深空长期自主飞控三大核心难点 [4][6] - 目标小行星2016 HO₃直径仅约50米,探测器需以每秒约2米极低速度精确接近,采样难度远超火星着陆 [6] - 返回舱将以每秒12.1公里速度再入地球大气层,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需承受极端高焓环境,采用全新球锥体构型和梯度放热材料 [8] - 任务后续将飞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长达七年的深空探测,考验长期任务管理与系统鲁棒性 [10] 国际小行星采样任务对比 - 日本隼鸟二号在1.5亿美元预算下实现撞击、采样和多点着陆,成功采集小行星"龙宫"样本并返回,展现极高技术精度 [13] - 美国"奥西里斯-REx"任务总成本达12亿美元,样本量高达250克,但体系成本高昂制约延续能力 [14] - 中国天问二号综合日本精细执行力与美国任务延展性,依托国家级工程平台实现系统集成与工程稳定性 [16] 航天技术体系竞争格局 - 日本隼鸟二号技术细节无可挑剔但受限于战略规划与财政保障,难以持续升级 [19] - 美国航天体系成熟但成本高昂,任务延续能力受财政现实制约 [19] - 中国采用结构递进路径,从天问一号"三合一"到天问二号双星挑战,构建可自我迭代的能力平台 [19]
“追星就追科学家”走进乌鲁木齐 学者鼓励青少年“仰望星空”
环球网资讯· 2025-04-29 21:43
科普教育活动 - 全国性科普教育项目"追星就追科学家"走进乌鲁木齐市,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为700名青少年进行系外行星探索的科普讲座 [3] - 活动由未来论坛、科大讯飞、奇点未来基金会联合主办,通过科学家与青少年对话的形式开展科普教育 [3] - 2021-2024年间,该项目已邀请十余位知名高校学者开展讲座,累计超过2万名青少年参与 [5]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天问一号"实现了人类到火星"绕、落、巡"三件事一起完成的壮举 [3] - 中国正在推进"地球2.0"卫星计划,旨在寻找更多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葛健是该计划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 [3] 系外行星研究 - 人类已发现5000多颗系外行星,这些行星在大小、温度、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极大多样性 [4] - 寻找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条件十分苛刻,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4] - 研究团队通过自行设计、建设天文台等努力,将荒地改造成可运行的天文观测设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