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搜索文档
硬核技术标注“中国智造”新高度——二〇二五世界制造业大会观察
科技日报· 2025-09-24 15:41
9月20日至23日,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全球40多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通过4场重大活动、6场项目对接活动和23场专项活动,共同探讨制造业 的未来发展路径。 从首次亮相的智能机器人展区,到多项颠覆想象的"高精尖"首发成果;从持续领跑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 车,到闪亮登场的国际领先产品……中国制造业以持续迭代的创新技术,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智能机器人上演"总动员" 在本届大会首设的智能机器人展区,智能机器人上演"总动员"。展区以"机器人大道"为主线,实景还原 城市街区风貌,生动展示机器人在真实工业和生活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该展区汇聚40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围绕工业园区、生活社区和创新社区三大板块,打造十大应用场景, 以"单场景演示+多场景社区+动态表演+全生态展示"等形式,全面呈现智能机器人的典型应用、核心零 部件与创新平台。 在"机器人大道"上,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各显其能:一侧的工业机器人展现高精度作业能力,另一 侧的人形机器人则提供多样化便民服务。 在机器人商店里,售货员是由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人形机器人 ...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南南合作 ——访印度尼西亚万隆地缘政治研究协会创始人贝迪·布迪曼
人民日报· 2025-09-24 05:57
中国与印尼双边关系 - 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478亿美元 中国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1] - 雅万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区域一体化 为印尼发展注入动力[2] - 中国企业在物流 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加大对印尼投资 承建的奇拉塔漂浮光伏项目助力能源转型[2] 中国国际合作倡议 - 2000年成立中非合作论坛深化中非合作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互联互通[1] - 2015年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灵活融资[1] - 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平等互利合作 与万隆精神内涵相契合[2]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 中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积极发展农业和工业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投入[1] - 中国经济增长是系统规划成果 通过把握时代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市场[1] - 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 多边合作机制 - 印尼与中国在二十国集团 东盟—中国 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共同维护全球南方国家利益[2] - 两国深化全方位战略协作和发展战略对接 共同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公平正义[2] - 全球南方国家在塑造新全球格局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2]
“十四五”以来,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超500项标准中外互认,意味着什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3 16:52
从输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到输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的规则,标准这种看似枯燥的技术语言, 正悄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软基建"。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推动500余 项标准实现中外互认,在中吉乌、中老、印尼雅万高铁等8个铁路合作项目建设中使用中国标准,启动 赞比亚等非洲国家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国标准海外影响力持续增强。 更多中国标准走向全球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群山间,一列银红相间、流线型的动车组平稳地行驶在崭新的轨道上——这是雅万 高铁每日运行的图景。对于当地居民阿里夫来说,这一展现"中国速度"的列车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以 前从雅加达到万隆要3个多小时,现在最快只要40分钟!"他笑着比画,"我经常坐高铁去看望家人,车 厢宽敞舒适,就像在地上飞一样。" 作为印尼和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 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从钢轨的间距、隧道的截面,到信号系统的每一条指令、车厢接 口的每一个细节,其全套技术标准均源自中国。 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湿热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对中 ...
蓝厅观察丨全球动荡之下 东盟选择看向中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1 09:46
20日,中国—东盟博览会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截至今天(20日)16点,本届博览会参观人数已超26万。而不断攀升的展会热度仅仅是当前中国东盟合作的 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从元首外交到高级别会议,再到专业论坛,中国、东盟互动频繁。面对全球动荡与挑战,东盟为何选择看向中国?双方合作又呈现出 哪些新特点?将如何助力亚洲以及全球的稳定发展? 中国与东盟持续打造合作"机遇地" 0:00 正在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到底多火热?一组数字给出答案。东盟10国工商领袖聚首南宁,45个国家和地区、超3000家企业参展,7个东盟国家设立专门 的国家馆,百余个重大投资项目和贸易订单签约。16万平方米的展馆,为期5天的展览,见证着中国东盟合作持续攀升的热度。 "我们跟很多公司都签署了合作项目。"一位马来西亚参展商对《蓝厅观察》记者激动地说,除了南宁之外,他们还与杭州、东北等地企业签署了协议。他表 示,中国的大市场给了大家很大的机会。 截至去年,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八个月,中国东盟贸易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近年 来,中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与产能优势,又与东盟 ...
全球动荡之下 东盟选择看向中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1 09:22
"我们跟很多公司都签署了合作项目。"一位马来西亚参展商对《蓝厅观察》记者激动地说,除了南宁之外,他们还与杭州、东北等地企业签署了协议。他表 示,中国的大市场给了大家很大的机会。 今天(20日),中国—东盟博览会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截至今天(20日)16点,本届博览会参观人数已超26万。而不断攀升的展会热度仅仅是当前中国东 盟合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从元首外交到高级别会议,再到专业论坛,中国、东盟互动频繁。面对全球动荡与挑战,东盟为何选择看向中国?双方合作 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将如何助力亚洲以及全球的稳定发展? 中国与东盟持续打造合作"机遇地" 正在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到底多火热?一组数字给出答案。东盟10国工商领袖聚首南宁,45个国家和地区、超3000家企业参展,7个东盟国家设立专门 的国家馆,百余个重大投资项目和贸易订单签约。16万平方米的展馆,为期5天的展览,见证着中国东盟合作持续攀升的热度。 截至去年,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八个月,中国东盟贸易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近年 来,中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与产能优势,又与东盟国 ...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经济日报· 2025-09-19 09:26
创新能力提升 -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2]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 [2][3] 区域创新布局 -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2] - 成渝 武汉 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格局形成 [2] 科技成果转化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4]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 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带动28个省份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 包括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 12个示范区 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 1.9万家研发平台 1.6万家孵化载体 [5]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全链条服务网络 [5] 重大技术突破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优势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4]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4] 民生科技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重大传染病防治与慢病诊治取得新突破 [6] - 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是十三五时期2.8倍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国产化 [6]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与应急救灾智能化水平 [6] 未来发展目标 - 未来5年是建成科技强国关键攻坚期 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7]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经济日报· 2025-09-19 06:03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 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 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 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3]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达到6.8万亿元 [4]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 比试点前3年增长126.5% [4]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 包括3家国家知识产权交易机构 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 1.9万多家研发与转化平台 1.6万家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 [5]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5]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 光伏 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4]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4] - 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 民生领域科技应用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 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7] - 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2.8倍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 [7]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_2.5平均浓度下降18% 科技助力大气 水 土壤污染防治 [7] - 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 应急救灾 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水平 [7]
印尼混乱经济学:暴动、怒火与热钱
创业邦· 2025-09-18 18:08
以下文章来源于霞光社 ,作者岭南人鱼机 霞光社 . 赋能企业全球化 来源丨霞光社(ID: Globalinsights ) 作者丨 岭南人鱼机 编辑丨 李小天 图源丨Midjourney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横跨三个时区,由1.7万多座岛屿组成,栖息着360个不同的族群,使用着 719种语言—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统一得起来的国家。这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印尼, 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想象的共同体"。 印 尼素来有"万岛之国"之称,地理分散、文化多元,外加在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与资源掠夺, 这个国家就如同一 座随时会喷发的"火山":族群裂痕、信仰冲突、财富鸿沟与权力博弈,如潜流暗 涌,平静表象下潜伏着撕裂的危机。 8月底,这座"火山"终于喷发:位于西爪哇地区的万隆议会大楼遭纵火,中爪哇梭罗市的议会大楼秘 书处被烧毁,纵火、游行、示威等系列冲突事件正在印尼上演。事件起因是媒体曝光国会议员每月可 领约5000万印尼盾的住房补贴(约合人民币2.175万元,10倍于雅加达最低工资),引发民众不 满;而一名21岁的送货员阿凡·库尔尼亚万(Affan Kurniawan),在雅加达抗议期间被警察的装甲 车碾压致死 ...
首开股份(10天9板)高开2.8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9:46
市场表现 - 首开股份连续10个交易日内实现9次涨停 开盘涨幅2.85% [1] - 淳中科技液冷服务器概念股6天内5次涨停 开盘涨幅4.23% [1] - 必得科技高铁板块8天内5次涨停 开盘涨幅0.72% [1] - 天际股份锂电池板块9天内5次涨停 开盘涨幅3.05% [1] 行业概念热度 - 机器人概念股百利科技6天内4次涨停 开盘涨幅1.27% [1] - 上海建工机器人概念连续3次涨停 开盘涨幅5.30% [1] - 炬申股份统一大市场概念4天内3次涨停 开盘跌幅2.47% [1] - 怡亚通统一大市场概念连续2次涨停 开盘跌幅0.99% [1] 特殊题材股 - 华建集团重组预期题材连续4次涨停 开盘涨幅1.48% [1] - 山子高科低价股概念连续3次涨停 开盘涨幅4.46% [1] - 荣盛发展低价股概念连续3次涨停 开盘跌幅1.86% [1]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的弄潮儿
齐鲁晚报网· 2025-09-16 16:08
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培育了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的沃土。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民营经济发 展的生命线。深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引导社会资本投 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这些举措如同精准滴灌,让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特别是招 投标领域的改革,通过远程异地评标、双盲评审等创新做法,让阳光交易成为常态,为民营企业参与公 平竞争扫清了障碍。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正在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项目总投资额达 10.28万亿元,这既是市场信心的体现,更是发展机遇的绽放。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两个毫不动摇到三个没有 变,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以贯之;从专精特新到单项冠军,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愈发 清晰;从国内大循环到国际大市场,民营经济的舞台更加广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民营经济是 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当政策红利、 创新动能与市场活力汇聚成潮,民营经济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