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土空间规划
icon
搜索文档
绘就一张图,管好一盘棋,聊城市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14:47
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聚焦农副食品加工业、医养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 汽车产业、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绿色化工产业六个产业方向,加强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引导。持续 提升重大项目用地审批服务效能,高效完成济郑高铁、冠县大沙河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 用地审查,有力保障了项目及时落地。 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形成"蓝绿织网、双轴领航、点线串城"的城市空间结构。"蓝 绿织网"是依托徒骇河等滨水廊道、主要绿廊等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双 轴领航"规划创新发展轴、历史文化轴,串联聊城城区多处主要城市节点;"点线串城"沿东西轴线东昌 路,串联较多景观资源。依托东昌湖、望岳湖以及大运河、徒骇河等河湖水系,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网 络,完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切实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幸 福感。 延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空间保护。系统构建"点-线-面"(文化资源节点)-(文化线路)-(历史 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结合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重点保护聊城、临清历史城 区和米市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运河商贸、黄河农 ...
自然资源部: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9:07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自然资源部审议通过《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 旨在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功能完善、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 重点涵盖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及旧城改造等实践[1] -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 城镇开发边界内存量空间占比超过70% 存量盘活涉及空间权利再分配和经济结构重构[1] - 政策范围将从城市扩展至国土空间全域 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统筹城乡空间资源并激活空间潜能[1] 地方实践案例 - 上海市通过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存量盘活要求 广州市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城市更新 北京市建立全域覆盖体系并实施编管一体机制[2] - 北京市城镇化率达88% 已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将3563平方公里用地划分为1371个规划街区 分阶段深化空间资源匹配[3] - 北京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发布存量地区控规编制通知 推动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型[2][3]
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北京城镇化率达88%
新京报· 2025-09-18 18:08
她提到,未来,存量空间盘活优化将进一步从城市范围拓展至国土空间全域范围,特别将结合正在推进 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城乡各类空间资源,激活空间潜能,集成政策资源,促进多元价值再 生。 谢海霞说,《指南》明确存量空间盘活优化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确定了不 同层级的规划编制内容,构建了分层编制、动态维护的机制,填补了存量空间如何编制规划的技术标准 空白,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地适应存量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需要。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北京城镇化率已达88%,城市发展已率先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 段。在今天(9月18日)下午自然资源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杨 浚表示,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不到一个月,北京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存量地区控制性详细 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的通知》。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两个重大判断,显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 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杨浚说,盘活存量空间、推动城市更新已成为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北京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 型、实现人 ...
当人工智能遇上生态治理,能带来哪些变革?
中国环境报· 2025-09-18 10:07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技术为应对复合型、深层次的生态环境挑战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路径,推动生态治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决策转型 [1][2] - 人工智能通过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和智能模型,在生态治理全流程中展现出监测预测、模拟推演和问题处置等全链条效能 [2][3] - 推动人工智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深度应用需要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 [4][5][6] 人工智能在生态治理中的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卫星遥感、航空观测、地面传感与海洋探测等技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多源数据进行智能清洗与分析,形成覆盖陆地、空域、海洋的全域感知网络 [2] - 通过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多目标优化算法构建动态适配的规划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国土空间演变趋势,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决策的范式革新 [2] - 人工智能展现出全链条治理效能,其监测预测能力可深度挖掘环境变化规律,模拟推演能力能预测不同治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问题处置能力可快速整合数据制定最优方案 [3] 人工智能在碳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 人工智能通过构建碳配额智能分配算法、交易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减排效果动态评估等功能,实现对碳市场交易数据和政策动态的深度分析 [3] - 人工智能技术为碳市场高效运行与双碳目标任务精准落地提供精准的交易决策支持 [3] 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突破方向 - 强化核心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撑,加大高精度传感器、低功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应用稳定性、精准度与时效性 [4] - 建设绿色算力中心与高质量细分领域知识库,推动数据安全流通,为AI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4] - 开发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的智能推演模型,提升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4] 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制度创新方向 - 完善数据共享标准、模型接口规范、安全认证体系,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 [4] - 建立从技术供给驱动到治理需求牵引的迭代机制,确保AI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需求高度契合 [4] - 完善碳市场、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应用人工智能 [4] 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向 - 培育既懂生态治理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 [5] - 在高校和职业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5][6]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08:14
耕地资源保护 - 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 [1][3] - 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过1亿亩 [1] -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1] 国土空间规划 -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及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已批复实施,形成“一张蓝图” [2] - 优化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格局、“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2] - 统筹划定并守住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2] 矿产资源勘查 - 全面摸清163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状况,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3] - 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3]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洋能、海洋药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3] 生态资源状况 - 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 [3] - 全国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分别达到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 [3] -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3] 生态保护修复 - 累计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 [4]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 [4]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4] -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实施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4] 资源要素保障 - “十四五”以来累计批准建设用地2697.4万亩、用海用岛1.12万平方公里、新设采矿权5987个 [4] - 推动用地用林用草用海用矿联动审批,审查环节压缩2/3,审批时长压缩1/3 [4] 资源利用效率 - 累计处置闲置土地面积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 [5] -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存量土地供应占比已过半 [5] 政务服务优化 - 实行抵押登记等业务“跨省通办”,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实现登记服务高频事项“全程网办” [5] - “交房即交证”覆盖2200多个县市,化解1500多万套影响登记房屋的历史遗留问题 [5]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8:18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达25.09%,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 的国家;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 处……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 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等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自然资源工作。 "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十四五"以来,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根基更稳。关志鸥介 绍,通过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9类自然资源的调查 监测工作,我国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 耕地保护成效卓著。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耕地数量、质量、生 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摸清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油 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 纯介绍,"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深层煤层气勘探取 ...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近4500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06:30
自然资源家底与国土空间优化 - 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1] - 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 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3] -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推动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3] 资源利用效率与耕地保护 - 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2]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超1亿亩[2] - 全面摸清163种矿产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2] 矿产资源勘查与能源保障 - 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累计投入资金近4500亿元 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成果[1] - 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1][2] 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重要力量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2][5]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70%以上 海空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5] -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日290万吨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1/3[5] - 海洋药物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5]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全国森林覆盖率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国家[3] - 森林蓄积量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3]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35%以上 海洋能技术装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2][5] 产权制度改革与价值实现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激发资源保护和开发主体责任[4] - 创新资产配置方式 采用复合空间多要素资产打包组合出让 产生多重乘数效应[4]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近4500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04:18
自然资源家底与国土空间优化 - 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1]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黑龙江 内蒙古 河南 吉林 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1亿亩[1]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2] 矿产资源勘查与能源保障 - 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资金近4500亿元 取得一批重大找矿突破成果[1]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油气 铜 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2] - 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 持续推进找矿突破行动加大勘探开发力度[3][4]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成效 -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国家[2] -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2] -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 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突破 - 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重要力量 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3] - 海空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每天290万吨[3] - 海洋药物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 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2] - 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发展格局 "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2] - 完成5个国家公园和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创新资产配置方式产生多重乘数效应[3]
北京号最精彩 | 平原新城5区新增中小学学位上万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05 17:11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北京平原新城5区新增1.2万个中小学学位以满足居民优质教育资源需求[2] - 北京第四实验学校、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十一学校顺义学校李遂校区等优质中小学于9月投用[2] - 项目旨在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并支撑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2] 人才住房保障政策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于9月4日启动青年人才住房保障政策申报并发布首批房源[4] - 房源类型多样且配套完善覆盖求职实习就业创业等不同阶段居住需求[4] - 各房源点结合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产业布局及生活配套进行科学规划[4] 文旅产业开发 - 北京市文旅局联合百度地图发布"音乐地图"上线20个"京彩户外音乐会"点位[7] - 怀柔推出"永不落幕的音乐节"结合市集美食与文化体验成为京郊文旅新亮点[7] - 模式口驼铃落日音乐会举办"金曲年代"音乐季聚焦80-90后群体怀旧主题[8]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 - 环球度假区旁"湾里"项目投资超百亿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通过竣工验收[12] - 项目涵盖酒店购物民宿餐饮展演娱乐等业态包括诺岚酒店王府井WellTown及汀云小镇[12] - 该项目定位为微度假胜地计划于年底前正式开业[12] 城市空间规划 - 大兴区西红门镇国土空间规划获批突出南中轴人文生态特色定位为生态文化节点及科创商务服务高地[20] - 延庆区香营乡国土空间规划获批成为延庆中部绿色发展区重要节点聚焦生态环境改善及优势产业引领[22] - 两项规划均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并统筹城乡发展与产城融合[20][22] 消费行业动态 - CBD咖啡青年节聚集100+国内外品牌包括手冲大师烘焙冠军及创意特调达人[14] - 奶茶行业因检出反式脂肪酸引发关注品牌方回应称含量符合国家标准[24] - 行业存在厚乳咖奶植物奶等原料命名规范性问题引发健康成分讨论[24]
聚焦2025年第三期国土空间规划 UP前沿论道业务交流会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规划实施落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09:25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战略定位与功能 -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提及 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试点[2] - 实现空间资源配置载体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渠道 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平台 浙江省建立"一体两翼"规划建设治理体系[2] - 落实"三区三线"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累计批复近200个方案 拉动投资超4000亿元[3] 区域实践与创新模式 - 浙江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进空间治理现代化 划定整治片区引导重点方向 建设网络大城市重要节点[2] - 宁波市推动整治规划与空间规划融合 打破条块分割管理格局 实现资源变资产变资本转化链条[3] - 哈密市以产业导入为主引擎 构建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建议细化用地政策支撑新业态[4] - 上海市以郊野单元规划为核心 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与多元价值提升 同步编制规划与实施方案[10] 理论创新与政策建议 - 需从传统工程范式跃迁为国土空间治理制度载体 发挥空间重构、要素激活和功能提升核心价值[5] - 以棕地再利用为战略支点 通过定量分析棕地群与城市系统关系 提出再生及空间优化方案[5][6] - 重点解决土地利用碎片化问题 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基于大食物观完善地类管理与用途管制政策[6] - 建立差异化措施 在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等区域按主体功能定位提升空间价值[9][10] 实施路径与系统治理 - 长三角示范区建立跨省域统一标准潜力库和实施项目库 在毗邻区域协同推进典型项目[7] - 通过全域规划驱动新型城镇化 探索土地整治与多要素跨界融合 重构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9] - 以合理评价体系和奖励补偿机制引导价值提升潜力区域工作 实现空间整体价值提升[10] - 福建省漳浦县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整体筹谋 优化用地布局释放产业空间 湖北省建议差异化管控寻求保护与发展平衡[7][8] 产业支撑与要素整合 - 将产业导入作为主引擎 广东省以良田集中、村庄优化、产业集聚、生态优美为目标激发内生动力[3] - 支撑产业发展重于土地整治本身 重点发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让市场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 -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加强产业导入和实施主体培育 形成多方参与受益的整治模式[8] - 城乡要素加速双向流动 需通过全域视角重构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生活链交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