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硝唑注射液
搜索文档
北大医药董事长徐晰人被刑事拘留,资本玩家1元控股就任仅3个月
华夏时报· 2025-10-31 22:15
核心事件 - 北大医药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因配合相关部门调查被刑事拘留,暂时无法正常履职 [1][3] - 该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出现两连跌,10月30日收盘跌幅达6.97%,10月31日早盘股价跌破5.69元/股 [1] - 公司已授权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并称控制权未变,董事会运作及生产经营正常 [3][5] 管理层变动 - 徐晰人于2024年12月通过其控制的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以1元价格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并通过承接约23.92亿元债权,间接获得北大医药22.22%的股权 [4][6] - 按当时公司总市值39亿元计算,22.22%股权对应价值约8.7亿元,而实际支出仅为3300万元 [6] - 徐晰人正式入主后公司管理层经历重大洗牌,包括今年2月董事会换届更换5名董事,3月原董事长辞职,7月徐晰人集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裁三大要职于一身,完成全面接管 [6][7] 经营业绩压力 - 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与第一大客户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长期服务合同于今年4月终止,该客户2024年实际采购金额为11.23亿元,占公司当年药品流通收入的78.15% [9] - 公司预测此事件将导致自2025年6月起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以2024年审计数据对比,营收和净利润减少金额分别约占29.13%和28.99% [9] -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约2.74亿元,同比下降47.95%;归属净利润约3568.67万元,同比下降18.04% [10] 品牌与转型挑战 - 根据收购协议,公司需在入主后120天内完成名称变更,180天内清除所有“北大”、“北医”等关联印记,将失去重要的品牌背书 [11] - 公司医药产品以仿制药为主,2024年制药业务毛利率较上年下滑11.23个百分点至57.47%,集采政策持续压缩利润空间 [12] -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74次,远低于行业均值3.5次,资金效率低下问题突出,转型将加剧现金流压力 [12]
最大客户丢了,北大医药股价大跌
经济观察网· 2025-08-13 11:14
业务合作终止影响 - 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业务合作于2025年5月终止 导致其主营业务自6月起基本中止[2] - 国际医院为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 2024年实际采购金额达11.23亿元 占公司药品流通收入78.15%[2][4] - 合作终止导致2024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占最近一期营收29.13%) 净利润减少400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8.99%)[3] 财务影响分析 - 自2026年起年度营业收入或减少10.27亿元 净利润减少6869万元 分别占最近一期审计值的近50%[3] - 药品流通业务2024年营收14.37亿元(占总营收69.75%) 营业利润1.94亿元(占比35.05%)[4] - 与国际医院合同金额为每年12亿元 实际采购完成率达93.58%(11.23亿元/12亿元)[4] 业务结构特征 - 药品流通业务高度依赖国际医院 实施主体为北医医药和武汉叶开泰两家子公司[4] - 药品制造业务2024年收入6.23亿元(占总营收30%) 毛利率57.47%显著高于流通业务的13.48%[7] - 制药业务以仿制药为主 多款产品纳入集采导致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降11.23个百分点[7] 战略转型举措 - 公司拟将生产制造中心组建为子公司 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6] - 启动名称变更工作以实现"去北大化" 实际控制人已变更为徐晰人[5] - 积极探索北医医药转型方向 但转型存在不确定性[3] 市场反应 - 8月12日股价逆势大跌7.36% 收盘价6.42元 对应市值38.26亿元[2]
最大客户丢了,北大医药股价大跌:或将损失一半的收入与利润!公司与北大已无股权关系,正在“去北大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22:55
核心观点 - 北大医药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因与国际医院终止合作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风险 [1] - 国际医院是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2024年采购金额11.23亿元占药品流通收入78.15% [1][6] - 公司预计2024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6亿元(占营收29.13%),净利润减少400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8.99%) [4] - 2026年起营收或减少10.27亿元(占近50%),净利润减少6869万元(占近50%) [4] - 公司正推动医药制造业务转型,2024年该业务收入6.23亿元占比30%,毛利率57.47%高于流通业务13.48% [7][8] 业务依赖风险 - 北医医药长期高度依赖国际医院业务,合作终止后未找到替代业务 [1] - 药品流通业务2024年营收14.37亿元占总营收69.75%,营业利润1.94亿元占比35.05% [5] - 北医医药作为国际医院唯一服务商,原合同金额每年12亿元 [6] 财务影响 - 2024年国际医院实际采购11.23亿元占药品流通收入78.15% [6] - 2024年制药业务毛利率57.47%,但受集采影响较上年下滑11.23个百分点 [8] 战略转型 - 公司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 [1][7] -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徐晰人,启动"去北大化"名称变更 [7] - 制药业务中多款仿制药已纳入集采,包括注射用美罗培南等产品 [8]
北大医药继续“去北大化” 子公司痛失第一大客户,进一步向医药制造转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16:38
业务合作终止影响 - 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于2025年5月终止 导致其主营业务自2024年6月起基本中止且未找到同类型替代业务 [1][2] - 国际医院为北大医药第一大客户 2024年实际采购金额达11.23亿元 占公司药品流通收入78.15% [1][3] - 合作终止导致2024年6月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占最近一期审计营收29.13%) 净利润减少4000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8.99%) [2] 财务影响评估 - 自2026年起年度营业收入或减少10.27亿元 净利润减少约6869万元 分别占最近一期审计指标的近50% [2] - 药品流通业务2024年营收贡献14.37亿元(占总营收69.75%) 营业利润1.94亿元(占比35.05%) [3] - 北医医药面临关停并转风险 公司正探索转型方向但存在不确定性 [2] 业务结构特征 - 药品流通业务依赖北医医药与武汉叶开泰两家子公司 其中北医医药作为国际医院唯一服务提供商签订三年合同(年金额12亿元) [3] - 药品制造业务2024年收入6.23亿元(占总营收30%) 毛利率57.47%显著高于流通业务的13.48% [4] - 制药业务以仿制药为主 多款产品纳入集采(包括注射用美罗培南等) 导致2024年制药毛利率同比下降11.23个百分点 [5] 战略转型举措 - 公司以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 旨在强化仿制药生产优势并实现资源集中配置 [1][3] - 资源向医药制造业务倾斜 通过子公司架构优化生产环节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