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SU7/YU7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汽车供应商即将上市,其定价权却被藏在车企价格战里
晚点LatePost· 2025-07-21 23:40
公司概况 - 联合动力是汇川技术的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国内新能源整车厂的核心供应商[4] - 公司作为理想汽车的单一供应商和小米汽车的电驱供应商之一,市场声量随客户销量增长而提升[4] - 已完成证监会注册,预计融资48.6亿元,估值区间200亿-500亿元,母公司汇川技术持股94.51%[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0亿元、93亿元、161亿元,毛利率从13%提升至16%,净利率从-4%改善至6%[7] - 费用率显著下降因销售与研发费用增长不足一倍,受益于理想汽车高增长及增程车型渗透[7] - 2024年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76%降至68%,业务多元化拓展至纯电车型[9] - 2025Q1营收增速50%,截至5月末在手订单79亿元,支撑全年高增长确定性[9] 运营与产能 - 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2024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4%和74%,面临电驱产能扩张不足问题[14] - 应付票据/账款合计100亿元,应收票据/账款57亿元,现金及等价物17亿元,运营资金紧张[15] - 募投项目计划新增电机、电控、电源产能235万套、256万套、39万套,预计2030年满产,届时营收或达370亿元[15] 市场地位 - 2024年电驱业务占比总营收88%,电机和电控市占率均超10%,居独立第三方领域第一[16] - 电控、电机、驱动总成市占率2025年3月分别为10.3%、11.9%、7.4%,排名行业前列[17] 行业挑战与机遇 - 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价格战走向决定公司增长空间[18][19] - 若价格战持续,车企需第三方供应商支持技术迭代,利好公司中长期增长[19] - 若价格战缓和,车企或自研核心零部件,2024年驱动总成主机厂自制比例达70%,可能挤压公司市场份额[20] - 当前汽车行业利润率仅3.9%,库存高企或使价格战短期延续,但中期可能缓和,影响公司上市窗口期[21]
理想在打什么牌?
新财富· 2025-07-21 14:48
理想汽车交付量调整 - 公司下调2025年二季度交付量展望至10.8万辆,较原预期的12.3-12.8万辆减少12%-16% [1] - 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203,938辆,同比增速仅7.9%,低于去年同期的188,981辆 [1] - 2024年全年交付50万辆,距离年初70万辆目标完成率71% [1] - 交付量调整源于销售体系重组,将26个战区整合为5大战区,战区负责人直接向副总裁汇报 [1] 市场竞争格局 - 20-30万价格带面临小米SU7/YU7竞争,30-40万价格带面临问界M8挤压 [2] - 6月销量同比转负,部分归因于竞品压力 [2] - 公司即将推出纯电车型i8/i6,寻求产品结构突破 [2] 动力技术路线分析 - 新能源车型价格梯度:纯电≥增程>插混,对应电池容量80kwh/40kwh/10kwh [3] - 增程车型适合有家充条件、长途需求少且对续航敏感的家庭用户 [5] - 插混车型亏电油耗仅4L/百公里,适合无固定充电场景用户 [5] - 增程车型馈电油耗较高,但作为纯电过渡方案具有市场价值 [5] 公司战略转型 - 2024年营收1445亿元,归母净利润80亿元,为新势力中少数盈利企业 [7] - 历史成功源于三点:增程解决早期充电焦虑、二胎政策催生中大型SUV需求、疫情后消费释放 [7] - 当前转型纯电的三大支撑:超充桩突破15,000根(含4C桩7,060根)、MEGA车型10%-80%充电仅15分钟 [10][13] - 超充站日均新增4座,年底目标4,000座,覆盖90%高速干线和核心城区 [13] 产品策略革新 - i系列采用"类MPV"造型,融合SUV与MPV优势提升第三排空间 [18] - 30万价格带聚焦家庭用户,弱化外观强调功能性 [19] - 纯电车型充电频次比增程减少50%(两周vs一周),提升使用便利性 [14] 技术基础设施 - 超充桩技术矩阵:5C桩1,575根(520kw/12分钟)、4C桩7,060根(360kw/15分钟)、2C桩6,372根(250kw/23分钟) [13] - 充电网络布局速度与市占率匹配,当前覆盖率为加油站数量的3.6%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