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穿过“人机共驾”定责迷宫 “智驾险”离真保险还有多远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5
智能辅助驾驶保障服务现状 - 多家新能源车企推出辅助驾驶"兜底"方案,如小鹏汽车、阿维塔、鸿蒙智行等,车主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若符合条件可触发赔付,业内称为"智驾险" [1][2] - 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价格为239元/年,最高补偿100万元,鸿蒙智行的保障权益购车时随车赠送,价值约4000元 [2] - 小米汽车计划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最高保障金额300万元 [2] "智驾险"的本质与运作机制 - "智驾险"并非监管部门备案的真保险,而是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权益类选项,赔付责任由车企承担 [1][3] - 赔付前提是车主需先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且商业险须为与车企合作的保险公司产品 [5][6] - 保险公司参与产品设计、规则制定和风险控制,但实际赔付由车企负责,保险公司提供隐形背书 [7] 行业挑战与发展瓶颈 - 当前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级,L3级尚未完全落地,"人机共驾"模式下责任厘定复杂 [1][8] - 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数据真实性与透明度不足,保险公司难以精确定价 [8][9] - 智能驾驶数据来源冗杂、格式不统一,算法迭代快,导致承保理赔数据不稳定 [9] 未来发展趋势 -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提出要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谋划转型发展 [9] - 未来智驾险可能成为单独险种,需解决责任认定、数据安全、产品定价等问题 [10] - 建议加快完善立法,明确事故责任划分,出台行业标准,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 [10]
穿过“人机共驾”定责迷宫“智驾险”离真保险还有多远
中国证券报· 2025-05-20 05:23
智能辅助驾驶"兜底"方案现状 - 多家新能源车企推出辅助驾驶"兜底"方案,如小鹏汽车、阿维塔、鸿蒙智行等,车主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过程中发生事故,若符合相应条件,即可触发赔付,业内称之为"智驾险" [1] - 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费用为239元/年,最高补偿100万元,从开启智驾到智驾退出5秒以内的事故可赔付 [2] - 小米汽车计划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 [2] - 鸿蒙智行、阿维塔等推出的类似权益保障金额可高至数百万元,鸿蒙智行的保障权益购车时随车赠送,价值约4000元 [2] "智驾险"的性质与特点 - "智驾险"并非在监管部门备案的真保险,是车主购买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后的权益类选项,一般由车企赔付而非保险公司 [1] - 保险产品必须由保险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保险公司才能开发经营,业内将此类智能驾驶保障计划称为"智驾险"容易与真正的保险产品混淆 [3] - 交强险和三者险已覆盖基本交通事故风险,"智驾险"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且目前只能通过车企购买 [3] - 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软件故障等风险,现有车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这类保障计划能填补保障空白 [3] 车企与保险公司的角色 - 在"智驾险"中,赔付由车企负责,用户需先购买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保险公司的商业险,才能购买小鹏汽车的"智驾险" [4] - 此类保障计划的承保方是车企自身,由车企负责"兜底",尤其是在用户未启用车险或车险赔付额度用尽之后 [4] - 保险公司参与精算建模、测算赔付边界,为车企量身打造权益方案,赔付标准、保障触发条件等核心机制借鉴了保险产品的设计框架 [6] - 保险公司通过早期参与车企辅助驾驶保障权益的设计,获得珍贵的出险样本,为未来推出真正的辅助驾驶保险产品打基础 [6] 行业挑战与发展方向 - 目前的辅助驾驶技术主要处于L2级,离L3级还是"将满未满"状态,"人机共驾"情形下,责任厘定存在挑战 [1] - 保险公司尚未推出智驾保险的原因包括缺少相关经验数据、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智能驾驶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存在问题 [7] - 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提出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 [8] - 未来推出真正意义的智驾险,可能会从比亚迪、特斯拉这类车企系保险公司开始,需加快完善立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