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价快餐
icon
搜索文档
15元“商超大食堂”硬控打工人
36氪· 2025-08-26 08:15
消费趋势变化 - 打工人转向商超食堂解决日常用餐 人均20元可覆盖全天餐饮消费 早餐约7元 午餐13-18元 [1] - 家庭消费场景延伸至商超 四口之家50元解决午餐 人均10元且提供现场制作和用餐区 [3] - 高端超市同样布局平价餐饮 Albert Wang超市提供10元猪肝拼盘和15元自助餐 低价主食低至1元 [5] - 白领群体放弃精致餐饮 转向15元商超食堂 覆盖早中晚三餐需求 [7] 商超行业转型举措 - 超市发改造北京农大店 缩减180平方米零售面积 增设70座位食堂 引入瑞幸咖啡与紫光园品牌 [8] - 物美超市推出13元面食自助与19.9元炒菜自助 儿童餐收费10元 [10] - 永辉试水社区食堂模式 推出15元不限量自助 涵盖20多个菜品类别包括烘焙/面点/熟食 [11] - 大润发开设200平方米食堂 提供19.9元60余种餐品 容纳80人同时就餐 [13] - Olé超市推出19元2荤1素套餐 轻食售价7.2元/100克 日均快餐单量超160单 [14] - 盒马在广州推出9元腌面与19.8元三菜快餐 客单价控制在30元以内 [15] - 711便利店推出20元价位现制鲜食套餐 [15] 商场业态重构 - 65.7%城市居民倾向线上购买日用品 25-35岁人群比例达83.2% [18] - 2024年全国41家商场倒闭 其中41%为经营超20年老牌商场 [18] - 永辉超市2025年亏损14.56亿元 四年累计亏损超95亿元 [18] - 北京SKP2024年销售额下跌17% [18] - 2025年第二季度高档商场餐饮新开店占比达30% 开关店比1.51 [20] - 餐饮业态提升客流量与停留时长 带动超市日用品/水果/零食销售 [21] 模式优势与挑战 - 依托成熟供应链实现规模化采购与集约化加工 有效控制成本 [23] - 消费者反馈菜品口味存在提升空间 菜品种类更新频率不足 [24] - 就餐高峰期座位紧张 排队时间影响体验 [24] - 需通过引入知名餐饮品牌或特色美食合作强化竞争力 [24]
餐厅寿命为何越来越短?
虎嗅APP· 2025-05-14 17:36
餐饮行业现状 - 餐饮行业洗牌周期越来越短,不少餐厅开业即巅峰,但很快因客流减少而关店 [1][2] - 餐厅寿命缩短现象普遍,如"开业3个月就关门"、"半年关了2家店"等案例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 [2] 选址核心原则 - 选址是决定门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正确的选址能带来更多自然流量并降低获客成本 [2] - 选址本质是"选人",需根据目标客群选择商圈类型,如星巴克选写字楼/高档商场,南城香选社区 [3] - 需求匹配是关键,精准客群匹配比盲目追逐人流更具商业价值 [3] 选址常见误区 - 避免单纯追求低租金,低租金可能意味着低客流 [3] - 避免盲目跟风网红商圈,需考虑消费时段匹配性,如夜宵品类不适合限制噪音的街区 [3] - 案例:无锡川菜馆选址商场但本地人不接受辣味,导致午市短暂晚市无人 [4] 实地考察要点 - 需亲自踩点评估覆盖人群类型及消费特点 [7] - 重点考察方圆1千米内同品类/同价格带餐饮店情况,计算商圈竞争系数(同品类门店数/同品类总单量) [8] - 需关注商圈人均消费水平以确定合适价格带 [8] - 注意配套设施如停车场,以及商圈对餐厅的基本要求(如排烟限制) [8] - 案例:上海小吃店因选址区域限制油烟排放而未能开业 [9] - 案例:长沙烤肉店因选址辅路、停车不便及居民投诉而半年关门 [10] 流量评估方法 - 店铺三层价值评估:短期盈利性、5年回报率、对品牌生命周期的帮助 [11] - 营业额=店前人流量×转化率×客单价,需通过蹲点统计不同时段人流 [12] - 转化率可参考同商圈同类餐厅数据,并辅以大数据工具分析 [13] - 单体小店应避开同品类大品牌的相邻位置 [15] - 门脸能见度至关重要,避免有遮挡或长期闲置的店铺 [15] - 案例:广州猪脚饭店因"凹"字位门头不足2米而经营不足一年 [15] 创新选址模式 -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店中店"成为新选择,如库迪咖啡、Tims天好中国采用该模式 [17] - 选择"寄主"需考虑其客流量及客群重叠度,如便利店、商超、医院等 [17][19] - 需确保与"寄主"业务互补而非冲突,如便利店已有现制咖啡则不适合再开咖啡店 [20] - 需明确合作模式(固定租金或流水分成)以保障双方权益 [20] - 该模式可节省房租和人力成本,形成互补提升经营效益 [20]
餐厅寿命为何越来越短?
虎嗅· 2025-05-12 12:22
餐饮行业现状 - 餐饮行业洗牌周期越来越短,开业3个月就关门或半年关2家店的现象屡见不鲜 [1][2] - 不少餐厅开业即巅峰,优惠结束后顾客大幅减少,导致亏损并快速关店 [3] 选址策略 - 选址是决定门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正确的选址能带来更多自然流量并降低获客成本 [4] - 选址的核心是"选人",需根据目标客群(如年轻人、儿童、家庭客群)选择商圈类型 [5][6] - 品牌定位与商圈顾客消费目的吻合度越高,盈利可能性越大,例如星巴克选址写字楼或高档商场,平价快餐选址社区 [6] 选址误区 - 并非租金越低越好,低租金可能意味着低客流 [8] - 避免盲目跟风网红商圈,需注意消费时段匹配,例如夜宵品类不适合开在限制噪音的街区 [9] - 案例:无锡某川菜馆因本地顾客不接受辣味、晚市无人而生意不佳 [10] 实地考察要点 - 需亲自踩点,了解商圈人群类型及消费特点 [11] - 重点考察同品类竞争系数(同品类门店数/同品类总单量)和商圈人均消费水平 [14][15] - 注意商圈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和基本要求(如油烟排放限制) [16][17] - 案例:上海某小吃店因商圈限制油烟排放未能开业,损失押金和初期费用 [18] 店铺流量评估 - 营业额=店前人流量*转化率*客单价,需通过蹲点测算不同时段的人流和转化率 [24][25] - 避开与大品牌直接竞争,关注门脸能见度和可接近度 [29][30] - 案例:广州某猪脚饭店因位置隐蔽、门头不显眼而关店 [31] 店中店模式 - 全国近900万家餐厅供过于求,店中店成为新选择,例如库迪咖啡、Tims天好中国通过此模式加速扩张 [34][35] - 选择人流量大的"寄主"(如便利店、商超),客群重叠度高且产品互补 [36][38] - 需明确合作模式(固定租金或流水分成),确保双方权益 [40] - 店中店模式可节省房租和人力成本,提升经营效益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