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汉服
搜索文档
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四海听音)
人民日报· 2025-09-18 06:22
行业核心观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正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转变为融入现代生活的动态元素,在服饰、饮食和文创等领域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和市场需求 [1] 服饰行业 - 非遗织造技艺如海南五指山市的黎锦和苗绣登上202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T台,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 [1] - 改良汉服和马面裙在四川成都市太古里等时尚街区流行,其设计既保留传统形制之美又符合现代实用需求,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1] 餐饮行业 - 餐厅通过复原古代食谱或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口味推出创意甜品和私房菜,受到美食爱好者喜爱 [1] - 老字号糕点进行低糖低油改良,非遗茶点融合现代食材,这些创新在传承饮食文化的同时满足了现代味蕾需求 [1] 文创与家居行业 -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非遗文创作品,重庆梁平区的传统竹编工艺被艺术家应用于家具制作,创造了兼具实用价值和美学的新消费场景 [1] - 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社交媒体上非遗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提升了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 [2]
从“买买买”中读懂中国故事|“老外”游上海(四)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16:4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持续放宽和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游热潮,上海作为“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吸引大量外国游客,其消费行为从单纯购物演变为文化理解与情感认同的旅程 [1][3] - 外国游客通过消费体验中国品牌、海派文化与创新服务,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同时上海的城市便利性和文化融合力提升了旅游体验 [3][12][13] 国货消费趋势 - 外国游客对国货消费从购买纪念品转向关注中国IP设计、街头时尚和科技产品,如泡泡玛特盲盒因泰国明星推广吸引海外消费者,电子支付和多币种结算提升购物便利 [5] - 中国品牌如小米、华为、安踏、海尔通过技术可靠性和合理价格在国际市场建立口碑,游客对电动汽车等高科技产品兴趣浓厚,体现对中国制造品质的认可 [5][6] 中国制造形象转变 - “中国制造”从“低价替代”标签转变为“品质与设计”代名词,外国游客通过抢购、跨国托运和社交媒体分享表达信任,覆盖服饰、数码、美妆、智能家电等领域 [8][9] - 游客实际体验反驳负面刻板印象,强调中国产品在质量、设计上的优势,如南非游客认为“中国有最好的产品” [9] 旅游模式创新 - 游客从传统观光转向沉浸式文化体验,如豫园汉服体验馆让游客亲身感受古代服饰文化,非遗活动如香囊制作、竹编成为新一代旅游选择 [11] - 日常消费场景如早餐铺、糖葫芦摊融入旅游体验,法国游客指出上海在文化融合和生活质量上的示范作用,减少异国隔阂感 [12] 城市服务与数字化 - 上海美食融合中外文化,如锅包肉、小笼包与法国餐厅共存,形成文化共生现象,数字化服务如美团、饿了么在线点餐和支付宝支付提升便利性 [13] - 移动支付和在线服务使外国游客消费行为无缝对接本地生活,增强旅游体验的流畅性和满意度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