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结果发布,三电系统质量整体向好
中国经济网· 2025-09-26 15:04
行业质量表现趋势 - 2025年市场质量表现得分为27.19,较2024年增加23%,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出现下降[4] - 核心零部件模块如发动机、变速箱和三电系统质量持续提升,但智能座舱和驾驶系统等其他模块质量变差[4] -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市场质量表现均出现下降,燃油车用户抱怨度上升,新能源车OTA长期不升级和车机信号差成为新重点问题[5] 消费者投诉与关注点变化 - 2025年1-8月车质网受理有效投诉量超过15万宗,车载互联、驾驶辅助和OTA升级等智能化功能的质量与服务问题持续位列投诉前20位[1] - 手机App远程控制的延迟与卡顿问题数在2025年快速增加,消费者的关注与焦虑正由续航逐步转向智能化体验[1] - 用户体验层面问题急剧增多,部分功能在性能上无法满足需求,主要集中于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和外观模块[5] 新能源汽车发展 - 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70%,电动化保持高增长[2] - 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整体呈现向好趋势,问题数显著减少,续航和电机问题较去年有所缓解[2] - 增程式车型在整体质量表现及四个二级维度上均表现最优[3] 自主品牌竞争力 - 预计2030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将突破65%,自主品牌更能匹配消费者对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需求[2] - 华为智能电动、格雷博等国内领先供应商的技术突破,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强大的产业链协同优势[3] - 自主品牌车型三电系统的质量表现整体优于海外品牌,用户续航满意度方面,自主头部品牌表现较好[3] 用户体验与续航挑战 - 续航虚高是新能源车用户的核心痛点,根本原因在于官方标定里程与实际驾驶体验存在偏差[2] - 驾驶者的驾驶风格和用车习惯、对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是影响续航里程的主要变量[2] - 未来需通过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和驾驶习惯,结合能效技术,建立用户场景化的续航评估体系[2] 企业质量战略 - 华为智能电动坚守安全理念,强化基于功能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的核心质量,实施全面数字化管理[5] - 小米汽车制定文化领先加智能数字化领先的质量领先战略,构建融合硬件、软件、交付和大数据的质量防御圈[6] - 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的契合度要从细致变为极致,服务响应要从及时做到实时,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实现OTA升级闭环[1] 产业发展建议 - 汽车产业应特别重视高质量发展,保持不依靠对上下游挤压的、稳定的盈利能力[1] - 控制适度的负债水平、强化产品自身可靠、耐用、安全等本原属性并重视营销战略[1] - 随着全固态电池加速量产,智驾、芯片等领域的进一步突破,产业将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汽车时代[2]
2024年中国汽车并购额缩水32%至1681亿元 普华永道称中国车企仍需紧抓“智电”优势
中国经营报· 2025-05-09 22:13
中国汽车行业并购交易概况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交易金额达1681亿元,交易数量528笔,同比分别下滑32%和3.6% [3] - 战略投资及收购占比达53%,较上年比重增加,反映产业投资人出于技术迭代和资源整合的战略考量 [3] - 2024年出现2笔超百亿元大型交易,总计230亿元,均来自整车制造领域 [4] 细分领域表现 -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部件交易金额占比分别达23%和30% [4] - 汽车零部件领域交易数量404笔,金额1059亿元,占总交易额63%,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成为关键推动力 [5] - 整车制造领域交易数量54笔,金额47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2% [6] - 商用车领域交易金额同比上升64%,新能源重卡和智能商用车成为新焦点 [6] 交易结构与趋势 - 小型及中型交易额占比显著上升,大型及巨型交易额占比明显下滑 [5] - 境内交易主导,金额占比超92%,笔数占比93% [6] - 外资投资热情减缓,主要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影响 [7] - 自主品牌加速国产化替代和出海布局,出境投资数量上扬 [7] 前沿技术与资本市场 - 车规级芯片制造、自动驾驶系统、新能源三电系统等前沿技术领域并购活跃 [9] - 2024年新增34家上市企业,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新能源三电系统为关注焦点 [9] - 港交所吸引12家企业上市,深交所8家,分列主要上市地前两位 [9] 全球化与品牌建设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但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内涵不够清晰 [10] - 车企需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构建"国家品牌背书+技术文化融合+本土生态共建"体系 [11] - 需建立国家级汽车评价体系,引领全球统一标准,提升国际竞争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