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58

搜索文档
一粒“新麦”的超强攀登
河南日报· 2025-10-09 07:26
一粒金黄的小麦种子,静静躺在蒋志凯的掌心。 他微微抬起手臂,指腹摩挲着种子介绍它的特别之处——超强筋,面包、面条兼用的优质小麦品种,主要品 质指标优于进口小麦"加麦2号"与"美麦DNS"。 曾经的中国小麦育种界有个"硬伤":优质与高产无法兼得,没有进口的强筋小麦品种就做不出好面包。 瞄准优质强筋,创新育种方法。历时10余年,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蒋志凯与团队,成功选育出 兼具超强筋品质与高产稳产特性的小麦品种——新麦26,让"超强筋"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随后,"新麦超 级群"崛起,在农业科学研究的漫长跋涉中刻下印记。 新麦45示范田专家测产验收。均为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供图 为什么要"强" 勇闯"无人小径",不能依赖进口 蒋志凯与强筋小麦结缘很早。 1990年的夏天蝉鸣阵阵,从西北农业大学作物专业毕业,蒋志凯回到家乡,进入新乡农科所(后更名为新乡 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课题组工作。彼时,课题组已经将育种方向往优质强筋靠拢。 为何偏偏盯紧优质强筋?当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食品开始多样化和优质化,使 得对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延展性和弹性好的强筋小麦的需求急剧增加。 然而,国内大型面粉 ...
中原粮仓怎样更稳
河南日报· 2025-10-09 07:26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不仅成功保障本省粮食供应,每年还向全国、向共 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东盟等地区提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改变始于针对性改造。2021年起,当地聚焦砂姜黑土短板,一边推进土壤改良,一边搭建智慧农业系统 实现水肥精准调控;今年,老王坡10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变为"丰产田",这样的升级在河南多地同步推 进。 良田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久。河南创新"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模式,政府统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 专业团队管护,破解"重建轻管"难题。今年夏粮生产,全省依托高标准农田完成1.14亿亩次抗旱浇灌, 实现750.01亿斤总产;秋作物抗旱浇灌达1.24亿亩次,为全年生产夯实底气。 科技赋能:破解增产关键点 "前两年倒春寒突袭,周边麦田叶片冻紫,我种的新麦58却依旧翠绿。"卫辉市麦农薛张勇说,当年他家 200亩小麦亩产达1100斤,比普通品种多收100斤。 新麦58的抗逆表现,源于河南种业创新积淀。我省已建成50万份库容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新收集种质资源7565份,筑牢品种选育基因库;还培育良种繁育基地31个,小麦供种能力占全国2/5, 形成"育供"完整链条,全国推广面积前十位 ...
中原粮仓的“芯”动能——“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5-29 06:40
河南种业发展现状 - 河南种业从解决"吃得饱"转向保障"吃得好",从应对"靠天收"到实现"科技赢",致力于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 [2] - 河南品种选育与需求同频共振,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3] - 2021年以来河南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全国30.7%,居全国第一 [6] - "新麦58"和"郑麦918"分别以1618万元和1918万元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 [6] - "新麦58"荣获2023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优质强筋小麦金奖 [6]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14] 育种技术创新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育种技术变革,现代农业"芯片"不断升级 [9] - 智能温室通过智能控温调湿系统模拟不同生长环境,缩短冬小麦春化过程,将传统10年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10] - 植物CT扫描仪能多角度精准捕捉育种材料关键表型特征,解决人工定性判断的局限性 [11][12] - AI技术赋能表型采集和育种决策,推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育种技术革命 [12] - 构建"1个企业+1位首席科学家+N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攻关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3] 代表性品种表现 - "洛旱"系列小麦品种经过4次迭代,抗旱特性保留同时高产、抗逆性提高,主推品种"洛旱22""洛旱28"创造亩产650公斤以上纪录 [3][4] - "郑麦1860"连续3年被列为国家主导品种,在减少肥料使用20%条件下保持稳产 [5] - "郑麦1860"达到优质中强筋标准,商品性好、出粉率高,山东鲁花面粉食品计划收购20万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