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58
搜索文档
一粒“新麦”的超强攀登
河南日报· 2025-10-09 07:26
行业背景与需求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消费优质化,市场对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延展性和弹性好的强筋小麦需求急剧增加 [3] - 国内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过去主要依赖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进口强筋小麦,因其稳定性好、品质指标过硬,是生产高端产品的主要原料 [3] - 核心种源受制于人潜藏供应链风险,推动行业必须培育自主的过硬强筋小麦品种以保障粮食安全 [4] 公司研发历程与突破 - 研发团队历时10余年成功选育出兼具超强筋品质与高产稳产特性的小麦品种新麦26,让“超强筋”概念进入视野 [1] - 早期阶段性成果包括2003年和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麦9和优质强筋小麦新麦18,其中新麦18在2005-2008年连续4年被农业部推介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 [4][5] - 2010年新麦26通过国家审定,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等多项主要品质指标超越进口优质强筋小麦“加麦2号”和“美麦DNS”,面团稳定时间最长达50多分钟,远超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的10分钟 [10] - 新麦26成为国内首批发布的4个超强筋小麦品种之一,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并在2020-2022年位列全国推广面积十大品种 [10] 产品性能与市场表现 - 新麦26可完全替代进口小麦,成为粮食加工企业制作高端面包的理想原料和增筋增效、配麦配粉的骨干供给品种 [10] - 新麦45于2021年通过国审,具备超强筋、综合抗病性好、矮秆抗倒、高产稳产特性 [12] - 新麦58于2023年以1618.88万元转让费刷新我国小麦品种经营权交易纪录 [13] - 新麦26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余亩,创造经济效益126亿元 [13] 技术优势与创新方法 - “超强筋”是以强筋为基础,多项关键品质指标实现跨越式提升,达到甚至超越国际顶尖水平,能满足特种食品、专用粉精深加工的更苛刻要求 [9] - 研发团队采用逆向育种思维,深入田间与农民交流,走访面粉和食品企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 [10] - 团队构建“新麦超级群”协同创新体系,集成多种优异基因资源、聚合多个先进技术平台、汇聚多方科研力量,并利用加代等方式缩短育种年限 [12] 产业链应用与影响 - 新麦26成为行业“明星亲本”,国内众多育种单位以其为骨干亲本选育新品种,推动我国超强筋小麦育种水平整体提升,解决长期困扰育种的“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难题 [13] - 在黄淮海南部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农民反馈新品种管理省心、产量有保障,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0.1-0.3元/斤,亩产稳保600-650公斤,实现丰产丰收 [14][15] - 大型面粉企业利用“新麦”超强筋小麦加工成强筋小麦芯粉、烩面粉、拉面粉、面包粉等明星产品,应用于高级面包、优质拉面、饺子皮等丰富餐饮场景 [15]
中原粮仓怎样更稳
河南日报· 2025-10-09 07:26
行业核心观点 - 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创新和储销体系升级,强化其农业优势,并积极拓展与东盟的粮农全产业链合作,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1][6] 良田建设与管理 - 通过针对性改造(如土壤改良和智慧农业系统),将中低产田升级为高产田,例如西平县老王坡10万亩砂姜黑土农田亩产小麦超1300斤 [2] - 创新“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模式,整合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解决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问题,今年夏粮生产依托高标准农田完成1.14亿亩次抗旱浇灌,实现总产750.01亿斤 [2] - 秋作物抗旱浇灌达1.24亿亩次,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2] 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 -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容达50万份,新收集种质资源7565份,为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培育良种繁育基地31个,小麦供种能力占全国2/5 [3] - 全国推广面积前十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中,河南选育品种占一半,例如新麦58在倒春寒中表现抗逆,亩产达1100斤,比普通品种多收100斤 [3] - 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农机在今年秋粮干旱期完成1.24亿亩次抗旱浇灌 [3] - 预计“十四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突破67%,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 [3] 储销体系与品牌建设 - 智慧粮仓应用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技术,粮食储存3年品质不减,损耗率控制在0.3%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 [4] - 2025年新麦上市后价格低位运行,河南率先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通过政务平台公布收储库点等措施快速释放挺价信号,避免谷贱伤农 [4] - 构建“豫农优品”、“美豫粮油”等农业公用品牌矩阵,带动粮油企业拓宽市场,在粮食交易大会上通过产销对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4][5] 与东盟的粮农合作 - 河南与东盟合作从农产品贸易拓展至技术交流、合作园区建设等多层面,2024年合作大会促成33家企业签约,金额逾百亿元 [6] - 2024年河南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达6.4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30%,东盟正成为河南农业“出海”热门地 [6] - 行业持续推动农业贸易向全产业链升级,构建“优品进豫、豫品出海”双向通道,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 [6]
中原粮仓的“芯”动能——“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5-29 06:40
河南种业发展现状 - 河南种业从解决"吃得饱"转向保障"吃得好",从应对"靠天收"到实现"科技赢",致力于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 [2] - 河南品种选育与需求同频共振,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3] - 2021年以来河南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全国30.7%,居全国第一 [6] - "新麦58"和"郑麦918"分别以1618万元和1918万元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 [6] - "新麦58"荣获2023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优质强筋小麦金奖 [6]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14] 育种技术创新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育种技术变革,现代农业"芯片"不断升级 [9] - 智能温室通过智能控温调湿系统模拟不同生长环境,缩短冬小麦春化过程,将传统10年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10] - 植物CT扫描仪能多角度精准捕捉育种材料关键表型特征,解决人工定性判断的局限性 [11][12] - AI技术赋能表型采集和育种决策,推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育种技术革命 [12] - 构建"1个企业+1位首席科学家+N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攻关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3] 代表性品种表现 - "洛旱"系列小麦品种经过4次迭代,抗旱特性保留同时高产、抗逆性提高,主推品种"洛旱22""洛旱28"创造亩产650公斤以上纪录 [3][4] - "郑麦1860"连续3年被列为国家主导品种,在减少肥料使用20%条件下保持稳产 [5] - "郑麦1860"达到优质中强筋标准,商品性好、出粉率高,山东鲁花面粉食品计划收购20万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