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机器人
搜索文档
镁伽科技港股IPO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要求核查离岸架构合规性、股东信息及控制权稳定性
新浪证券· 2025-09-29 17:01
公司上市备案反馈意见概述 - 镁伽科技收到证监会关于其境外上市的备案反馈意见,需就多项事宜进行补充说明[1] 离岸架构及返程并购合规性 - 需汇总说明公司及境内股东搭建离岸架构和返程投资所涉外汇管理、境外投资、外商投资、税务管理等监管程序的具体履行情况,并说明是否符合当时有效监管规定[1][4] - 需说明公司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期间收购境内运营实体镁伽机器人全部股权的定价依据、支付手段、支付期限、定价公允性,以及股权转让环节相关转让方纳税申报义务履行情况,需符合《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1][4] - 需说明公司在2022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间曾协议控制北京琨泽,后转让给独立第三方,涉及说明北京琨泽业务内容、外资禁止或限制领域业务情况、转让定价公允性、与公司现有业务关联性、转让方纳税申报义务履行情况以及转让后双方是否存在业务合作或交易[1] 股东信息及入股情况 - 需说明公司于2021年10月11日设立时,创始人通过三个境外主体持有全部股权期间,该等主体自身股权结构变化情况,并说明实际控制人一致行动人于春涛、丁新宇的背景、任职情况、入股时间、价格及定价公允性[2] - 需说明2025年6月公司黄瑜清、乔志新、张琰等人就其上层持股结构进行重组的原因及必要性[2] - 需按照《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境外发行上市类第2号》规定,穿透说明股东Erhai Liu通过其控制的两个境外主体合计持有公司13.39%股权的股东情况及实际控制人背景信息[2] - 需说明公司各轮外部融资是否存在同期或近期入股价格差异较大的情况,如存在需说明定价公允性,并需说明提交备案材料前最新一轮外部融资的进展情况[2] - 需核实备案报告及法律意见书中股东相关信托受益人信息的准确性[2] 公司控制权认定 - 需说明本次发行上市后公司控制权是否发生变更及认定依据[3]
特斯联与优必选达成战略合作:让机器人更容易“看懂”世界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3:10
战略合作内容 - 特斯联与优必选宣布围绕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展开深度合作 彼此开放并共享创新技术 打造以空间智能为底层的多模态训练全新范式 [1] - 合作依托特斯联空间智能感知 推理及行动技术闭环与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全栈式自研能力 共同推动智能体机器人全面落地 [1] - 双方通过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 旨在打造物理世界中具备高度自主化与交互能力的下一代智能体机器人 [2] 技术协同价值 - 优必选具备行业领先的机器人硬件与控制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及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框架 [1] - 特斯联空间大模型及高质量空间数据为机器人训练提供支持 与优必选机器人核心优势相互赋能 [1] - 人形机器人作为实时感知与交互的智能终端 在物理场景中持续验证并增强空间推理模型性能 [3] 企业技术布局 - 特斯联自2015年起深耕空间智能领域 累计拥有近万空间智能项目案例 [2] - 特斯联构建以AIoT基础设施 AIoT领域模型 AIoT智能体为核心的三层战略体系 [2][3] - 特斯联三层架构包括AIoT领域模型 AIoT基础设施层和AIoT智能体层 使机器人能够理解物理世界 [3] 行业技术意义 - 空间智能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重要支撑 需融入对环境语义和动态规律的理解 [1] - 具身智能结合会思考的大脑与能感知行动的身体 但面临真实场景中光线变化 物体遮挡等泛化挑战 [2] - 人形机器人为空间智能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其运行生成的多模态交互数据可反哺优化空间推理能力 [3] 战略发展影响 - 合作基于双方对彼此技术实力与产业价值的高度认可 超越简单技术互补 [2] - 特斯联港股IPO进程中进行 即将成为AIoT第一股 与优必选合作构建业务升级及全球化市场拓展空间 [3]
刚刚,宇树科技王兴兴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8-09 13:42
行业增长态势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平均增长幅度达50%-100% 被描述为增长非常吓人且非常少见 [1] 技术发展重心 - 未来2-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重心在于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 [1][2] - 需重点发展更低成本 更高寿命的硬件及超大批量制造技术 [2] - 需布局分布式低成本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 [2] 技术成熟度判断 - 智能体机器人当前已够用但未完美成熟 需持续完善硬件细节与可靠性 [1] - 机器人大模型(具身智能)发展进度类似于ChatGPT发布前1-3年水平 [1] - 行业当前最大挑战是模型问题而非数据问题 技术路线已明确但尚未实现 [1] 技术突破时间表 - 最快未来1-2年或2-3年可能实现技术突破 [1] - 最慢情况下3-5年大概率能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