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oT
icon
搜索文档
协创数据: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第三季度营收、利润创上市以来单季新高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09:35
数据显示,自2025年二季度以来,存储行业步入涨价周期,包括DDR4、LPDDR4X、DDR5和NAND Flash在内的全系列存储产品价格已连续五个月大幅上涨。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指出,预计存储行业将 开启一个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全球存储市场规模有望在2027年迈向3000亿美元,存储芯片行业或正 迎来新一轮产业周期的起点。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本轮存储周期受AI驱动,持续性可能更强,而第四 季度才是存储严重缺货的开始,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及2026年行业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在此背景下,协创数据凭借完整的SSD产品线,有望充分受益于新一轮存储"超级周期"带来的价格弹 性、国产替代深化以及技术升级三重利好。协创数据董事长耿康铭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算—连— 存"一体的算力底座,公司已部署多个万卡算力集群并覆盖全球多个边缘算力节点,并将持续扎根于算 力存储的产品应用之中。据悉,协创数据企业级SSD具备高速运算性能、在可靠性、单盘容量以及使用 寿命方面表现优异,目前已应用于AI产品线,能够满足AI领域对于数据存储和读写性能的高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协创数据公告拟以1.5亿元采购固态硬盘,主要用于生产制造自用的 ...
特斯联艾渝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发布AIoT异构算力与智能体产品
IPO早知道· 2025-10-29 11:21
与诺奖、图灵奖得主同场。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艾渝分享了其对先进AI发展趋势的全新洞察。他认为,伴随智能技术范式的演进,AI正从孤立的节点 走向全域联通的系统,作为赋智于物的核心能力所在,AIoT加速成为构筑起智能技术落地闭环的关 键技术路径。 论坛现场,艾渝正式发布了特斯联全新升级的企业战略,聚焦AIoT技术,以算力(AIoT Infra)、智 能体(AIoT Agent)为两大核心业务场景,加速推动AI规模化落地。其中,算力作为底层支撑得以 为顶层智能体提供高效能计算资源;智能体则能够以其"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有效提升集群资源 的利用率和能效比,反哺算力基础设施迭代,籍此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当前,大模型普及正驱动全球日均Token调用量飞速攀升,据统计,全球AI巨头月消耗token量已经 来到千万亿量级,且仍在持续提升。Token调用量的攀升直接带动了推理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据 麦肯锡预测,全球AI推理市场将于2028年达到1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0%,远高于训练市 场的的20%。 要满足如此庞大的AI推理需求,实现智能算 ...
特斯联与新华三达成战略合作,聚焦融合计算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18:42
合作概述 - 特斯联与新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1] - 合作将集中优势资源,围绕AIoT算力平台打造及异构算力生态建设进行深度合作 [1] 合作方优势 - 特斯联拥有异构算力编译与空间智能场景中的业务实践与AIoT技术沉淀 [1] - 新华三在"云—网—安—算—存—端"全产业链中有深度布局 [1] 合作内容与目标 - 双方将从算力技术的深度融合、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高度互补 [1] - 合作包括在异构算力超节点建设方面进行全新探索 [1] - 目标为推动国产算力在AIoT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加速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的异构算力生态 [1]
特斯联与新华三达成战略合作 双方将围绕AIoT算力平台打造及异构算力生态建设进行深度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6 11:40
合作概述 - 特斯联与新华三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1] - 合作将集中双方优势资源 [1] 合作领域 - 合作围绕AIoT算力平台打造及异构算力生态建设进行深度合作 [1] - 合作将推动国产算力在AIoT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1] - 合作旨在加速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的异构算力生态 [1] - 合作将共同推动异构算力融合的发展和应用 [1] 合作基础 - 特斯联的优势在于异构算力编译与空间智能场景中的业务实践与AIoT技术沉淀 [1] - 新华三的优势在于"云-网-安-算-存-端"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1]
特斯联与新华三达成战略合作
证券时报网· 2025-10-16 11:04
合作概述 - 特斯联与新华三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1] - 双方将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合作[1] 合作领域 - 合作围绕AIoT算力平台打造及异构算力生态建设[1] - 共同推动异构算力融合的发展和应用[1] 合作基础与优势 - 特斯联优势在于异构算力编译与空间智能场景业务实践及AIoT技术沉淀[1] - 新华三优势在于"云-网-安-算-存-端"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1] 合作目标与影响 - 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国产算力在AIoT领域的创新与应用[1] - 合作旨在加速构建高效、智能、安全的异构算力生态[1]
AIoT行业专题
2025-09-28 22:57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特别是端侧AI和IoT领域 [1] * 纪要重点分析的公司包括乐鑫科技(全球领先的WiFi MCU供应商)、英伟达、Deepseek、Yuran创新、涂鸦智能和小米 [2] 核心观点与论据 **端侧AI发展基础** * 端侧AI落地基础日益稳固,主要驱动力为推理成本大幅下降、模型性能持续提升以及模型厂商竞争加剧 [2] * 英伟达通过硬件升级和架构优化降低AI推理成本和功耗,例如从Hopper到Blackwell再到Ruby系列的演进,并推出针对特定工作负载的Robin CPX GPU [4] * Deepseek通过架构创新降低成本,其V2模型采用稀疏MOE架构,相比V1稠密模型节约40%以上训练成本,并使用MLA注意力机制优化推理成本 [5] * Deepseek R1运用蒸馏技术,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计算复杂度和存储需求,加速端侧AI落地,同时模型价格因竞争而普惠化 [5] **端侧AI应用落地** * 端侧AI目前主要以AR玩具为先导实现落地,因AR玩具用于非严肃场景,对硬件和模型性能要求较低 [6] * Yuran创新推出的AR玩具Bubble Popper上市首月销量突破1万台,目前累计销量超过20万台,其第二代产品Coco Mate体验更丝滑 [6] **AIoT行业景气度与关联** * IoT行业整体景气度向上,云平台如涂鸦智能自2023年三季度持续高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5%,二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GAAP经营性盈利 [8] * 下游终端方面,小米最新季度IoT业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5%左右,其中智能家电收入增长66% [8] * AIoT是端侧AI的关键路径,IoT连接设备数量增长拉动端侧AI需求,端侧AI则通过提升设备智能化程度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两者相辅相成 [3] **乐鑫科技业务表现** * 乐鑫科技连续多个季度营收超预期增长,今年单二季度在去年高基数上仍实现接近30%的营收增速,预计全年营收增长可达30% [2][9] * 公司传统智能家居业务维持10%-15%的行业增速且高于整体水平,同时AR玩具等新产品开始贡献营收 [9] * 公司产品矩阵包括成长期产品(C2, C3, C6, S3)和新兴期产品,S3是端侧AI落地的核心产品,可外接屏幕 [10] * 公司在研发下一代P4/P5芯片(聚焦camera领域)、WiFi 6E产品(计划2026年1月量产)以及端侧AI芯片,为未来增长提供动力 [10] **乐鑫科技盈利能力与商业模式** * 公司凭借高可靠性维持约40%的毛利率,费用管控良好,利润率持续提升,2025年单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实现70%以上的增长速度 [11] * 公司采取to D to B商业模式,通过开发者生态拓展业务,拥有超过15万个开源项目,吸引了字节跳动和OpenAI等大厂合作 [12] * 开发者生态降低了客户IoT开发门槛,形成了独特优势,助力公司占据全球WiFi MCU市场30%以上份额,在细分WiFi领域位居全球第一 [12][14] 其他重要内容 * IoT连接方式中,短距连接(如蓝牙、WiFi)是主流,占总数超过70%,当前多数AR玩具都配备WiFi功能 [7] * 乐鑫科技与字节跳动联合发布AR加硬件制约计划,OpenAI发布了基于乐鑫S3芯片的嵌入式SDK,实现IoT设备直接连接OpenAI模型 [13] * 公司业务正从传统IoT WiFi连接拓展到路由、WiFi 7及未来端侧AI芯片 [14]
小米集团:2025 年秋季发布会回顾- 生态全链高端化;17 ProPro Max 创新成焦点;买入评级
2025-09-26 10:32
**小米集团 (1810 HK) 2025秋季发布会纪要研读**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智能手机行业 电动汽车(EV)行业 消费级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与白色家电行业 [1] * 公司为小米集团 涵盖智能手机 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互联网服务及电动汽车业务 [1][3][47] **核心观点与论据** **智能手机业务** * 发布小米17系列旗舰手机(17 17 Pro 17 Pro Max)及国际版小米15T系列 全系搭载HyperOS 3 0系统 [1] * 小米17 Pro定价具竞争力 起售价4,999元人民币 较前代小米15 Pro降低200-500元 旨在吸引更多基础版用户并扩大在5,000元以上价格区间的市场份额(公司2Q25在5-6k人民币区间的份额约为15%) [2] * 新增旗舰型号17 Pro Max 起售价5,999元 较同规格iPhone 17 Pro Max便宜50% [27] * 关键规格升级包括:采用3nm骁龙8 Elite Gen 5 SoC CPU GPU NPU性能分别提升20% 23% 37% 能效提升35% 20% 16% Pro及Pro Max型号创新性加入后置副屏 研发投入达10亿元人民币 电池容量显著提升(17/17 Pro/17 Pro Max分别为7000mAh/6300mAh/7500mAh) 较iPhone 17系列高出90% 48% 47% 小米17续航达22 1小时 [25] * 发布窗口与苹果iPhone进一步接近 小米17中国发布日与iPhone 17全球发售日仅间隔16天 [38] **电动汽车(EV)业务** * 为YU7 Max和SU7 Ultra推出定制化服务 套餐价格不低于10万元/台 月配额40台 彰显其巩固中国高端汽车市场领导地位及普及豪华服务体验的承诺 [3] * 自推出以来 YU7交付量已超4万台 其标准版预计等待时间在9月25日缩短了6周 平均周交付运行率接近1万台 显示交付能力提升潜力 [3][61] * YU7用户画像:69%为家庭用户 59%为有孩家庭 [60] * 将3Q25E交付量预测上调至10 5万台 但维持2025E全年38 8万台的交付量预测不变 [60] **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 发布6款新品 涵盖平板 电视 路由器 智能音箱及白色家电 其中白色家电系列于欧洲市场首次亮相 [1][47] * 宣布自2025年起 所有小米空调(包括中央空调)提供10年免费保修服务 高于行业标准的6年 也优于格力仅对非中央空调提供的10年保修 旨在通过增强服务推动在中国空调市场的份额增长 [4][20][48] * 平板产品线强调轻薄设计(小米Pad 8厚5 75mm 重485g)及生产力特性 Pad 8及Pad 8 Pro起售价分别为2,199元/2,799元 较前代提高200-300元 [48] * 白色家电(冰箱 洗衣机)在欧洲市场的零售价显著高于中国/东南亚市场 [49] * 预计AIoT中国收入增长将从3Q25开始的高基数上放缓(例如 中国家用电器零售额8月同比+14% 低于7月的+29%和2Q25的+40%) [21][53] **人工智能(AI)与研发** * HyperOS 3 0的关键升级包括基于小米Vela内核和深度优化Linux内核的重构提升操作效率 新的HyperIsland功能 升级的Super Xiaoai AI助手以及增强的与iOS的互联互通(Xiaomi HyperConnect) [46] * 在8月发布两款多模态大模型(MLLM)后 于9月开源首个端到端语音模型MiMo-Audio 该模型在超过1亿小时数据上训练 在开源模型中实现了最先进(SOTA)的结果 并优于Google Gemini-2 5-Flash和OpenAI GPT-4o-Audio等闭源模型 [66] * 管理层重申未来5年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研发 未来10年在SoC领域投入5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承诺 致力于将小米从互联网公司转变为硬核科技公司 [66] **财务预测与估值** * 基于SOTP的12个月目标价小幅上调至66港元(原为65港元) 估值基础滚动至2026E年中 [21] * 下调2025E-27E的EPS预测 主要因:1) 2025E-27E收入预测下调0-1% 因AIoT收入预测下调2-4% 反映中国AIoT收入增长在高基数下放缓 2) 智能手机毛利率(GPM)预测下调 反映内存成本上升 2025E-27E平均GPM为11 6% [21] * 最新财务预测(人民币):2025E/2026E/2027E收入分别为4,727 7亿/6,145 1亿/7,376 1亿 同比增速29% 30% 20% EBITDA分别为559 9亿/704 1亿/876 3亿 EPS分别为1 56元/2 13元/2 62元 [7][15] * 目标价66港元基于:1) 小米核心业务采用2026E-27E平均EV/NOPAT的21倍 2) 小米电动汽车业务采用DCF估值870亿美元(WACC 12% TGR 3%) 3) 10%的控股公司折扣 [21][23][82] **其他重要内容** * 市场数据:市值1 5万亿港元(约1,981亿美元) 企业价值1 3万亿港元(约1,725亿美元) 3个月平均日成交额79亿港元(约10亿美元) [7] * 下一步关注点:1) 电动汽车交付能力提升进展 2) 双十一GMV(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数据可能于10月31日/11月11日公布) 3) SU7(2023年11月)和YU7(2024年12月)之后新EV车型在工信部(MIIT)的申报情况 [22] * 投资主题:看好小米作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2024年出货量占比13 8%)及领先的消费AIoT/新能源汽车平台 认为其处于多年生态系统扩张的早期阶段 执行良好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80][81] * 主要风险:竞争加剧 智能手机/EV业务毛利率承压 高端化及EV业务执行不及预期 地缘政治及监管风险 宏观经济及需求疲软 [82]
特斯联与优必选强强联手,融合打造具身智能
第一财经· 2025-09-17 16:59
战略合作概述 - 特斯联与优必选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围绕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展开深度合作 共同推动智能体机器人全面落地[1] - 双方将开放共享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创新技术 打造以空间智能为底层的多模态训练全新范式[1] - 合作源于对彼此技术实力与产业价值的高度认可 旨在构建通用AI的全新通路[3] 技术协同优势 - 优必选具备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能力 包括硬件与控制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及操作系统应用框架[3] - 特斯联构建三层战略体系:AIoT基础设施层提供混合推理智算平台 支持多元异构算力统一调度 已完成对十余种国产主流信创芯片兼容适配[4] - 特斯联AIoT领域模型层具备多模态融合及推理能力 能处理重力 摩擦力 三维空间关系等物理规律[4] - 特斯联AIoT智能体层具备类人思考 长时记忆 高维感知与团队协作四大能力 与优必选群体智能系统高效协作[5] 产业应用价值 - 空间智能让机器人理解物理世界规律 解决具身智能在复杂非结构化场景中的泛化挑战[4] - 人形机器人作为实时感知与交互终端 在物理场景中持续验证增强空间推理模型性能[5] - 机器人运行生成的多模态交互数据反哺优化空间推理能力 推动系统持续进化[5] - 特斯联累计拥有近万空间智能项目案例 优必选为全球极少数具备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能力的公司[3] 资本市场动态 - 特斯联港股IPO正在进行中 此次合作对业务升级及全球化市场拓展构建更大想象空间[5]
特斯联与优必选达成战略合作:让机器人更容易“看懂”世界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3:10
战略合作内容 - 特斯联与优必选宣布围绕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展开深度合作 彼此开放并共享创新技术 打造以空间智能为底层的多模态训练全新范式 [1] - 合作依托特斯联空间智能感知 推理及行动技术闭环与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全栈式自研能力 共同推动智能体机器人全面落地 [1] - 双方通过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 旨在打造物理世界中具备高度自主化与交互能力的下一代智能体机器人 [2] 技术协同价值 - 优必选具备行业领先的机器人硬件与控制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技术及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框架 [1] - 特斯联空间大模型及高质量空间数据为机器人训练提供支持 与优必选机器人核心优势相互赋能 [1] - 人形机器人作为实时感知与交互的智能终端 在物理场景中持续验证并增强空间推理模型性能 [3] 企业技术布局 - 特斯联自2015年起深耕空间智能领域 累计拥有近万空间智能项目案例 [2] - 特斯联构建以AIoT基础设施 AIoT领域模型 AIoT智能体为核心的三层战略体系 [2][3] - 特斯联三层架构包括AIoT领域模型 AIoT基础设施层和AIoT智能体层 使机器人能够理解物理世界 [3] 行业技术意义 - 空间智能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重要支撑 需融入对环境语义和动态规律的理解 [1] - 具身智能结合会思考的大脑与能感知行动的身体 但面临真实场景中光线变化 物体遮挡等泛化挑战 [2] - 人形机器人为空间智能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其运行生成的多模态交互数据可反哺优化空间推理能力 [3] 战略发展影响 - 合作基于双方对彼此技术实力与产业价值的高度认可 超越简单技术互补 [2] - 特斯联港股IPO进程中进行 即将成为AIoT第一股 与优必选合作构建业务升级及全球化市场拓展空间 [3]
小米2025年Q2财报:多元化增长全面提速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09-04 09:04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5% [4] - 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1% [9][10] - IoT业务营收达387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44.7% [8] - 电动汽车业务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 [15] 智能手机业务 - 全球出货量连续八个季度同比增长但平均售价同比下降2.7% [9][10] - 调整全年出货目标至约1.75亿部 预计同比增长5%-6% [10] - 高端机型保持增长势头 Q3新品发布有望重振增长 [10] - 毛利率受内存价格上涨和电池材料出口管制影响环比下降 [10] IoT与生态业务 - 大型智能家电和平板电脑等多品类实现量价齐增 [8][9] - 计划每年新增1000家直营店以增强渠道可控性 [8] - 硬件互联与跨场景协同战略增强用户粘性 [11] 电动汽车业务 - 交付量同比激增197.7% YU7系列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 [15] - 2025年下半年有望实现单季度或单月盈利 [15] - 计划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推动品牌高端化 [15] 研发与技术创新 - 2025年研发投入预计达300亿元 其中约25%用于AI [15] - 首款自研3nm旗舰处理器XRING O1已集成至三款终端产品 [13][15] - 技术投入转化为电动汽车、半导体及AI领域的竞争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