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旅游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百年里份三德里迎来新“巷遇”
长江日报· 2025-10-15 15:59
项目核心信息 - 项目名称为“巷遇·三德里”,是“巷遇”特色文化街区IP系列的首发街区 [4][5] - 项目于10月13日举行全国运营合作伙伴招募专家评选会,标志着项目焕新修缮正式启动 [1] - 项目旨在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激活商业潜能,实现文化、商业、旅游、社区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5] 项目定位与规划 - 项目落址于武汉市汉口历史风貌区核心区,由海寿街、车站路、中山大道、友益街围合而成 [5] - 项目以“百年里份场景+文旅商创融合”为内核,目标是打造一个能鲜活感受老汉口记忆、有烟火气的社区新地标和热门聚集地 [5] - 规划将融合数字化场景,抓准消费趋势,以点带面为区域带来活力和流量,打造文商旅融合的示范样本 [5] 历史文化背景 - 三德里始建于1901年,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里份之一,由浙商刘贻德兄弟创建的“三德堂商号”得名 [4] - 历史上曾是串联粤汉码头与京汉火车站的百年商脉枢纽,1927年中共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曾化名隐居于此主编《大江报》 [4] - “巷遇”系列是武汉文旅集团打造的文化街区IP,旨在深入挖掘汉口历史风貌区文脉,将保元里、三德里、汉润里等街区串珠成链 [4] 商业模式与合作伙伴 - 项目将引入具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和强大资源的优质招商运营伙伴 [5] - 合作伙伴将负责项目的产业策划、商业导入、运营管理,并为建筑修缮改造提供合理化建议 [5] - 项目采用“保护+文化+商业”的模式,实现古巷肌理与现代潮流的共生互哺 [4]
河南企业交易所市场债券存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
河南日报· 2025-10-12 07:23
10月11日,河南王屋山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乡村振兴公司债券项目 获上交所通过,本期债券拟发行金额4.2亿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存量首次突破5000亿元,居中部六省前列。债券 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具有融资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的特点,在支持科技创新方 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我省企业积极利用债券市场融资,更好发挥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作用。 2021年以来,河南企业连续4年交易所市场债券融资超过1000亿元,截至目前存量规模较2021年翻番; 债券发行加权平均成本压降至目前的2.66%,较其间最高点下降212个BP(基点);绿色、科创等创新 品种发行206亿元,同比增长57%。(记者 贾永标) 责任编辑: 路娇 ...
徐州汉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
新华日报· 2025-09-21 08:23
文旅活动与品牌建设 - 徐州于9月17日宣布启动2025汉文化旅游节 推出"汉家烟火·游徐州"系列活动 包括汉风奇妙夜彭城 汉味非遗市集及复原汉代百工坊 百味坊 蹴鞠场等互动场景 以沉浸式体验强化"国潮汉风"和"快哉徐州"文旅品牌 [1][3] - "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串联235处历史文化遗存 覆盖明清文化 运河文化 彭祖文化 苏轼文化及汉文化 其中土山汉墓(曾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将改造为30米景观带 二号墓出土文物近5000件 [2] -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8月开放 成为网红打卡地 演员每日身着汉服表演 汉字工坊 玉龙文创雪糕 烧烤主题文创产品前8个月销售额达2931万元 同比增长87% [2] 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 - 徐州拥有汉代可移动文物1.2万余件 发掘汉墓近3000座(含22座诸侯王陵) 汉墓 汉画像石 汉兵马俑并称"汉代三绝" 汉玉代表汉代玉器最高水平 [4] - 汉文化景区推出国风游船项目及"王陵奇妙夜"夜间消费品牌 暑期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 博物馆旁玉器饰品店通过微米技术融合文物元素 年收入超605万元 [4] - 邳州市(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全国前三 2024年个体经营主体达15622家 总营收83.9亿元 [4] 保护传承与学术研究 - 《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8月1日施行 规范历史文脉保护 如龟山汉墓附近小孤山汉墓获抢救性保护 市中心中山饭店地块依条例开展考古勘探 [5][6] - 第三届汉文化论坛计划11月举办 集中呈现近两年学术成果 首届论坛提出"一首歌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一台戏剧"目标 目前已完成《一饮尽千钟》和《解忧公主》 [6] - 江苏师范大学将汉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学科 教授顾颖以汉画像石为底本创作水彩画 2023年底作品于巴黎卢浮宫展出 [7]
世界文化遗产点敦煌悬泉置文化展示中心建成揭牌
新华社· 2025-09-20 21:54
新华社兰州9月20日电 敦煌悬泉置文化展示中心20日在甘肃省敦煌市建成揭牌。该中心通过先进技术展 示等方式,讲述千年驿站的人来人往,再现丝路邮驿的历史画卷。 敦煌悬泉置文化展示中心于2022年3月开工建设,2025年6月全面完工,建成展示中心、游客中心、内部 展示道路和各类配套设施,并综合运用裸眼3D、云端互动等高新技术,通过遗址探方、丝路传驿、悬 泉岁月、交融互鉴四个主题,打造集历史溯源、文化传播、区域枢纽、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平台。 悬泉置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座规模较大的官方驿站,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14年,包括悬泉置遗址 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987年,考古人员在戈壁调查时偶然发现了一枚刻有"悬泉置"字样的汉简,揭开了这座千年驿站的神秘 面纱。该遗址历经三次大规模发掘,出土文书、信札等各类文物7万余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 等多个领域。 敦煌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兴蓉介绍,悬泉置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意理念引入敦煌, 有效促进了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记者梁军 刘克英) ...
新时代人文经济的泰安实践
大众日报· 2025-09-19 12:16
文旅产业发展 - 泰山国际登山节成功举办第三十九届 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以泰山文化为主题的活动[2] - 泰山景区游客量突破600万人次 有望连续3年突破800万人次[3] - 泰安市拥有83家A级旅游景区 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 5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 - 截至7月底接待国内游客5278.63万人次 同比增长9.82% 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520.93亿元 同比增长9.85%[3] - 外地游客平均留泰时间达2.12天 同比提高10.4%[3] - 实施"串珠成链 山城联动 全域融合 转型升级"战略 推动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变[2] 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 - 建设全国唯一新闻出版全产业链特色小镇 吸引60余家企业进驻 注册公司约100家 存储图书达150万种[4] - 重组成立泰山文旅集团 破解"山城割裂"壁垒 实现资源整合[5] - 重化工业占比曾达75.2% 通过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居全省前列[5] - 发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利用肥城市地下千米废弃盐腔资源[6] - 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生产直径仅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玻璃纤维 成为高端电子产品核心基础材料[6] 文化创新与品牌建设 - 实现"一部手机游泰山"智慧化建设 大幅提升游客体验[3] - 开发系列泰山文创产品 使泰山文化具象化传播[3] - 打造"泰安小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 覆盖交通劝导 环境整治 社区服务等多领域[7] - 通过《泰安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5] 民生建设与城市发展 -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8] -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市政基础设施提升 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7]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8] - 拥有23家星级饭店 30家星级民宿 14处优质露营地等多样化住宿设施[3]
泰安|新时代人文经济的泰安实践
大众日报· 2025-09-19 09:07
文脉赓续与文旅提质升级 - 第三十九届泰山国际登山节成功举办,围绕挖掘弘扬泰山文化组织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 [3] - 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拥有1627种植物和399种动物,岱庙是中国古代四大建筑群之一,东平湖畔戴村坝是"运河之心" [3] - 公司实施"串珠成链、山城联动、全域融合、转型升级"战略,推动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泰山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3] - 泰山景区实现"一部手机游泰山"智慧化建设,游客体验大幅提升,8月23日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有望连续3年突破800万人次 [4] - 公司拥有83家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5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4] - 截至7月底,今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78.6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520.93亿元,分别增长9.82%、9.85%,外地游客平均留泰时间达到2.12天,提高10.4% [4] 文化引擎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泰山新闻出版小镇项目是全国唯一以新闻出版全产业链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已吸引60余家企业进驻,注册公司约100家,存储图书达到150万种 [5] - 公司坚持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文旅+百业"融合文章,打通与农业、工业、商业等跨界产业链 [5][6] - 连续四年召开高规格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泰安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等文件,重组成立泰山文旅集团实现"山城联动" [6] - 公司以新型工业化为"牛鼻子",实现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8%左右增长,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速稳居全省前列 [6] - 肥城市利用废弃盐腔引入全球领先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岱岳区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生产直径仅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玻璃纤维用于高端电子产品 [7] 文化惠民与城市品质提升 - 公司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8] - "泰安小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吸引大量志愿者参与交通劝导、环境整治、社区服务等活动 [8] - 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80%左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9]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9]
当科技与文化相遇——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掠影
经济日报· 2025-09-17 06:16
博览会概况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于9月12日至1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主题为“深化文旅融合畅享美好生活” [1] - 展会核心亮点为“高科技+文旅”,集中展示数字人、MR混合现实、电竞旅游等前沿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成果 [1] - 展厅面积达10万平方米,吸引了31个省区市超2000家展商参展 [1] 展会规模与参与度 - 现场吸引了超22.5万人次的观众,其中半数来自外地 [1] - 展会设置了1个中央大舞台、10个室内展区及1个户外文旅IP展区 [1] - 举办了2场专业交流活动和5场交易洽谈活动 [1] 交易成果与经济效益 - 现场文化产品、旅游商品等交易额达1.7亿元 [1] - 5场文旅产业洽谈活动达成合作交易金额8.1亿元 [1] - 文旅项目集中签约金额达232.8亿元 [1] 行业带动效应 - 展会期间武汉市整体订房量同比增长43.5%,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2.9% [1] - 武汉市主要景区和企业针对展商及观众推出多种优惠措施 [1] - 博览会部分特色活动将持续至国庆假期,预计产生持续影响 [1]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成果丰硕 三天迎客22.5万人次签约232.8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9-16 07:46
展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 设置10个室内展区和1个户外文旅IP展区 [1] - 吸引2000家企业参展参会 观众达22.5万人次 [1] - 同期举办2场专业交流活动和5场交易洽谈活动 [1] 现场交易与签约成果 - 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现场交易额达1.7亿元 [1] - 5场文旅产业洽谈活动达成合作交易8.1亿元 [1] - 文旅项目集中签约金额达232.8亿元 覆盖文化产业合作与客源互送等领域 [1][6] 外地观众与区域经济带动 - 22.5万人次观众中半数来自外地 [3] - 武汉市整体订房量同比增长43.5% 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2.9% [3] - 国博中心周边酒店订房量同比翻番 餐饮企业营业额普遍增长50%以上 [3] 科技与文化融合展示 - 故宫博物院AR体验项目及户外文旅IP展演引发观展热潮 [2] - AI数字艺术展 沉浸式演艺 人机共舞等高科技体验成为焦点 [2] - 云梦睡虎地秦简造型LED屏等创新展示实现古今文化交融 [2] 文创产品销售表现 - 故宫博物院凤冠霞帔冰箱贴 国家博物馆凤冠系列冰箱贴等多款产品售罄 [4] - 甘肃省博物馆绿马奔奔玩偶 山西省博物馆鸮卣发夹等补货后再次售罄 [4] - 文旅装备展区达成意向合作项目10个 金额1.2亿元 飞机交易意向订单2400万元 [4] 线上销售与跨境合作 - 携程单场直播线上销售额突破5500万元 [4] - 海外B2B交易洽谈活动吸引50家海外旅行商与100家国内资源方对接 [5] - 26对海内外旅行商现场签约 交易额8200万元 [5]
透过数据看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成绩单” 文旅机器人、沉浸式体验成亮点
央视网· 2025-09-15 11:06
博览会总体成果 - 文旅项目集中签约金额达232.8亿元人民币 [2][4] - 吸引全国近2000家企业参展参会 观众达22.5万人次 [4] - 现场文化产品及旅游商品交易额1.7亿元 产业洽谈活动达成合作交易8.1亿元 [4]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 - 人形机器人承担会场讲解 餐饮服务 衣物护理及文化表演等工作 [8] - 机器人化身各地旅游大使 提供交互感与个性化服务体验 [5] - 机器人技术助力景区 展馆及文旅综合体服务升级 [5] 沉浸式体验新业态 -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体验技术吸引广泛关注 [9] - 14米直径多业态文旅球幕无需特殊设备即可实现沉浸体验 [9] - 虚拟现实VR设备可实现模拟旅游场景如海河游览 [12] - 沉浸式体验业态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达10% 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15]
人民网: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武汉举办
人民网· 2025-09-15 10:19
博览会概况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于9月12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为期3天 [1] - 博览会主题为"深化文旅融合 畅享美好生活" 集展、演、销、游四大功能于一体 [1] - 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汇聚近2000家企业参展参会 [1] 活动内容 - 集中呈现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果与创新实践案例 [1] - 同期举办多场交易洽谈会 组织首发、首秀、首演系列活动及线上"超级品牌日"直播活动 [1] - 部分特色活动延伸至武汉市域其他场景并持续至国庆假期 通过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联动方式 [1] 平台定位 - 博览会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围绕"产业先导示范、企业交易平台、城市流量入口、百姓欢乐节日"总体定位 [1] - 旨在为国内外文旅企业搭建展示推介、交流互鉴、供需对接的专业平台 [1] - 为人民群众营造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文旅场景 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历史背景 - 本届博览会为第二届 首届于2024年9月在天津举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