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漆扇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赴拉脱维亚举办美食和非遗体验活动 盐水鸭和雨花茶香“飘”波罗的海
南京日报· 2025-06-18 11:31
南京文旅国际推广活动 -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南京旅游集团、南京市博物总馆等组成代表团,在拉脱维亚举办美食及非遗体验活动,展示南京历史人文与文旅资源 [1] - 活动包括中国美食文化节,南京代表团与里加中国文化中心、拉中贸旅协会合作,吸引3000余名当地居民参与 [1] - 南京旅游集团紫金山庄主厨现场烹制鸭血粉丝汤等美食,引发当地居民排队品尝 [1] 非遗文化展示 - 南京非遗传承人展示雨花茶茶艺、剪纸技艺、漆扇制作、书法创作等,吸引当地居民互动体验 [1] - 活动通过汉服体验等环节展现东方美学,获得当地居民高度赞赏 [1] - 拉脱维亚学生表达对中国文化及南京古都魅力的浓厚兴趣 [1] 系列活动安排 - 6月14日晚配合中国驻拉使馆举办第二场文化体验活动 [2] - 6月15日在里加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第三场活动,吸引约300名当地居民参与 [2] 活动成效 - 活动成功让拉脱维亚居民深度感知南京美食与非遗的独特魅力 [2] - 以文化为桥梁,为南京文旅国际化进程注入新动能 [2]
让“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越叫越响
郑州日报· 2025-05-20 08:38
文旅融合创新 - 郑州通过"城市考古体验课堂"、文创咖啡、甲骨文街舞秀等创新形式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吸引大量观众参与 [1] -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连续6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嵩山景区成为展示中原文明发展全过程的窗口 [3] -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累计超4000场,观众突破600万人次,被列为文旅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重点项目 [6] 文化IP打造 - 郑州构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三大城市IP,其中黄帝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核心标识之一 [3][4] - 少林武术通过"当少林遇见吴哥"等国际交流活动实现全球化传播,登封武校常年驻训数万名学员 [5][6] - 郑州图书馆"天中讲坛"举办540余场活动,线上线下受众超2200万人次,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8] 文化消费升级 - 2024年郑州举办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47场,观众约96万人次,票房收入达10亿元 [9] - 建成180个上等级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1365个乡村文化合作社,累计开展活动超万场,惠及群众200万人次 [8] - 河南艺术中心、郑州大剧院等文化地标年均举办大量高端演艺活动,显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9] 历史资源活化 - 新密李家沟遗址(距今1万年)、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河洛古国"(距今5000年)等考古发现实证郑州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2] - 具茨山岩画、荥阳青台遗址丝织品等文物印证黄帝文化在郑州的深厚根基 [3] -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系统展示郑州"千年商都"的历史脉络 [2]
五一消费热观察③|糖画、漆扇、变脸喷火,“五一”假期首日,成都的“非遗”味儿很浓!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1
非遗文化成为成都旅游新亮点 - 成都非遗项目如糖画、川剧、漆扇等在"五一"假期成为市民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首选,传统文化活动显著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 [1][3] - 市级非遗糖画传承人蒋启军表示其"五一"档期已满,近年来已收徒十余人,包括武汉、宜宾及外国友人,显示非遗技艺传承范围扩大 [5] - 漆扇制作体验区因新媒体传播效应吸引大量游客,通过游戏互动形式获取非遗体验机会的创新模式受追捧 [7] 文旅融合活动带动消费新场景 -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推出"树下音乐节""草坪市集"等夜间活动,结合LIVE音乐、非遗表演(川剧变脸喷火、皮影戏)及竹编手工体验,形成"音乐+市集+手工"多元消费场景 [11][14] - 园区引入文创摊位销售非遗特色冰箱贴、手工灯等产品,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可带走的文化消费品,预计"五一"游客数将创新高 [16] - 活动设计覆盖亲子家庭(劳动节科普展区)及外地游客(如自贡游客专程体验皮影戏),强化非遗博览园作为一站式非遗体验中心的定位 [9][14] 非遗产业化趋势显现 - 糖画传承人蒋启军在东门市井设固定摊位并频繁参与文旅活动,反映非遗技艺正通过商业化路径实现可持续传播 [5] - 非遗博览园组织市集商户提供文创周边、简餐等服务,形成"体验-消费"闭环,其中文创摊位收入来自非遗衍生品销售 [16] - 成都传媒集团运营的非遗博览园通过商家优惠活动与特色文化IP结合,探索"非遗+商业"的盈利模式 [14][16]
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之美(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6:57
文章核心观点 李海华作为匈牙利非遗讲师,创办李子花开非遗工作室,通过开展非遗公益活动、教学等方式,致力于让匈牙利及欧洲各国朋友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国文化魅力与底蕴 [2] 结缘非遗 - 李海华自幼有“文化梦”,受蔡志忠漫画启蒙,曾梦想成为画家 [3] - 8年前到匈牙利后,她投入中国非遗学习,从爱好到深入钻研,练习绘制脸谱、扎染等多项技艺 [3] - 了解非遗讲师职业后,她系统化学习非遗文化理论,拓展创作空间,定下开展20期非遗公益活动目标,在大学生文化团体协助下让非遗走进匈牙利民众视野 [4] 匠心传韵 - 李海华做非遗活动时,遇到拒绝帮助、独立完成扎染的德国夫妻,她借此分享中国扎染“低温染”独特性 [5] - 她不售卖非遗产品,只赠送,通过脸谱、大漆等宣传非遗文化,讲述相关故事,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国文化 [6] 文脉相承 - 李海华在活动中普及漆扇、活字印刷等文化故事,准备经典语句翻译,激发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字兴趣 [7] - 她与匈牙利中医学校创办非遗学校,用通俗易懂方式教学,展示剪纸服装并讲解寓意,吸引更多人加入 [7][8] - 未来她打算在匈牙利成立非遗协会,让大家传承非遗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