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icon
搜索文档
平均延误两年才去看病,我们对这种病有太多的误解
虎嗅· 2025-07-14 16:08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误区 - 约80%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 平均延误就诊时间约2年 [4] - 公众常将记忆力减退误认为正常衰老现象 但病理性的认知衰退会伴随错误记忆和社交能力下降 [5][6] - 电视剧中描绘的猜忌、虚构情节等行为属于典型病症表现 但公众缺乏科学认知 [3] 认知障碍疾病分类 - 阿尔茨海默病典型特征为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 可通过PET扫描确诊 [13][29] - 额颞叶痴呆表现为性格改变和额叶萎缩 无老年斑病理特征 [15] - 路易体痴呆核心症状为波动性认知障碍伴幻觉 病理改变集中于运动区域 [18][19] - 后皮层萎缩型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现为视觉空间能力显著下降 记忆力损害较轻 [25] 诊断技术应用 - 多维评估工具涵盖记忆力、执行功能等8项能力 用于初步筛查 [27] - PET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淀粉样蛋白沉积 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MRI [13][25][29] - 临床误诊率较高 部分脑积水病例被误判为阿尔茨海默病 [30] 治疗干预方案 - 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可调节神经递质 改善30%患者症状 [34] - 抗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能延缓轻度患者病程进展 [35][36] - 非药物干预包含认知训练、艺术治疗等 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8% [38] 照护支持体系 - 国内首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属联谊会创立于2000年 覆盖23个省级区域 [49][60] - 照护者压力管理方案包含心理辅导和《照护日记》记录工具 [50][51] - 志愿者体系涵盖学生群体 通过音乐疗法等提升患者情绪状态 [55][57]
思考时,大脑仅多消耗5%的能量?
36氪· 2025-06-10 20:22
你刚刚结束了一天的疲惫工作回到家,只想抬起双脚,随便看点电视放空自己。虽然这种不动的状态感 觉像是应得的休息,但其实你的大脑并没有真的"放空"。根据最新研究,它在你放松时消耗的能量,几 乎和你紧张工作时差不多。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沙娜·贾马达(Sharna Jamadar)和她的同事们,综合了她所在实验室 以及全球其他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估算了"认知的代谢成本"(metabolic cost of cognition)——也就是 大脑运行到底需要多少能量。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专注、有目标的思考任务,比休息状态下的大 脑活动仅多消耗大约5%的能量。换句话说,即使我们在专心思考时,大脑的能耗也只比"待机"状态高 出一点点。 我们常觉得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很费脑力,好像消耗了很多能量。但这项新研究支持了一个正在发展 的观点:大脑的主要功能其实是"维持运转"。过去,很多神经科学研究重点放在外显的认知活动上,比 如注意力、解决问题、工作记忆、决策等。但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在这些显性的思维之下,大脑 的"后台"其实一直在高度活跃。它负责调节身体的主要生理系统,自动调配资源来应对内外环境的变 化,不管是我们 ...
Cell子刊:舒妮/黄伟杰团队综述AI赋能多模态成像,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精准医疗
生物世界· 2025-05-27 07:57
神经精神疾病精准医疗 - 神经精神疾病具有复杂病理机制和临床异质性,传统诊疗方法面临挑战 [2][6] - 多模态神经影像与AI技术结合成为早期发现和个性化治疗的关键途径 [2][6] - 多模态AI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准确率达92.7%,比单模态提高15%以上 [13] 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 - 多模态神经影像从结构、功能、分子三个维度全面解码大脑 [8][9] - 结构影像(如MRI)检测脑组织体积和皮层厚度变化,发现自闭症儿童出生后的皮层过度生长 [8][9] - 功能影像(如fMRI、脑电图)捕捉神经元活动信号,绘制脑网络通信图 [9] - 分子影像(如PET)追踪病理标志物,提前10-20年预警阿尔茨海默病 [9] AI技术应用 - AI通过特征融合术整合多模态数据,包括早期融合、中期融合和晚期融合 [12] - 深度学习模型(CNN、GNN、Transformer)识别脑结构变化、解析脑网络连接模式和处理跨模态关联 [17] - 多模态AI在临床预测中表现优异,如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路易体痴呆准确率达87%,癫痫发作预测准确率超98% [14] 临床实践成果 - 精准诊断:融合脑电图与功能影像对癫痫发作预测准确率超98% [14] - 预后预测:AI预测抑郁症药物疗效准确率达89%,并能评估认知衰退速度 [15] - 患者分型:AI在20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发现3种亚型,指导个性化治疗 [16] 未来研究方向 - Transformer类跨模态模型或统一处理影像、基因和临床数据 [23] - 动态监测网络实时追踪脑网络变化,捕捉疾病转折点 [23] - 开发轻量化模型嵌入MRI/PET设备,快速输出辅助报告 [23]
反物质,宇宙的镜像世界
环球网资讯· 2025-05-22 11:01
反物质基本概念 -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每种粒子都有对应的反粒子,质量相同但电荷等性质相反 [2] - 反物质与普通物质相遇时会相互湮灭并释放能量,这是其最引人瞩目的特性 [2] - 反物质的发现始于1928年保罗·狄拉克预言正电子,1932年卡尔·安德森首次观测到正电子 [3] - 1955年科学家首次人工产生反质子,2024年中国科学家观测到最重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 [3] 反物质研究目标 - 目标一:解决"重子不对称问题",探索为何宇宙中物质占主导地位 [4] - 目标二:测试物理定律对反物质的适用性,验证广义相对论在反物质上的有效性 [5][6] - 目标三:通过反物质研究探索暗物质,观测到的反物质超出可能源于暗物质湮灭 [7] 反物质应用领域 - 医学成像技术PET利用正电子与电子湮灭释放的光子进行高精度成像 [8] - 反质子细胞实验ACE显示反质子可更高效摧毁癌细胞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 [9] - 反物质作为能源潜力巨大,能量密度是化石燃料的10亿倍,核电站的1000倍 [10] - 反物质火箭引擎理论推力可达普通火箭千万倍,可能实现光速15%的星际旅行速度 [10] 反物质现状与挑战 - 实验室制造反物质数量极少,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年产反质子仅十亿分之一克量级 [11] - 制造1克反物质需消耗全球四万年电力,成本超6000万亿美元 [11] - 储存反物质需"磁瓶"技术,目前效率和稳定性极低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