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搜索文档
近三千青少年在沪同台竞技传统体育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21:25
赛事规模与参与情况 - 赛事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吸引24.95万名青少年参与 [3] - 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3所学校及67家青少年宫的2554名选手参赛 [3] - 比赛涵盖武术、棋类和跳绳三大类项目 [3] 赛事背景与主办信息 - 赛事为教育部"白名单"中唯一体育类竞赛活动 连续两个学年(2021-2022及2022-2025)被批准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 [4] - 由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主办 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 [4] - 上海市金山区连续三年承办该活动 [4] 开幕式特色环节 - 奥运冠军吴敏霞、宋妮娜、董栋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冠军王逸轩现场分享成长经历 [3] - 设置"赛事守护者"致敬环节 志愿者团队累计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 [3] - 后勤保障团队确保千人食宿无忧 公安干警负责赛事安全防线 [3] 地方联动与产业推广 - 金山区推出乐高乐园、山阳田园、城市沙滩等精品旅游线路 [4] - 配套打造嘉年华集市 践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理念 [4] - 为参赛家庭提供沉浸式金山文化体验 [4]
中国体育代表团创参加世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新华社· 2025-08-18 10:26
赛事成绩表现 - 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36枚金牌、17枚银牌、11枚铜牌,总计64枚奖牌,金牌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新高并首次位居双榜第一 [1] - 代表团在18个项目(分项)上获得金牌,45名运动员获得冠军,获得金牌的项目数量由此前累计的14个增加至23个 [1] - 攀岩女子速度接力和蹼泳女子4×50米接力两个项目创世界纪录,自由式轮滑男子速度过桩等5个项目包揽冠亚军 [1] - 武术、攀岩、健美操、霹雳舞、自由式轮滑每个参赛小项均获奖牌 [1] - 残疾人运动员在自由潜水、柔术、射箭项目中获得5金1银 [1] 体育事业发展 - 参赛运动员来源广泛,大部分为首次参加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主要在学校、社会俱乐部训练或以市场化方式自主训练比赛 [2] - 赛事是对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和体育人才多渠道培养的积极实践探索 [2] - 非奥项目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式 [2] - 赛事为更多体育项目提供集中展示和宣传机会,提高项目吸引力并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更多选择 [2] - 通过参赛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组织管理人才,为项目在国内更好发展播下种子并培养人才 [2]
成都世运会中国代表团新兴项目表现亮眼 场外热度不断攀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15:28
中华传统体育国际化 - 龙舟首次成为2025年世界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吸引12个国家和地区144名运动员参赛 印度尼西亚队获历史首金 中国队获两枚银牌 [1] - 全球龙舟爱好者达5000万人 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 美国、英国等多国在端午节期间举办龙舟活动 [3] - 武术项目入选2026年达喀尔青年奥运会 法国选手朱丽叶·沃切斯等国际运动员展现高水平竞技 意大利选手劳拉·卡萨结合学业与武术训练 [5][7] 中国代表团新兴项目表现 - 前体操运动员商春松以24.7分获跑酷女子自由式冠军 实现个人大满贯 强调跑酷低门槛和自由度 中国城市已普及跑酷运动 [7][9] - 中国攀岩队速度个人赛包揽5枚奖牌 速度接力赛三次刷新世界纪录至13秒28 最终以5金3银2铜收官 [9][11] - 中国代表团在跑酷、划水等新兴项目中斩获金牌 攀岩、飞盘等赛事观众爆满 轮滑、腰旗橄榄球等运动通过"三进"活动提升普及度 [11][13] 赛事运营与城市形象 - 成都世运会采用创新观赛模式 如掷准飞盘允许观众跟随运动员路线 提升互动体验 [13] - 成都公安投入2万名警力保障8赛区27场馆256项目运行 获危地马拉、美国代表团等国际友人公开致谢 [15][17] - 法国运动员盛赞成都夜景 安保团队通过服务展现城市魅力、安全与温暖 [19][21]
龙舟、武术等获得广泛认可 中华传统体育“国际范”闪耀世运赛场
央视网· 2025-08-17 10:26
龙舟项目发展 - 龙舟首次成为2025年世界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共有12个国家和地区144名运动员参与角逐 [1] - 印度尼西亚队获得龙舟世运会历史首金 泰国队获10人座200米金牌 中国队收获两枚银牌 [1] - 全球龙舟爱好者数量达5000万人 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此项运动 [5] - 2023年端午节期间美国、英国、巴西、阿根廷、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龙舟活动 [5] 武术项目国际化 - 武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世运会 法国选手朱丽叶·沃切斯和意大利选手劳拉·卡萨等国际运动员参与角逐 [7] - 武术已入选2026年达喀尔青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1] -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从表演项目升级为正式比赛项目 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持续提升 [10] 运动员参与情况 - 中国龙舟运动员董滨瑞表示龙舟运动已开始走向国际化 国外选手竞技水平显著提升 [3] - 西班牙龙舟运动员洛雷托同时参与皮划艇运动 强调龙舟是团队运动且能促进队员友谊 [5] - 意大利武术选手劳拉·卡萨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坚持15年习武并赴中国参加世运会比赛 [7]
成都世运会 | 走向世界的中华传统运动,能否叩响“奥运之门”?
新华社· 2025-08-15 09:48
核心观点 - 武术和龙舟作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赛事中普及度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正加速推进进入奥运项目的进程 [1][2][3] 武术项目发展现状 - 武术竞赛呈现全球化竞争格局:本届世运会武术套路比赛6枚金牌由中国队和中国香港队各获2枚 伊朗和马来西亚队各获1枚 奖牌覆盖9个不同国家和地区 [1] - 技术难度获得国际认可:伊朗男子南拳-南棍冠军选手沙欣·巴尼塔莱比展示出中国顶尖选手都未轻易尝试的高难度动作 [1] - 国际组织设定明确奥运目标:国际武术联合会已将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设为目标并推进相关工作 [3] - 已获得青奥会准入资格:武术确认进入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赛事体系 [3] 龙舟项目国际化进展 - 奖牌分布呈现高度国际化:本届世运会龙舟全部6枚金牌由印度尼西亚队摘得3枚 乌克兰队收获2枚 泰国队获得1枚 东道主中国队未获金牌 [2] - 群众基础在多国深度扎根:印尼出现可承载100人的大型龙舟 乌克兰形成区域性俱乐部体系 国家队选材范围广泛 [2] - 训练体系日趋专业化:乌克兰龙舟俱乐部每两周进行三至四次规律训练 同时存在大量普通爱好者社群 [2] - 已有奥运表演项目经验:龙舟曾作为表演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舞台 [3] 奥运准入评估维度 - 国际奥委会审批标准严苛:重点关注对年轻人吸引力 赛事观赏性 转播适配性 举办成本及可持续性等核心要素 [2] - 需进行横向竞争力比较:武术和龙舟在国际化程度 群众基础深度广度方面仍较其他新兴热门项目存在差距 [3] - 国际比赛体系成熟度待提升:运动员规模仍有扩展空间 需要进一步完善竞赛体系 [3] 文化传播价值 - 入奥意义超越竞技层面:更关键在于实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全球传播与精神共鸣 [3]
追光丨在世运会,看体育运动玩转“全球漂流”
新华社· 2025-08-14 21:09
赛事结果与表现 - 伊朗选手沙欣获得男子南拳-南棍金牌 [1][3] - 马来西亚选手陈昌敏获得南拳比赛冠军 [5] - 中国选手刘晓慧在女子48公斤级泰拳决赛中战胜泰国选手夺冠 [11] - 龙舟项目中印尼 乌克兰 泰国瓜分金牌 中国队仅获两枚银牌 [5][7] - 在8人座公开组2000米追逐赛中中国队和印尼队有11秒差距 [5] 运动项目全球化发展 - 武术从中国传播至伊朗 成为伊朗家庭的传承项目 [1] - 龙舟运动已不是"中国专属" 被世界各地热爱和发扬 [7] - 泰拳起源于泰国 现已成为全球健身和竞技的新宠 在中国各大城市健身房流行 [11] - 荷球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荷兰 是男女混合的"轻碰撞版篮球" 2004年起荷兰教练赴中国推广 [14] 体育文化交流影响 - 世运会不仅是竞技比拼 更是文化交流的狂欢 世界各地体育人碰撞融合相互学习 [1][17] - 荷球运动使河南姑娘马岩从不爱说话变得非常自信 促进团队沟通与包容 [15] -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运会已成为全球体育大party 撕掉"地域限定"标签 [17] - 发源于各国的特色运动以竞技为舟以文化为桨 实现全球共享发展 [18]
成都世运会 | 小众项目的“春天”
新华社· 2025-08-14 09:49
棍网球发展现状 - 美国队获得成都世运会女子棍网球冠军 中国女子棍网球队无一胜绩但获得宝贵交手经验 [1][4] - 棍网球在中国发展势头良好 北京上海深圳发展较好 成都是后起之秀 在多个学校广泛开展并举办多年龄段赛事 [4] - 成都大学棍网球队16人进入国家队30人集训名单 5人进入最终12人名单 [4] 壁球产业突破 - 中国企业获得授权生产国际流行的可拆卸玻璃壁球场 成都世运会设置四块蓝色玻璃球场 [8] - 世界壁球联合会主席认为中国引领了壁球场地向低成本高适应性转化 推动比赛融入社区 [8] - 壁球在四川有群众基础 中国壁球队多场比赛门票售罄 [6] 腰旗橄榄球推广 - NFL中国拥有1.8亿中国粉丝 通过"苹果种子计划"培训教练员和裁判员 [10] - 腰旗橄榄球入选洛杉矶奥运会 NFL中国看到该项目在中国具备发展基础 [8][10] - NFL中国将继续推动不同年龄段人群参与腰旗橄榄球运动 [10] 武术国际化进程 - 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认为武术进入新历史阶段 从"一花独放"变为"百花齐放" [11] - 武术将成为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13] - 武术项目在世运会亮相被视为重要成功 进入青奥会是新的里程碑 [13] 龙舟奥运化改革 - 龙舟首次作为正赛亮相世运会 中国队未获金牌 印尼获3金乌克兰获2金 [13][15] - 使用轻型材料龙舟 设置8人制和10人制短距离比赛 对女性选手比例做出规定 [15] - 龙舟在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有机会冲击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 [15] 小众项目普及 - 浮士德球在德语地区流行 成都建成中国大陆第一块标准赛场 [17] - 软式曲棍球在青少年中普及度高 对场地要求低 有块场地就可以开展 [19] - 世运会成为非奥项目展示橱窗 中国民众对新鲜运动接受力强 [17][19]
蜀地交汇处 世运同心桥
中国青年报· 2025-08-12 15:52
世运会推动小众体育项目发展 - 世运会作为非奥体育项目平台 促进龙舟 棍网球等传统运动跨国交流与文化融合 [1] - 浮士德球在巴西仅有1000多名常驻玩家 德国流行度也有限 世运会成为其全球推广关键渠道 [2] - 软式曲棍球在中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国家队2025年2月组建 目前通过校园课程和高校联赛推广 [3] 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与哲学内涵 - 意大利运动员认同武术蕴含"对抗心魔"哲学理念 超越单纯竞技性 体现艺术与思想深度 [4] - 武术吸引国际选手因动静结合特性 巴西选手认为其与传统热烈文化形成互补 [5] - 龙舟节庆文化 武术阴阳哲学通过世运会实现文化共鸣 促进儒家文化圈内外思想共振 [5] 小众项目的普及优势与群众基础 - 浮士德球操作简单 仅需草坪场地 软式曲棍球技术门槛低 适合儿童参与 [6] - 非奥项目场地要求低 开展形式日常 飞盘 台球等已在中国形成群众基础 [6] - 成都赛后保留三岔湖等场馆 向公众开放皮划艇 滑水体验 反哺全民健身 [6] 国际赛事对体育生态的促进作用 - 世运会为非专业选手提供国际展示机会 德国大学生运动员藉此向全球推广浮士德球 [3] - 中国通过世运会引入浮士德球等新项目 为曲棍球 冰球运动员提供职业转型路径 [3] - 赛事创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武术运动员通过国际大赛实现技术切磋与思想碰撞 [5]
武术项目为中国代表团迎来成都世运会“开门红”
央广网· 2025-08-09 08:57
赛事首日金牌分布 -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后首个比赛日共产生23枚金牌 [1] - 中国代表团首金由武术选手卢卓灵在女子太极拳-太极剑项目获得 [1] - 男子定向越野首金由瑞士选手里卡尔多以45分22秒成绩摘得 [2] 武术项目竞赛表现 - 卢卓灵以太极拳9.796分和太极剑9.726分 总成绩19.522分夺冠 [1] - 比赛采用国风音乐《折柳》改编配乐 体现柔中带刚的技术特点 [1] - 9日将产生男子长拳-刀术-棍术等4块武术金牌 四川选手高久尚参赛 [2] 运动员赛事反馈 - 中国选手通过与各国选手竞技实现心理锻炼和技术提升 [1] - 从各地区运动员精彩表现中学习到宝贵经验 [1]
成都世运会契合中国体育时代之需
中国青年报· 2025-08-08 16:11
赛事规模与意义 - 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行 来自116个国家和地区3942名运动员参与 创世运会历史上最大规模盛会 [2] - 世界运动会以非奥运项目为主 包含棍网球、荷球、浮士德球等冷门项目 以及技巧、健美操、武术等中国优势项目 [3] - 赛事首次落地中国大陆 填补中国承办此类国际赛事空白 推动运动多样化理念传播 [2][5] 与奥运会互补关系 - 世界运动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 为非奥运项目提供国际性综合运动会舞台 被已故国际奥委会主席称为"二级奥运会" [3] - 世运会扮演"奥运会实验室"角色 羽毛球、跆拳道、霹雳舞等项目通过世运会平台最终进入奥运会 [4] - 奥运会聚焦高竞技性项目 世运会注重包容性和创新性 两者形成互补促进全球体育多元化发展 [4] 成都承办价值 - 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2018年协助成都申办 深度参与全流程协调 助力成都获得2025年世运会举办权 [5] - 成都首创世运会火炬传递 火炬设计融合大熊猫、芙蓉花等本地元素 彰显中国文化与体育精神交融 [6] - 成都利用现有和改造体育设施办赛 被国际世运会协会评价为"最具可持续性的一届 树立办赛新标杆" [5] 群众体育推动 - 截至2023年底中国体育场地达459.27万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 经常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 [8] - 世运会推动飞盘、软式曲棍球等小众运动进入公众视野 激发市民体验新潮运动的兴趣 [8] - 成都打造130个"世运空间" 开展项目进社区、进学校系列活动 深化"全民体育"理念实践 [6][9] 体育产业影响 - 世运会"包容与多样性"理念契合中国体育从"唯金牌论"向"全民体育"转型趋势 [9] - 赛事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化探索 为中国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9] - 国际运动员对成都城市文化展现浓厚兴趣 体现赛事对城市国际形象的提升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