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

搜索文档
濠江吹起陇原风 甘肃非遗展演亮相澳门
新华社· 2025-06-14 20:45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 2025根与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澳门博物馆揭幕,活动持续至7月13日 [1] - 活动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 [1] - 甘肃省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路段,孕育出地域特色浓厚、民族风情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活动内容 - 专题展览6月15日起在澳门博物馆展出,展示敦煌彩塑、甘南藏族唐卡及皮影戏等35个非遗项目 [1] - 两场舞台表演分别于15日、16日上演,包括花儿民歌、龙头琴弹唱、崆峒派武术等节目 [1] - 非遗传承人将在郑观应纪念馆和冼星海纪念馆现场教学,涵盖山丹烙画、河州蛋雕技艺、兰州刻葫芦、麦秆画制作等 [1] 非遗传承与交流 - 麦秆画非遗传承人唐彩萍首次携技艺来澳门展示,希望艺术能被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欣赏 [1] - "根与魂"品牌活动2011年首次举办,以国家非遗为载体,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民族文化多样性 [2] - 活动旨在拓展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2]
2025“中柬旅游年”正式启动—— 中柬深化旅游业合作交流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3
中柬旅游年启动 - 2025中柬旅游年开幕式在柬埔寨金边举行 标志着活动正式启动 柬埔寨副首相翁赛维索 旅游大臣胡哈 中国江苏省省长许昆林 驻柬大使汪文斌出席[1] - 柬埔寨将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作为"五角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1] - 中柬旅游年系列活动包括国际旅游音乐节 街头艺术节 传统武术节 国际旅游论坛 美食推广 媒体考察 跨境自驾游等[2] 柬埔寨旅游业复苏情况 - 2024年柬埔寨接待外国游客670万人次 同比增长23% 创收36.3亿美元 对GDP贡献率达9.4%[1] - 2025年前4个月接待外国游客240万人次 同比增长14%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1] - 中国是重要客源国 2024年中国赴柬游客85万人次 同比增长55% 2025年一季度达28.6万人次 同比增长50.6% 预计全年突破百万[1] 中柬旅游合作措施 - 柬埔寨将重点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 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新业态 拓展体育旅游 海岛旅游 银发旅游等特色项目[2] - 加大中国市场宣传 在江苏举办旅游文化节 推介绿色生态线路 推动增加中柬直航航班[2] - 活动将促进高棉与中华文明交流 深化经贸合作 加速"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建设 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新机遇[3] 旅游业对柬埔寨经济影响 - 旅游业是柬埔寨支柱产业 疫情后快速复苏 吸引外国游客持续上升[1] - 旅游业为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 创造大量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1] - 旅游年活动将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高质量命运共同体[2][3]
端午节一起去吴山城隍阁逛庙会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47
城隍巡游活动安排 - 2025年端午节期间杭州城隍庙将举办"城隍巡游"民俗非遗活动 [1] - 活动时间为5月31日8:30开始仪仗队列阵 9:00正式巡游 11:00返回城隍阁 [1] - 巡游路线为粮道山至河坊街 沿途设置舞龙舞狮表演和互动环节 [1] - 活动包含武术表演 民俗表演 国风舞蹈等节目 [1] 景区运营信息 - 城隍阁景区5月31日开放时间为8:00-20:00 [2] - 游客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购票方可入园 [2] - 活动期间华光巷河坊街入口和粮道山景区入口交通将受影响 [2] 交通出行建议 - 自驾游客需注意现场交通引导 [2] - 公共交通可选择地铁7号线至吴山广场站或附近公交站点 [2]
走进“双遗之城”,领略文武风采:沧州何以成文旅新贵
新浪财经· 2025-05-13 10:37
沧州文旅资源概况 - 沧州拥有"双遗之城"称号,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和世界自然遗产南大港候鸟栖息地 [3] - 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武术文化(占全国武术门类40%)、杂技文化(吴桥县为杂技发祥地)、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城市)等 [6][8][9] - 2025年目标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增长15%以上,擦亮"河海狮城 文武沧州"品牌 [3] 文旅市场表现 - 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04.9万人次(同比+21.34%),旅游总花费29.91亿元(同比+9.24%) [4] - 南川老街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90万人次,单日峰值达10万人次 [15] - 京津冀游客占比显著,"五一"期间京津游客达124.22万人次(占总游客30.68%) [25] 文旅场景开发策略 - 构建"一带两翼"布局:以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为中心,渤海滨海休闲带和雄安生态康养带为两翼 [10] - 打造五大主题场景:街头杂技演艺(南川老街)、湿地研学(南大港)、沙滩音乐节(沧海景区)等 [11] - 工业遗存活化案例:沧州大化工业区改造为艺术森林和非遗记忆馆,形成文旅新地标 [16] 创新融合举措 - 文旅+赛事:举办国际武术大赛、大运河音乐节(吸引超1万人)、半程马拉松等 [20] - 数字化应用:大运河非遗馆VR体验、AR还原宋代沧州城、元宇宙杂技剧场等 [23] - 交通联动:开通"沧州号"高铁旅游专列,构建京津冀"5123"出行交通圈(0.5小时达天津) [24][25] 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 - 地处京津1-2小时交通圈,被称为"北京后花园" [24] - 大运河中心城区段开通水上公交,串联百狮园等文化地标 [16] - 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形成272种鸟类栖息地,配套建设世界遗产展示中心 [17]
体育,“有文化”很重要(点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8 09:03
体育文化内涵 - 运动项目文化包含历史、技艺、信念、规范与集体记忆,是体育的"根"和"魂",如射击项目的"首金荣光"、篮球名人堂故事、登山"中国梯"等象征物[1] - 文化载体包括奖杯、奖牌、破旧球衣、断刃冰鞋等实物,背后均承载特定精神与故事[1] - 文化意义体现在规则、公平、协作、尊重等价值观中,超越单纯竞技胜负,如围棋"落子无悔"、武术"止戈为武"、龙舟"齐心协力"[2]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 体育发展重点从"谁赢了"转向"为什么赢""怎样赢",关注文化底色建设[2] - 乒乓球、羽毛球等西方起源项目成为中国优势项目,太极、围棋、龙舟成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金名片"[2] - 体育文化通过广场太极拳、乡村篮球赛、公园夜跑等大众活动融入日常生活[2] 体育文化传播价值 - 体育文化通过奥运冠军(如马龙)、特殊群体代表(如盲人登山家张洪)等人物故事实现互动传播[5] - 文化传播促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生活信念的普及,强化坚持、规则、尊重、团结等价值认知[2] - 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故事讲述与精神传承扩大影响力[3][4]
大模型赋能非遗武术传承: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
环球网· 2025-04-28 10:59
行业动态 - 百度联合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推出"非遗武术-百度文心大模型",以AI技术激活非遗武术的生命力 [1] - 传统武术拳种仅存129种,面临地域限制、师资匮乏和标准化缺失等挑战 [2] - AI技术通过3D动作建模和动态纠错技术,将非遗武术转化为可量化、可交互的数字资源 [3] 技术创新 - "非遗武术-百度文心大模型"采用AI动态纠错技术,可捕捉用户动作轨迹并实时反馈评分和改进建议 [3] - AI技术解析发力原理,提供科学化训练指导,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立体教学"模式 [3] - 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数字化传承平台,将分散的拳种流派数字化保存 [4] 文化传承 - AI技术降低非遗武术学习门槛,使其从"小众秘技"变为"大众共享",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4] - 非遗武术大模型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走出来",实现"活在当下、惠及全民"的效果 [4] - AI技术的应用场景可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传承体系 [7] 未来展望 - 非遗武术与AI技术的跨界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实现技术层面的活化和创新 [8] - 未来更多领域拥抱AI技术,将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开辟新路径 [8] - 中华文明的薪火将在科技的光芒中愈发明亮,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将越走越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