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
搜索文档
2025中关村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自主+遥操双模式竞技 实战见分晓!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5 09:52
近年来,具身智能不断探寻将人工智能与实体交互深度融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各领域创造令人惊叹的实 践成果。 工业场景中, 波士顿动力 Atlas机器人 精准排序零件; 中科慧 灵 CASBOT W 1 机器精准抓 取, 1 小时 即 可快速切换不同 产品适配 生产; 星动纪元星动 STAR 1 人形机器人 搭载全直驱仿人灵巧 手,在汽车零部件装配场景 中 精准完成螺丝紧固、工具操作等复杂 作业 。智慧服务领域 , 灵心巧手 Linkerbot 钢琴机器人 以仿生灵巧手精准点按琴键,其指尖力控精度与灵活度已超越人类手指极限; 银河通 用 Galbot机器人 支撑起 "银河太空舱" 快闪店的全流程服务,单舱日均可服务2000人次。 能源巡检领域, 云深处科技 "绝影X30"四足机器人 无惧恶劣环境,细致巡检变电站。 从制造车间到商业空间,从 能源基地 到户外旷野,具身智能正 在 以多元形态 、 强大功能重塑生产生活与交互模式。 在 2025 年 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 中, 具身智能场景应用赛 作为核心赛道之一,以 "推动 机器人真正能'干活'"为目标,覆盖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服务 、应急处置 等 ...
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何才能活出个“人样”?
36氪· 2025-08-04 16:21
具身智能发展背景与理论基础 - 图灵在1950年论文中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概念 奠定理论基础并预见两条发展路径:专注抽象计算的"做题家"路线(如ChatGPT、AlphaGo)和通过感知互动学习的"实干派"路线(即具身智能)[1] - 当前存在莫拉维克悖论:实现逻辑推理等高级智慧所需计算资源较少 而实现感知运动等低等级智慧需要巨大计算资源[1] - 真实世界无标准答案 环境变量(地板滑度、光线变化、物体位置变动)导致机器人执行困难[1] 发展挑战与核心瓶颈 - 需适应非结构化真实环境 传统AI依赖固定场景而具身智能需应对无剧本现场(如宠物突然跑动、货架位移、天气变化)[5] - 需发展多感官联动认知策略 模仿人类多模态融合能力(视觉/听觉/触觉协同)实现三维空间物体识别与环境动态捕捉[5] - 缺乏元认知能力 无法主动反思任务执行过程(如将粉色杯子误判为红色)且缺乏终身学习能力 场景切换导致技能失效[6] - 实验室与现实场景表现差异显著 非训练场景任务完成率仅65% 模型泛化能力不足[17] - 续航能力不足(主流人形机器人续航普遍低于2小时)且成本高昂(单台超50万元)制约大规模应用[18][19] 技术架构突破 感知层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五感全开":视觉传感器(双目摄像头、3D激光雷达)、触觉传感器(柔性电子皮肤)、力觉传感器(关节受力测量)[9][10] - 动态环境建模依赖SLAM技术 实时构建三维地图并预测障碍物动向 使物流机器人路径规划成功率从75%提升至92%[10] - 特斯拉Optimus搭载28个关节传感器 结合视觉神经网络实现毫米级物体定位精度[10] 认知层 - 分层决策架构将复杂任务拆解(如Figure 01的策略控制、环境交互、行为控制系统)[12][13] - 世界模型通过交互积累经验 建立"物体属性-空间关系-因果逻辑"知识库 实现触类旁通(如识别高温物体需戴隔热手套)[14][15] 行动层 - 仿生驱动技术实现灵活运动(波士顿动力Atlas完成2.5米高跳 越疆Dobot灵巧手操作误差小于0.1毫米)[15] - 人机共融安全设计:力控传感器实时监测接触力度(超5N即紧急停机) 柔性外壳防撞保护[16] 未来发展方向 - 多模态大模型融合(如Google RT-2)通过海量数据预训练 实现自然语言指令理解与动作执行 显著提升泛化能力[23] - 轻量化硬件创新:仿生肌肉驱动降低能耗 神经形态芯片提升计算效率 预计2028年续航突破6小时且成本降至20万元以下[23] - 虚实协同进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 虚拟训练效率提升10倍以上(如工业机器人先虚拟装配再实际操作)[24] - 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与供应链优化 解决成本问题[21] 行业应用与定位演进 - 从工具转变为协作伙伴 在医疗、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实现人机协同[22][24] - 需完善技术标准与法规体系 明确人机权责关系(如医疗误操作责任划分)与伦理决策机制(如自动驾驶道德困境)[22]
年薪50万招不到人?人形机器人行业有多火?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2 13:41
行业人才需求与薪资水平 - 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需求同比暴涨409%,算法工程师平均月薪2.5万,5年经验者年薪轻松破40万 [2] - 具身智能专家年薪150-300万,但全国年培养量不足2000人 [2] - 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人员缺口超50万,中国占60%需求份额,技术岗位供需比达1:5 [5] - 算法工程师分三级:初级25K-30K,中级35K-45K,高级50K+并配股票 [10] - 机械结构工程师招聘需求同比增长239%,平均月薪22264元,5年经验者可达30K+ [11] - 导航与定位工程师平均月薪21066元,自动驾驶背景跳槽者薪资可翻倍 [12] 企业招聘与竞争现状 - 头部企业算法岗仅录取985硕士,机械岗至少本科且需项目经验 [7] - 初创公司为资深算法工程师开出"年薪80万+1%股权"条件 [5] - 985院校计算机硕士应届生offer达20K-40K月薪,比互联网大厂高50% [5] - 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竞争指数12.5,仿真工程师10.5,测试工程师50.2 [16] - 某头部机器人企业HR称算法岗月薪可谈5万以上,但3个月仅招到5名合格者 [5] 技术发展与岗位特性 - 运动控制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是机器人核心,直接决定产品竞争力 [11] - 机械结构设计需0.1mm精度且轻量化,否则影响机器人续航 [11] - 导航算法需求暴增,因家庭服务机器人需避障和路径规划能力 [13] - 技术迭代极快,工程师每年需投入300小时学习新知识如具身智能 [18] 行业结构与就业趋势 - 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达45.17万家,较2020年激增206.73% [2] - 行业团队年轻化,35岁以下从业者占比72%,平均年龄28岁 [7] - 技术岗占比超62%,但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10万/年 [5] - 初创公司占比80%,建议优先选择大厂背景或高融资轮次企业 [19] 教育与转型路径 - 66%求职者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技术岗51%要求本科,11%要求硕博 [7] - 非科班可通过自学Python、GitHub项目、竞赛经验转型,案例显示月薪从6K升至20K [16] - 汽车行业转型者半年学习ROS和运动规划后薪资达原2.5倍 [16] 行业前景与资本动态 - 机构预测2030年家庭服务、医疗护理、工业协作机器人将普及,创造千万级岗位 [21] - 资本密集投入,如蚂蚁集团以80万年薪保留核心工程师 [2] - 科学家创业和海外归国学者受热捧,团队无百万年薪专家则难获融资 [5]
进厂“试用期”一年,人形机器人“转正”还要跨过几道坎?
第一财经· 2025-04-29 19:39
具身智能与VLA模型发展 - 灵初智能发布Psi-R1大模型,声称是真正的VLA模型,能在开放场景下解决长程复杂任务[2] - 2025年以来至少有七家企业发布VLA相关模型,包括Physical Intelligence、英伟达、银河通用等[2] - VLA模型成为机器人厂商展示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手段,但部分展示视频可能掩盖真实技术能力[7] 机器人进厂打工的挑战 -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实际工厂应用需经历漫长的概念验证阶段,目前大部分仍处于试用期[2][10] - 概念验证需证明技术成功率、可靠性、效率、成本和收益,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障碍[3] - Figure机器人被曝在宝马工厂实际仅有一台执行简单搬运任务,与展示视频存在差距[10] VLA模型的技术难点 - 动作信号输入是VLA模型的核心难点,缺乏动作输入会导致泛化性不足和长线推理偏差[5] - 真正的VLA模型需具备长时序动作执行能力、跟随描述性语言指令并由单一模型完成所有任务[8] - 当前部分VLA模型仅通过模仿学习加原子技能调用完成简单操作,缺乏自主推理能力[7] 机器人落地的工程化流程 - 工厂落地需经历三个阶段:3个月实验室环境内测、3个月客户场景验证、6个月有人陪产部署[12] - 实际工厂环境中存在光线干扰、电磁干扰、流程差异等问题,需针对性优化[12] - 部署阶段需应对人为打断等突发情况,要求上层大脑具备实时推理和决策能力[13]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选择 - 当前进厂机器人多从事搬运、检测等基础工种,如优必选S1进行物料搬运和车灯检测[14] - 未来目标应是替代人力完成自动化设备无法胜任的精细化工作,如3C制造质检[14] - 客户更关注落地可行性而非技术完美性,需平衡长程推理能力与实时控制要求[15]